京港不同凉热

2012-04-08 22:25贾葭
看天下 2012年20期
关键词:冷气摄氏热风

贾葭

我刚到香港的时候,对香港室内的冷气之低颇有抱怨。一进写字楼,往往全身一哆嗦,像从火炉进了冰柜,办公时要穿一件外套才行。很多大楼温度都在摄氏20度以下,低的有16度。饭店和影院也是如此,一场电影或者一顿饭下来,没感冒算身体好的。有时候一边吃饭一边打哆嗦,一个标准的香港饭局往往是这样结束的:某女生咬紧牙关抱紧双臂蜷缩着恨恨地说,我快冷死了。

这对中环那些西装革履的银行精英和政府公务员来说,却是最适宜的,可能领结人士们也习惯了。我也很奇怪,当年英国人把北纬50度以北的穿衣习惯拿到北纬22度,依旧保持着西装革履的作风,实在太难得太变态了。有人说香港的气候是“室外夏天,室内冬天”。我有几次在写字楼的大堂等人,看着每个西装男出门后眼镜上都是一层白雾,一排人全部站在门口擦眼镜,算是一大景观。

交通工具也是如此,我亲测的几次,地铁和巴士都出现过摄氏18度的低温,出门经常要带外套才可以。女生一般带一条棉围巾,在车上就当披肩用,既美观又实用。我一般就把包放在小腹位置挡着,或者习惯性地一上巴士就把头顶的冷气孔关掉,实在是太冷了。在香港的巴士上,经常是一边被冷气吹着,一边欣赏车载电视里治疗鼻敏感、鼻塞等“冷气病”的广告。

香港对冷气的依赖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一直觉得香港的酷热跟空调外机是有相当关系的。想想看,全城有上千万台空调几乎是日夜不停地往室外排放热气。如果你后半夜在中环游走,会感觉温度明显比前半夜要低几度,风也凉快了起来,那是因为那些密集的写字楼深夜就会关闭冷气。我也曾一度做过实验,不开空调只通风,会不会被热死——但左邻右舍的外机热气全都进自己家了。

住宅24小时不断冷风,跟电费补贴有关:用得越多补得越多。有一次我在台北呆一个月,有个北京朋友借住我香港房子一天,临走时忘记关空调,等我回来,发现空调居然已经运转了二十多天。本以为下个月的电费会很高,收到电费单时,发现刨去补贴,居然还有几十块的盈余,也就不心疼了。

时间一长,回到内地就觉得不适。北京地铁里,除了港铁运营的四号线,其他线路冷气都是不足的。一号线的旧车,用的还是风扇。头顶呼呼地吹出包含着机油、方便面、人肉、臭汗等混合味道的热风,让人一上车就有强烈的绝望感。我在大望路地铁站里看到一拨又一拨的CBD小白领们对旧车厢望而却步,宁可等五趟去坐(不,去挤)空调车厢。

公共汽车就更不用说了,除了黏糊糊地挤着,什么都不能干。售票员大妈们还指鹿为马似地命令:往里走,里边儿空!这句话大概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谎言。另外一句谎言是,北京的出租车,十輛里有九辆会告诉你空调坏了。司机一边流汗一边开着窗户吹热风,就这样还心疼油钱,同时各种吐槽。嗯,完全没有任何选择。

香港是冷气过剩,有时候全无必要,北京却是严重不足。虽然香港近年有环保团体倡导“25度”冷气,依然收效不彰。至于北京,我万难相信冷气使用率过低是基于环保的原因。以最低廉的成本来维持最差劲的公共服务,本来就是优越性之一。但同时,拿北京四毛的非空巴士和港岛动辄六七块的空调巴士相比也的确不公平,这是市场化不充分的后果之一。至于乘客的感受,有谁真正关心过呢?

猜你喜欢
冷气摄氏热风
热浪侵袭
吹风机的“逆天”用法,你知道吗
谁去买早餐
吹一吹,油烟机油污去无踪
浴室迷你暖风机电暖气
热风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