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2012-04-08 22:25
看天下 2012年20期
关键词:均等化公共服务公民

把平等的承诺贴到墙上

学习文件,是一件让很多人感到头疼厌烦的事情,但有一些文件,一定要好好学习——《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便是其中之一。7月20日的《人民日报》,花了整整四个版来刊登,有19个图表,近3万字。这四个版的《人民日报》,应该贴到墙上,有空就看两眼。原因很简单,当政府向你许下承诺的时候,你一定得好好记住它,时刻盯牢它。

这么说也许你仍然提不起兴趣,那换一种说法吧。如果这份规划的内容实现了,就不会出现像廖丹“刻章救妻”这样的事情,因为即便他的妻子是河北户口,仍然能在北京享受医保。69岁的付达信老人,也不必想着抢劫坐牢了,他可以在养老院过简单的生活。外地孩子的父母,也少了很多焦虑,因为他们的儿女可以和城里孩子一样正常入学读书。

合理想象,到了那时候,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冲突或许会少很多,因为平等是弥补裂缝最好的良药;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将大大减少,不用付出更多的代价,父母当然更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也许这一切还不能在2015年完全实现,但这份规划不仅限于“十二五”期间,还是今后一段时间的指导性文件。

3万字太长,可以先了解规划第一章第一节中的两个概念:1、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前面所说的医疗、养老、教育都是基本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内容,而机会均等,则意味着户口不应是制约外地人享受福利的条件。

这是中国第一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性规划,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承认“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三十年来,中国一直着力发展经济,但实际上,从政权合法性的角度看,提供公共服务比发展经济要重要得多,它回到现代政府的本职:公民纳税,政府提供服务。如果把这份规划视为正本清源的转向,那它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开始转向的时候了。改革之初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剩下的人怎么办?当时的回答是“先富带动后富”,但是,总会有人落在后面——这不是一少部分人,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群体——这部分人怎么办?要让所有人都富起来,是一个政府不太可能辦到的事情。因此,合理的做法,是提供公共服务,既可作为保底,更是普遍的权利。改革到了今天,必须从关注少部分领先者,转到无差别地关注所有人。

因此均等化其实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应有之义。当下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人员流动中的种种歧视,人人皆有体会,已经到了无需赘言的地步。均等化是此次规划中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挑战。要消弭不平等,不外乎两种办法,一是提高水平低的:这些年农村实施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便属于这种办法。做增量,打基础,从无到有,几乎不会有人抵制,先这样做,顺序上当然是对的。

第二种办法,便是降低水平高的。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现实条件,不太可能把所有人都提到高水平,“低水平、广覆盖”才是现实的做法。而降低水平高的,这就要触犯既得利益群体,必然遭到抵抗,难度很大。从这个角度看,此次规划也有做得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只写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实行全国统一的基准定额”,而没有把城市包含进去,而现状是,全国农村小学的校均固定资产总额为70万元,城市小学的校均固定资产总额则达到580万元,是农村地区小学的8.3倍。

7月19日,关于此次规划的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幕,也很耐人寻味。香港大公报记者问到退休金双轨制问题,“公务员的退休金替代率几乎是100%,但是很多企事业职工的替代率只有30%。很多工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时候,广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群体享受的是非基本公共服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么平衡他们的关系?”对此,新闻发言人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

因此,当改革需要触犯既得利益群体的时候,就必须要问推动力来自哪里。民意看似虚幻,然而正是推动改革最大的动力。我们之所以希望大家一起来学习文件,甚至把它贴到墙上,其用意,正在于此。

猜你喜欢
均等化公共服务公民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地级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