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死我活还是互利多赢?
9月中旬,韩寒等三位作家诉百度文库侵权案一审宣判,法院判百度侵权成立,赔偿14.5万元。这是件大事:相关双方分量都很重,判决结果也有标志性意义;这也是件小事:除了行业相关人士,公众其实并不关心。
普通人是盗版的受益者,并不在乎百度是否侵权,但这事情毕竟不占理,也不好高声喧哗,于是“闷声发大财”,有便宜就赶紧占,倘若占不了,也就算了,要么掏钱,要么不用。总之,大多数人只是随大环境被动应变。这是作家维权面临的社会舆论环境。
版权问题也很复杂。它是一个新东西,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不长,在中国就更短了,真正开始版权保护,还不到三十年。作为后发国家,总是觉得太过严厉的版权保护是不利的,要慢慢来。到了互联网时代,又碰到了新的问题:作为提供平台的公司需要负多大责任?在信息自由分享与著作者权益保护之间该如何平衡?这是作家维权面临的法制环境。
而且作家的直接对手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所以这个事情,确实挺难办的。因为难办,于是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盗版盛况。不止是韩寒这样的作家,起点中文网上被热捧的写手,最新章节一发布,几分钟之后,便有人把盗版发到百度贴吧等互联网站上,一天之内,点击数十万。
只是这种盛况,对创作者来说太不公平,更重要的是,这样势必不能长久。经济学上有个说法叫“公地悲剧”:公共草地没有产权,牧民都想多放羊而忽略草场的承载能力,最后草场退化,无法养羊,牧民一起破产。作家的作品不是公共物品,但长此以往,和“公地悲剧”描绘的场景倒是差不多:写东西的人少了,读者能享用的作品也就很有限了。私产得不到保护与公共物品得不到产权界定,结局是一样的。
上述是悲剧性的结局,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比如亚马逊的Kindle模式,作者可以在电子图书交易平台直接发表作品,读者付费阅读,亚马逊按比例与作者分成。这种模式造就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出版市场,读者有了更多更廉价的选择,作者无论出版和挣钱都更容易,而亚马逊的业绩也大幅上升,人们甚至因此把亚马逊与风头最劲的苹果公司相提并论。其实,在中国也有类似的创新,比如盛大文学的“微支付”:收费阅读按2至5分钱/千字定价,盛大文学再与作者分成。虽然每次花费不多,但阅读量大了,优秀的作者一年也能挣到数百万元。这就是多方共赢的结局。
是你死我活最终走向末路,还是互利多赢走向繁荣?这是此案背后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这次百度文库侵权案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代理官司的作家维权联盟提出了关闭百度文库的诉求,这一点韩寒并不赞成,反而发表声明说:“我个人并不赞同维权联盟律师所提出的关闭百度文库的诉求,反而希望百度文库更加壮大,并创造出合理的互利模式,造福到更多作家和使用者。”也许对于作家维权联盟来说,百度已经不值得信任,但韩寒仍然保留了一份期许。这份期许背后有大智慧。
美国人罗伯特?赖特曾经写过一本书,叫《非零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书中提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游戏”的区别。在“零和游戏”中,一个人的收获就是另一个人的损失;在“非零和游戏”中,两个人的利益有可能重合。以此观察此案,很容易得出结论。百度在文库版权上的选择是玩“零和游戏”,利用目前中国盗版普遍的现状,提供便利借机发展壮大自身,至于创作者的利益则被忽略。而亚马逊、盛大文学,选择的是“非零和游戏”,试图既能保护创作者权益,又能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百度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或许短时间能让一个企业高速成长,但是却在败坏整个社会的环境,最终并不能长久,因为只有互惠互利的选择与机制,才能创造有希望的未来。
在罗伯特?赖特看来,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就在于越来越懂得如何玩“非零和游戏”,所以才把書命名为“人类命运的逻辑”。这个道理不仅在版权这个领域适用,在更广泛的领域同样适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概莫能外。长久以来,我们熟悉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对现代社会协作共赢背后的道理知之不详,于是造就诸多不必要的悲剧。罗伯特?赖特的警告,应该时时挂在心头:“人类,是非要争个你死我活,还是要深植在互相依存的非零和网络中?毁灭或互利,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