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电视情感类节目的若干思考*

2012-04-08 13:50欧阳世芬
关键词:类节目情感

欧阳世芬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引 言

我国电视情感类节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电视情感类节目把视角投向社会生活中有关情感的方方面面,以纪实手法再现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历程,以其平民视角、大众参与的特点,吸引了许多受众,成为各家电视台竞相追逐的新宠。然而,有些电视媒体在对节目题材的处理上往往剑走偏锋,出现了一些低俗、虚假、煽情、内容同质化等现象,这既损害了公众利益,又不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对我国电视情感类节目进行梳理和反思是当务之急。

一 电视情感类节目的概念及分类

近年来,电视情感类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如雨后春笋在各电视台悄然兴起,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有中央台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湖南台的《8090》,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江苏卫视的《人间》等等,这些情感类节目已形成了明确的定位、较为成熟的风格以及稳定的受众群,它们正以各自的方式在社会上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众多的情感类节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国内情感类节目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是到底什么样的节目可以称为电视情感类节目?它的类型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回答。

(一)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定义

目前,学界对于情感类节目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但是不少学者对此作出过不同界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认为,情感类节目是“以人物的感情故事为资源,以煽情为手段,以动情为目的,试图用情感架起电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我们建造一座公共的情感家园”的节目[1]。这个定义从内容、方式、目的、功能与作用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情感类节目发展起步阶段的某些特征,但是这个定义出自尹鸿于2005年发表在《中国电视》中的一篇论文,比起2005年的发展状况,情感类节目在今天已经出现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突破。

相比尹鸿的看法,江瑜对于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定义要更为简洁:“媒体中以谈心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栏目或者其他类节目中涉及情感话题的部分都可叫做情感类节目。”[2]但是这个定义却太过宽泛,它将只要涉及到情感的节目都归为电视情感类节目,如据此定义,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和包含对嘉宾进行采访的综艺节目都可以归为情感类节目,这样一来,现在我们所见的大部分电视节目都可以与电视情感类节目扯上关系。这种定义的方法势必引起节目类型之间的交错,致使主题模糊,杂乱无章。

与以上两位学者看法相异的是,韩震对于情感类节目的定义要更加的确切:电视情感类节目是一种“把视角投向社会生活中的情感层面,以纪实手法再现生活中普通老百姓的爱情纠葛、家庭矛盾和婚姻问题”的节目。[3]李黎明与韩震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情感类节目“以情感为诉求点,选材包括恋情、亲情等人类真实情感,通常邀请一些在感情上遭遇挫折的当事人在节目中大胆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经历”[4]。显然,这一定义过于狭隘,现在情感类节目所涉题材已不再局限于爱情故事、婚姻家庭,关于友情、苦情、真情等主题的讲述也频频见诸荧屏。最典型的是,江苏卫视“情感地带”中不同的情感类栏目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如《服务先锋》定位于“情与德”,《情感之旅》定位于“情与义”。

总之,以上几种定义瑕瑜互见,虽然各有特点,但损害了其外延的确定性,无法涵盖目前电视情感类节目所呈现的多样的节目形态,因此,给“电视情感类节目”下定义,只有在内涵上予以定性,才能在外延上具有一定的广泛度。本文认为,作为一种节目的形式,情感既是节目的一个元素、一种风格、一种追求,同时也是节目的具体内容,是节目表现的人最本质、最朴实的感情方面的问题。由此,我们将电视情感类节目定义为:以谈话、记录和事件重构等多种手法表现、展示和关注人类情感的电视节目。

(二)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分类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电视情感类节目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形式,笔者认为,根据其节目形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1.谈话类

顾名思义,谈话类电视情感节目是一种通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5]进行的,以真实情感和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简单来说,谈话类电视节目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话题类,如《实话实说》,这类节目经常会就某个抽象的情感话题,通过现场的观众和嘉宾展开讨论、分析与观点的交锋,最后得出一个开放性的结论,给观众以思考的空间;另一种是人物类,如《艺术人生》,通过主持人和明星之间温和的交谈,来发掘明星们不为人知的情感经历和深藏内心的情绪和感触。在电视节目中,语言是畅聊情感经历和表达感情最直接的方法,因此,谈话类情感节目是当前中国电视情感类节目的主流。

2.心理咨询类

心理咨询类电视情感节目,往往以当事人讲述、主持人提问、专家指导、观众互动的四位一体的模式进行,通过各行专家的“把脉会诊”,让当事人的情感问题得到缓解,并同时给予观众情感愉悦和理性思考。在现代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压抑、匮乏,各种心理隐患产生,需要一个诉说的平台和解决的方法,心理咨询类节目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3.娱乐综艺类

娱乐综艺节目可以说是电视情感类节目中遭受非议最多的一类,近年来,这类节目因过分追求收视率,低俗之风盛行。2007年《第一次心动》和2010年娱乐婚恋节目《为爱向前冲》都是因为超出了娱乐的底线而夭亡。如何防止娱乐节目的低俗化、虚假性趋向,如何提高其文化内涵,而不被世人所唾弃,这些问题亟待解答。

当然,以上的分类只是情感类节目大致的归类与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会有新的节目元素加入,电视情感类节目与其他节目之间的边界也将发生变化。

二 我国电视情感类节目兴盛的原因

德国电视理论家克拉考尔指出:电视特别擅长于记录和揭示具体现实,因而现实对它具有天然的吸引力。[6]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兴盛有其天然与后天存在的土壤,笔者从三个角度来对其进行解读。

(一)内在动因:情感本能的需求个人情感开始被电视节目制作重视是近二十

几年才发生的事,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集体高于一切的时代,那时的公共空间中没有个人情感的存在,更不用说有情感类的节目了。但是人天生就有倾诉欲,正如一位奥斯卡影后所言:人的情感比人的身体更为私密,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要比展现一个人的身体难得多。谁也不能保证,你的交流可以成功,可以完美无缺。但是越是这样,人们对交流的渴望就愈加迫切。[7]并且人又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喜欢听别人的冷暖人生,因而,情感类节目就有了其存在的条件。

(二)外在原因:社会转型的必然

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不难发现,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发展悄然加速的时候,也正是我国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的时候。社会学家认为,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这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经济指标,也是社会文化、社会思潮、社会形态进入转型期的重要标志。[8]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社会意义,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情感并渴望交流,希望受到关注。此外,笔者认为,人们情感的表达缺少相应的空间也是我国情感类节目兴盛的另一外因。在国外,心理咨询中心、宗教场所是人们常去的地方,但中国比较缺乏这样的场所,因此,情感类节目占有一席之地也不足为奇了。

(三)根本原因:社会媒介化的推动

人们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媒介,在社会媒介化的过程中,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促使原来属于私人的情境并入电视所创造的公共情境,由此,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兴盛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具体而言,社会媒介化对电视情感类节目的推动作用有以下两点:

首先,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认为,由于电子媒介的传播具有具体、生动和体现事件进展这一性质,公共经历和私人经历的界线有时变得比以往难以确定得多,甚至不可能确定。通过电视,人们可以观察到别人的私人行为,原来的私人情境成了公共情境。[9]情感话语属于私人话语,电视媒体是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因而情感类节目的兴盛,可以看作是社会媒介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其次,社会媒介化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传播社会功能的变化,过去中国的媒介只担负“耳目喉舌”功能,现代媒介除了传承文化、监督社会的功能之外,其中娱乐功能日显突出。这种变化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使得那些原本只属于私人领域的话题在大众媒体上抛头露面;另外,娱乐功能的增强与商业利益密不可分,媒体热衷提高收视率而将过去属隐私的话语公开于众以吸引受众,而这又恰恰满足了受众的窥私欲与好奇感。所以社会媒介化促进了媒介功能的变化,而媒介功能的变化促生了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兴起与繁荣。

三 当前我国电视情感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就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发展迅猛、节目数量和收视率都节节攀升的时候,2008年底,广电总局向全国各地方台尤其是各地方卫视下发了一则“整改令”,要求制止情感类节目的低俗化倾向,并进行自查。紧接着,各大电视台开始对情感类节目进行改版或者停播,东方卫视的《心灵花园》、湖南卫视的《真情》相继停播,北京电视台的《真情互动》、江苏卫视的《人间》也都进行了节目调整。[10]那么,电视情感类节目在其兴盛的背后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节目同质化造成整体低俗化

调查显示,电视情感类节目在选题的比例上,爱情类占9%,亲情类占30%,婚姻与家庭类(包括婚外情、家庭纠纷等)占51%,社会援助仅占8%。尽管栏目倡导“以人为本”、贴近民生,从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家庭矛盾中,挑选最具有代表性的情感事件为题材,在彰显社会公益性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但大部分选题仍然局限在男女情爱纠葛、第三者插足、婚外情等方面。选题的狭窄与雷同使得一些记者不惜制造迎合观众口味、争议性强而又博人眼球的话题,使用一些不雅的画面和同期声,有的甚至错误地诱导当事人,使得节目流于低俗化,品味下降,道德操守缺失。长此以往,导致受众得到单一的、负面的情感印象,最终“审美疲劳”,对节目越来越感到厌烦。

(二)煽情过度使人误读社会环境

打着心灵、情感的字眼,煽情电视节目催下了观众的眼泪,也催高了收视率,但煽情过度,却往往导致无法收拾的情景。故事化的情感报道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但电视情感类节目在选题上过于边缘化,比较多地涉及了社会的负面话题,诸如婚外情、三角恋、畸形恋、家庭暴力、亲人反目、凶杀事件等。节目中,当事人的苦情、悲情被放大,容易使人觉得这个社会存在的苦难太多,婚姻、家庭、生活处处充满危机,整个社会缺少忠诚和责任。不可否认,在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事情,但媒体如果为了收视率而一味地曝光丑闻和人类情感的阴暗面,那势必会误导观众对社会真实情况的认识,并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11]

另外,一些情感类节目的制作者将故事中真实的情感当做贩卖的对象,在远离了伦理的约束和法律的管辖的情况下,他们对节目中的情感进行大肆渲染,甚至是夸大,不惜对私人情感进行挖掘、调侃,不仅误导了观众,更伤害了当事人的情感。

(三)虚假炒作招致节目信任危机

有学者认为,情感类节目最大的禁忌就是虚假炒作、媚俗与格调低下,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害,对未成年人和犯罪受害人的二次伤害,在介入当事人冲突时扩大或激化矛盾、制造轰动效果,对第三人的伤害等等。[12]如2003年,美国女星安吉丽娜·茱莉在纽约接受电视台访问时因主持人问及双性恋问题而突然翻脸。[13]对于情感类栏目的恶意炒作,观众其实早有质疑,观众直言:“导演:如果你想作假,想请群众演员,请在屏幕上注明。我们观众就当小品看还是可以接受的……你以为观众是这么好忽悠的吗?”[14]而在一次网友自发评选的“最恶心节目”投票中,诸多情感类栏目入选,网友的理由是“该类节目特别钟情于婚外情、第三者、二奶、二爷、出轨、不伦恋、畸形恋等题材,完全是低俗地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有几个是真的呢”?[14]情感类节目中选用群众演员或所谓的“托儿”来重现真实的事例,方式妥当是可以被观众接受。但若以“真实”之名来行“炒作”之实,那就是一种缺乏诚意的愚弄,最终只能是失去观众。

四 解决我国电视情感类节目所遇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电视情感类节目应该立足于情感诉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这一理论基石,将表现个体情感和弘扬社会“大情感”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以体现情感类电视节目的独特精神价值。具体而言,解决我国电视情感类节目所遇问题的对策有以下几种:

(一)追求节目创新,避免同质化

随着情感类节目的日益增多,“千台一面,缺乏生气”的创作方式令观众倍感乏味。要破除节目同质化的现状,创新势在必行。

首先,节目选题应多元化。从2001年开播至今,从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清单中可以发现节目在选题上的多元性,如:《鲁豫有约之范冰冰》、《拉拉的故事》、《我为整容狂》等,既关注明星名流,又有小人物的出场。如在《拉拉的故事》这一期节目中,鲁豫请来了生活在重庆的一些女同性恋者,同性恋作为社会的敏感话题,尤其是女同性恋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通过电视谈话节目的表现形式进行沟通、倾诉与探讨,面对面的交流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15]

其次,平凡中见伟大。并不只有男女情爱纠葛、第三者插足、婚外情等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有时一些平凡但真实的故事反而更能够打动人,如河北台的名牌栏目《真情旋律》的制片人冯哲辉所说:“伟大中见平凡易!平凡中见伟大难。”[16]如何使节目主旨升华,最后给观众留下不可预料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节目编导们有足够的创新理念,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人性中的闪光点,发掘他人不易发现的角度,并将平凡的经历放在特定的环境下去解读。

(二)表现真情实感,避免煽情过度

“情感访谈类节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实”[17],尽管煽情能够为节目带来更高的收视率,但是煽情一旦过度不仅污染了整个电视节目制作环境,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受众对真实社会的理性判断,因此电视情感类节目必须专注于表现人们的真情实感,还原生活原生态。从节目制作方来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强化节目制作者的传媒责任意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只有当外在的约束“内化”为道德主体的意识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主体的道德水准,而传媒责任是媒体从业人员将责任“内化”的道德意志的表现。因此,要避免过度煽情带给观众的误导和对当事人的伤害,节目制作者首先必须具有深刻的责任意识。在情感类节目的制作中,制作者必须重视电视的教化功能,在节目中弘扬道德、责任、仁爱、科学、发展等积极的意识,用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影响受众。

第二,建立规范,实行问责制度。

西方新闻界中有两条关系到传媒道德的规制,一条是“最小伤害”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记者所报道内容要尽量不对报道对象构成伤害;另外一条是“追惩制度”,即如所报道内容对报道对象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相关部门就会对报道的记者,相关编辑等媒体人员实行追责和惩罚。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规制。要制止情感类节目中没有边界的煽情,我们还必须有一套明细的监督和约束的制度。

第三,关注社会,体现人文关怀。

除去娱乐,电视承担着更重要的功能是监督社会和传承文明,因此,电视情感类节目如需有长足的发展,就必然要在收视率和人文关怀中找到平衡。首先,电视情感类节目制作者应该避免猎奇、窥私的主题,而多关怀弱势群体,为无助者提供帮助。其次,电视情感类节目的主持人在涉及当事人的隐私和敏感处时,应该点到为止,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见。

(三)谨遵求实路线,避免虚假炒作

实事求是是所有电视节目的根本要求,要避免当前电视情感类节目中泛滥的恶意炒作,节目制作者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要求。节目收视率固然重要,但是决不能为了收视率而夸大和造假。要提高收视率,节目制作者可以利用多种手法,如在访谈地点上可以实现空间的转换,充分利用外景拍摄;在节目设置方面,借助心理游戏现场分析、案例故事分析、各学科专家的建议来解难释疑;在节目结构上,以片花、字幕为间隔,巧妙地连接嘉宾的谈话;在节目的构思中,充分发挥道具的功能,对嘉宾进行动作、手势等肢体语言的引导。但是不论对节目进行怎样的创新,求实是最基本的要求。

结 语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电视情感类节目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如《心理访谈》制片人梁红在谈到制作节目的初衷时所言,“中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轻生,这档节目就是想尝试为人们的心理困惑开一扇‘窗’,让他们找到一个倾诉内心不安、矛盾和苦恼的空间”。[18]因此我们说当前我国的电视情感类节目并不是太多,而是好的节目太少。

对于起步较晚的国内电视情感类节目而言,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在所难免,但这也是一次迎接挑战,提高竞争力的绝好机会。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人们对自身情感的关注将越发重视,而作为以受众为本的媒体必将把受众的情感纳入节目之中,因而,情感类节目必将顺势发展。未来的电视情感类节目将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一个真正众声喧哗、百家争鸣的电视情感类节目时代终将到来。

[1]尹鸿.公共情感家园——评河北电视台电视谈话节目《真情旋律》[J].中国电视,2005,(4):23-24.

[2]江瑜.从情感类节目热潮里看《翁进谈心》[J].东南传播,2007,(8):90-91.

[3]韩震.纪实:为情感类综艺节目拓展空间[J].电视研究,2000,(5):30-32.

[4]李黎明.论电视情感类节目中的媒体伤害[J].电视时代,2010(2):35-37.

[5]李辉.崔永元的两难处境[N].福建日报,2005-09-02(12).

[6][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7]沈容.细节在交流中的魅力——关于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交流技巧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4,(11):31-32.

[8]蒋晓平,房橙.明星·民星·民情——情感类电视节目源流分析[J].视听界,2004,(4):45-47.

[9]田中阳.传播学基础[M].长沙:岳麓书社,2009.

[10]刘巧.电视情感类节目热播背后的冷思考[J].媒体时代,2011,(5):32-34.

[11]白寅,余俊.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的放大器效应及行为选择[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82-186.

[12]张静.广电总局整改情感类节目 禁止涉性选秀编故事[N].西安晚报,2008-12-24(33).

[13]范愉.社会转型与公众精神需求——谈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功能与规范[J].现代传播,2004,(6):82-84.

[14]蒋晨.电视情感类节目谨防走火入魔[N].中华新闻报,2004-03-10(8).

[15]张海东,陈莉.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以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为例[J].山东视听,2006,(5):63-64.

[16]汪帆.后现代语境中的“情感类谈话节目”——看《真情旋律》所想到的[J].中国电视,2003,(5):16-18.

[17]俞丽虹,赵学哲.情感访谈类节目:收视热背后藏问题[J].社会观察,2007,(6):21-22.

[18]凌波.电视情感类节目:点击都市人的心灵穴道[N].中国文化报,2007-04-24(10).

猜你喜欢
类节目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台上
情感小语
新闻类节目的采访技巧研究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