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军 白 云
(新疆自治区塔城地区畜牧科技研究推广中心 834700)
草原不仅是塔城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塔城地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保护屏障。长期以来,由于重牧轻草,重用轻保,造成草原生境日益恶化,生态失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草原毒害草滋生蔓延,各种鼠虫害此起彼伏,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和荒漠化。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草原生物灾害的治理,使得鼠虫灾害的预警监测能力有所增强,暴发的程度得到初步遏制,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本区境内以蝗虫为主的草原鼠虫灾害仍频繁发生,境外蝗虫时有迁入,毒害草、牧草病害滋生蔓延等新情况新问题严重制约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从源头上遏制生物灾害频发的趋势,扭转治理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加强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提高预警监测和应急防治能力,大力推广生物生态治理,逐步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塔城地区是新疆农牧业资源大区,全区草场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共有天然草场681.38万hm2,可利用草场面积572.04万hm2。危害草原的鼠虫有50余种蝗虫、20余种害鼠,主要危害种类有亚洲飞蝗、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黄兔尾鼠、大砂鼠等20余种。平均每年防治草原鼠虫害近20万hm2。
本区草原平均每年发生蝗灾26.67万hm2左右,鼠害33.33万hm2,暴发年份达66.67万hm2。如2004、2005年我区甘家湖国家级白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蝗灾连续暴发6.67万hm2以上,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导致周边区域66hm2棉田绝收。除蝗、鼠灾害外,还有其它草原害虫大发生,交替成灾,主要种类为叶甲、眩灯蛾、草地螟、地老虎、蛴螬、伪步甲等10余种,如2003年沙湾、乌苏两个县市天然草原叶甲发生面积达1.33万hm2,2009年乌苏草原眩灯蛾灾害发生面积0.8万hm2。
塔城地区与哈萨克斯坦国边境线长480km,而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蝗灾发生最严重的国家,有蝗虫300余种。与本区接壤边境线地势平缓、湖泊众多,蝗虫的适宜孽生地广泛,极易发生蝗灾。近10多年来,哈萨克斯坦国暴发的亚洲飞蝗、意大利蝗顺风起飞扩散,多次迁入我区托里县、塔城市、和丰县等地。仅1999年迁入我地区的亚洲飞蝗、意大利蝗,扩散面积达48.47万hm2,严重危害面积35.4万hm2,其中草场21.53万hm2,农田13.87万hm2(2万hm2绝收),直接经济损失32582万元,严重影响着地区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增收。
1.3.1 毒害草蔓延
本区毒害草现有80余种,主要种类为醉马草、小花棘豆、黄花棘豆、乌头、狼毒、针茅、西北针茅、大戟、变异黄芪、苦豆子、无叶假木贼、骆驼蓬等30多种。据统计,草原毒害草、不食草发生面积100余万 hm2,危害面积66.67万 hm2,主要分布在山地草甸、草甸草原、温性草原、低地草甸、荒漠草原等,涉及本地区5县2市。2008年因毒害草造成2065头(只)家畜中毒,死亡家畜达922头(只)。2011年因误食毒害草而死亡的牲畜达1761头(只)。
1.3.2 牧草病害严重
牧草病害主要有锈病、霜霉病、白粉病、褐斑病等,近几年危害不断加重。主要危害人工牧草地及天然牧草,人工牧草发病率达到40%~50%。病害发生区成片牧草植株的迅速死亡,呈火烧状,堪称“看不见的火灾和牧草杀手”。牧草病害不但降低草地生产力,由于牧草长期受内生菌危害,家畜采食后会引起中毒。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本区草原生物灾害预警监测和应急防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生物生态治理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已基本形成生物防治和应急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
初步建立了网络7县(市)的蝗鼠监测网络体系,全区已拥有治蝗灭鼠专业技术人员近50余人。组建了较为完善的治蝗灭鼠指挥机构,可随时互通监测情报和掌握防治信息。为积极开展有毒有害植物调查和防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应用于应急防治的同时,积极探索草原鼠虫害生物治理新途径,引进推广生物防治新技术,不断加大生物防治力度。示范了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人工招鹰、绿僵菌、微孢子虫、印楝素、C型毒素等生物防治技术;在额敏县、乌苏市、托里县、塔城市等4个县市实施了草地“无鼠害示范区”项目,按照“有鼠无害”的标准提高了鼠害生物防治水平。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生物防治和应急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
按照《中哈关于防治蝗虫及其它农作物病虫害合作的协议》,在农业部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本区与哈萨克斯坦国分别抽调专家,组成边境地区治蝗联合考察组,在边境区域的蝗虫发生区进行实地调研,初步掌握了双方边境地区蝗虫发生防治的历史和现状,增进了相互了解,为加强协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2008年开始,对草原毒害草进行了初步调查,基本摸清了毒害草的种类和分布状况,按照“预防为主,防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推开了草原毒害草治理工作。在塔城市、额敏县进行了防除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塔城地区草原生物灾害预警监测和控制体系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监测和防治设备长期没有更新,已陈旧老化,大多数无法使用,技术人员工作条件简陋,工作环境艰苦,监测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加之草原生物灾害发生面积大,种类多,生境复杂,受监测设备和手段落后等条件制约,监测力度不足,监测盲点太多,难以及时、准确和全面的掌握灾情发生情况;同时缺乏必需的应急物资和防治设备,防治工作十分被动,远不能适应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
草原生物灾害多发生在边境地区及边远区域,这些地方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农牧民无力投入,60%的生物灾害发生区无法开展防治。“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被动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边境地区监控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缺乏必需的基础设施和监测手段,无应急物资储备,应对突发性虫灾的防治能力十分薄弱,而边境地区属政治、经济敏感地带,对迁入性蝗灾防治只能疲于应付。同时草原毒害草和牧草病害无专项资金投入,治理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20世纪80年代,新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草原生物灾害发生规律和治理进行研究,先后完成优势种蝗虫害鼠生物学特性及经济阈值研究、微孢子虫、飞机水质微量治蝗、草原伪步甲治理等课题,多次荣获农业部、自治区科技厅的表彰奖励,近十多年来,由于无科研经费,研究工作受阻。而草原生物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有了新变化,一些新课题急需研究解决,如对迁入性亚洲飞蝗、意大利蝗的预警监测和防治、草地其它病虫害灾变规律及治理、毒害草的利用和防除、生物治理新技术的探索、鼠虫害的生态治理、毒害草生态评估方法和治理技术规程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
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地州、县市、乡镇草原生物灾害预警监测与控制三级体系,强化建设地区蝗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中心站1个、地区草原生物灾害综合治理实验室1个,地区草原生物灾害综合治理试验基地1个(含野外观测场一处)。完善县市蝗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站(草原工作站)7个,其中边境县市5个、新建重点乡镇蝗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站(草原工作站、草原监理所)20个,县级站在各县市草原站的基础上建设。
按照“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要求,以边境地区为重点,完善建设地区级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防治队1个,应急物资储备库1个,建设县市级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防治队7个,应急物资储备库7个,简易机场3个。防治队配备新型自走式超低量静电喷雾车、喷雾机械、牵引机械、防护设备等,对迁入性、暴发性鼠虫害,年均完成特效化学药剂应急防治3.33万hm2,确保草原生物灾害对边境地区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造成大的危害。
多渠道、多层次培训各级测报和防治技术人员,提高队伍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因地制宜,培训乡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作为兼职预测预报员,培训草原生物灾害常发区农牧民作为信息反馈员,扩大预警监测覆盖面。
充分利用塔城地区鼠虫害天敌资源优势,继续大力推广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人工招鹰等鼠虫害天敌控制技术,绿僵菌、印楝素、C型毒素等生物制剂防治技术。在重点草原蝗害区,建设草原虫害生物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在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乌苏市、沙湾县建立生物治理示范区共5个,每个示范区控制面积1.33万hm2,主要以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治蝗为长效控制手段,结合牧鸡、牧鸭治蝗和微生物制剂防治;以“无鼠害示范区”项目为基础,在和丰县、裕民县、乌苏市建设草原鼠害生物综合治理示范区3个,每个示范区控制面积1.33万hm2,主要以人工招鹰和生物毒素为主要防治手段,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在塔城市、额敏县、裕民县、乌苏市、沙湾县建设草原毒害草综合治理示范区5个,每个示范区控制面积1.33万hm2;在托里县、额敏县、裕民县建设牧草病害综合治理示范区4个,每个示范区控制面积0.67万hm2。年均完成示范推广生物治理约20万hm2次。通过生物治理示范推广逐步实现草原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治理,消除因使用化学农药造成天然草原污染的隐患。
积极探索草原生物灾害生态治理技术,根据灾害区不同生境特点,采用项目捆绑方式,结合库鲁斯台生态区建设,在塔额盆地建设亚洲飞蝗生态治理示范区1个,示范面积1万hm2,通过调节水位、繁殖飞蝗拒食的野生植物等措施改变飞蝗生存环境,实现飞蝗生态治理;结合退牧还草工程,在托里县建设草原蝗虫生态治理示范区1个,示范面积1万hm2;在和丰县建设草原蝗鼠害生态治理示范区各1个,每个示范面积0.67万hm2,通过围栏封育,除杂、选择不利于蝗虫害鼠生长繁殖的牧草改善植被结构,实现草原鼠虫害的生态治理,实施草畜平衡;在塔城市、额敏县、裕民县、乌苏市、沙湾县建设草原毒害草生态治理示范区各1个,每个示范面积0.33万hm2。
4.6.1 草原生物灾害预警监测系统开发研究
在塔城地区草原优势种蝗虫害鼠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开展塔城地区草原生物灾害普查,进一步摸清塔城地区草原生物灾害的分布范围、优势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治理现状、生态环境等情况的新变化,探索利用“3S”技术,提高草原生物灾害的预警监测水平,提高灾情短期、中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建立信息实时传递系统,提高信息的时效性。
4.6.2 草原生物灾害防治管理指挥系统开发应用
根据草原生物灾害发生危害特点,对塔城地区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区域进行划分,探索利用GIS技术建立适合我区特点的生物灾害基本数据库和相关功能模块,进行数据资料的地图数字化,建立塔城地区生物灾害的防治管理指挥系统,提高治理的应对能力。
4.6.3 草原生物灾害的灾变规律和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
针对塔城地区草原生物灾害发生中出现的新问题,联合区内外科研、教学等部门协作攻关,摸清本区草原生物灾害的中长期灾变规律,探索生物治理新技术。加大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人工招鹰、绿僵菌、印楝素、C型毒素等生物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开展生物多样性控制草原生物灾害技术的研究试验和示范。探索蝗虫、毒害草资源开发利用新途径,开展蝗虫、毒害草采集、加工和可利用物质提取等技术的试验,开发研制新型(蝗虫防治机械)吸蝗机,促进蝗虫资源的转化利用。
4.6.4 开展国际合作
开展国际交流,引进推广国外成熟的草原生物灾害预警监测和治理技术。在粉红椋鸟迁徙路线、保护利用、毒害草、牧草病害的侵入扩散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哈萨克斯坦国等邻国合作开展边境地区蝗虫迁移规律、监测防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