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观视角下对助人两难现象的探析

2012-04-08 19:01
关键词:两难道德观助人

赵 慧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社会主义道德观视角下对助人两难现象的探析

赵 慧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助人两难现象频发已经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试对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等带来的不良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探析,提出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中心,从树立明确的社会主义善恶观、弘扬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精神、规范社会伦理和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补偿机制等四个方面完善良好社会风尚,弘扬社会风气。

助人两难;道德;社会主义道德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个思想、价值观纷繁复杂的特殊时期,一些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与传统道德发生了激烈碰撞,加之转型期部分公民法治观念淡薄,导致近期发生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如家喻户晓的殷红彬案、小悦悦案等,使助人陷入两难,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产生了巨大冲击,严重考量着国人的社会公德意识。我们只有以社会主义道德观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培育良好的公民道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助人两难现象的原因

助人两难现象是指路遇路人受伤等突发事件,徘徊于救与不救之间的社会现象,它的频发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1.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

从经济方面讲,转型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这是导致伦理道德秩序混乱、价值真空的经济诱因。经济体制的多样性产生了社会上代表不同利益的阶层,在各阶层博弈过程中,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侵蚀人们的思想,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尚不健全,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暴露出其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这些极易诱发恶性竞争进而导致伦理道德的错乱。

从政治层面讲,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受西方拜金主义侵蚀,个别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唯利是图导致政治领域的腐败,使得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出现滑坡。中国人民大学张康之教授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一切存在着社会危机的时代,都是与道德失范同时出现的,而且首先是由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们破坏社会共同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败坏社会风气。”[1]公共权力者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对整个社会层面的伦理价值观念有着重大影响,使公民对社会伦理规范产生困惑,出现“价值真空”。

从道德层面讲,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市场经济同时带来了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社会道德呈现着多元化的发展现状,各种道德规范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冲击着全社会人们的道德观,甚至出现了道德的“真空”和“失范”。

2.整个社会重物质而轻精神。

当今社会一些人过分重视物质的力量,忽视了道德的作用——社会整合力。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可以用斯诺命题解释:由于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等诸多方面的差异,[1]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而两个阵营中的人又彼此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科技的发展,带来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影响力大大超过了道德和文化的影响力,使得一些人崇尚物质,轻视道德。

3.公民道德教育缺失。

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等难以内化为人们的个性品质,其原因有三。

(1)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偏差。

严格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和家长片面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品质高尚的学生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试卷上,而不是重视学生的言行,这使得口是心非,知行背离的现象屡见不鲜。

(2)社会风气败坏。

受西方拜金主义思潮影响,高尚道德在一些人,特别是某些当权者心中的地位出现大幅度滑坡,受此社会风气影响,对道德的言行的学习和践行者少之又少。

(3)自我教育的缺失。

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追逐金钱、利益。自考的人不在少数,都是为工作为而进行自我教育,闭门修养德行的人却屈指可数。受惠于科技发展的今天,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的自我教育越来越被淡化。

4.道德回报机制缺失。

道德权利和道德回报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回报问题的实质就是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关系的问题。[2]而在传统道德观倡导下公民践行社会美德是无需回报的,所求回报者会遭到鄙视,因此,践行社会公德不仅得不到任何补偿反而担着被诬陷的风险,道德补偿机制的缺失无疑使公民与公德渐行渐远,成为良好社会美德的“绝缘体”。

二 助人两难现象负面效应分析

助人两难现象引发诸多不良社会效应,对全社会道德风气,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带来巨大冲击,无论对社会、国家还是每个公民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1.侵蚀了优良道德传统。

一方面,在我国社会转型这个特殊时期,一些人浮躁涣散,价值观扭曲变形,需要良好的道德风尚来完善全民思想道德,使之步入统一轨道,但助人两难无疑使我们的道德建设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助人两难对传统道德产生巨大冲击,传统道德重视忠孝仁义,重视“滴水之恩当涌泉回报”,而新时期社会转型条件下,个人主义日占上风,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如殷红彬案,这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及其不利的影响,其毫无社会公德意识的行为更是为全社会公民所不耻。

2.削弱社会整合力有碍社会和谐。

一方面,对新时期社会整合形成阻力。新时期是新旧社会体制、新旧思想价值观交替的特殊时期,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发生激烈碰撞。社会异质性增加,从整体上削弱了社会整合的力度,动摇了传统道德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致使各种不道德现象滋生。[3]

另一方面,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巨大冲击。助人两难使得人与人之间气氛紧张,有悖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正如战士小刘被误会案,若误会不及时解除,不仅影响战士小刘的个人形象,而且影响军民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4]社会不和谐,国家就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3.引发了信任危机。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的维系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而信任也是社会良好秩序的表现。然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伴随着社会制度的断层、社会关系的重构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进而产生一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情,如上文中提到的殷红彬案和战士小刘救人遭误会案,而小悦悦案正是经一连串的助人遭诬陷的恶性事件后而产生的因彼此不信任而出现助人两难的典型案例。导致7分钟内18人路过无人救助,造成了幼小生命的消逝。如果人们能够保持最起码的信任,相信小悦悦的悲剧不会出现。

三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

社会主义道德观建立在我国公有制主体经济基础之上,本质上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道德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各个方面都有具体要求,社会主义道德观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1.树立明确的社会主义善恶观。

道德价值导向是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导向性指导及所要达到的道德理想目标。道德价值导向主要是从善恶的基本原则上规定应该抑恶扬善。有什么样的善恶观,就会确立什么样的道德价值标准,树立正确的善恶观有助于明确社会道德的价值标准,也是减少社会上助人反遭诬陷和助人两难现象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道德观从大方向上明确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善恶的标准:凡是为人民服务的行为都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凡是符合国家集体利益的都值得我们推崇,反之则不然。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观对于在道德价值标准混乱的今天,明确善恶,唤醒人们的良知具有重要意义。

2.弘扬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精神。

公民道德精神不仅包括社会公德的一般素养,也包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公德从人际关系、个人品德、公共意识、文明和生态五个方面对公民提出要求,而社会主义道德观又强化了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起码要求,它的基本内涵是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人道主义要求以人为本,贯穿其始终的就是公正之心,社会公正的核心是以人为本。[5]社会公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公平正义,知荣辱,分善恶,社会才稳定,助人两难将止于此。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有利于我们建设良好的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规范社会伦理。

伦理是一种正当的人际关系秩序。违反社会伦理的行为不仅不会被社会国家集体所容纳,甚至会被家族唾弃。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人们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伦理规范中,潜移默化地指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履行道德义务。当今社会不乏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在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指引下,从在两难境地徘徊中的人群中挺身而出,比如法制网近期报道的90后女孩称不怕诬陷,毅然救起摔倒老人的事例说明人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加强舆论引导,表彰先进、弘扬正气,鞭挞邪恶、以正视听。

4.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补偿机制。

长期以来我们片面重视道德义务而忽视了道德权利,实践证明忽视道德权利,不符合社会伦理正义的要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有责任以善行来回报美好的恩惠,而且在此之后,我们应率先表现出自己的美惠。”[6]这应该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社会良心法则。只有完善道德补偿机制,才能更好贯彻社会主义道德观对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引导,道德补偿机制使高尚道德找到了归宿,同时道德权利也顺利成为道德义务的动机,社会主义道德观是符合道德补偿机制的内在要求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道德观从宏观到微观,囊括了道德品质的方方面面,只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引导,才能弥补道德教育的缺失,完善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团结友爱,互助互信,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葛晨虹.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1(3).

[3]崔怀译.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蚌埠党校学报,2007(4).

[4]臧豪杰.我国社会信任的现状及其重建探论——社群主义视角[J].理论学刊,2011(8).

[5]宋希仁.道德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ClassNo.:C912.6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nalysisofDilemmaofGivingAidUndertheConditionoftheSocialistMoralOutlook

Zhao Hui

The dilemma of giving aid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our society ,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rality . This article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 why the issu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social harmon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prevailing custom and the value of morality. The aim is to build normal social moral value and to propagate socialist spirit of citizen, social ethnic and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of compensation of socialist morality.

dilemma of giving aid; morals; socialist moral concept

赵慧,在读硕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 级。

1672-6758(2012)07-0072-2

C912.6

A

猜你喜欢
两难道德观助人
两难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两难的选择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助人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