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玲,陈永辉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科研处,湖南 长沙410205;2.湖南警察学院警体部,湖南长沙410138)
随着文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广大民众的文化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两个现实: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生活并没使民族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产生很大影响力;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使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相应提高。而这两个方面又会影响到一个民族个性和精神的存在。因此,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体育活动,又是文化载体,很大程度上既可提高学生体质、也可传播民族文化。因此,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各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意义重大。梅山武术来自于全国武术之乡湖南新化,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地域拳种,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当地许多村落习武风气盛行,群众武术基础扎实。武术活动在1970-80年代开展得有声有色,对丰富当地群众精神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今天,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农村学校开展梅山武术文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及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提出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阳光体育运动”是改善学生素质的一个具体举措,是以“以人为本”为内在要求的具有长远意义的素质教育工程。其“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身心素质和民族文化共同维系着我国民族个性和精神的存在。因此,我国政府有关教育、体育行政部门鉴于我国学生体质普遍下降,提出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切实改善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同时也提出了各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体质和构造学生民族灵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唯技术论一直在我国体育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学校只注重技术教学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从事体育锻炼活动的能力,进而影响体质的提高。技术是一种知识,技术只有转化为技能,才能创造生产力,学生只有具备完成技术的能力,才能提高体质。
特别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要大力营造民族体育活动空间氛围。随着全球空间屏障的消失,传统的体育活动空间氛围也已从民众生活领域中逐渐消失,竞技体育活动氛围逐渐向包括学校在内的各个角落扩展,要恢复原有的民族体育活动氛围已不大可能,强势文化的渗透是无法抵挡的。目前,只有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营造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传统”氛围,才能在学校教育中提高民族文化活力。
梅山武术来源于湖南中部地区“全国武术之乡”新化县,因新化古称梅山,故在19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把当地流行的拳种称为梅山武术。它产生于宋代,成形于明朝,发展于清朝,在民国初期自成体系,是一个充满古朴、自然风味的“原生态”地方拳种,主要为新化各村落村民喜爱,在梅山地区(今娄底、益阳、邵阳、怀化、湘潭部分县市)有较大影响。“任何一种民俗事相,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2],梅山武术文化反映了当地的民俗特点,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民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体现梅山武术文化价值的传统民俗方式有:
梅山武术很注重基本功练习,当地叫做练单操,强调基本技能的成型,如动作劲力、动作架子等。单操练好了,方能掌握套路演练技巧。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四十天打,三十夜桩”,讲的就是村民学梅山武术时,40天时间里往往要花费30个晚上时间来练习基本功。
过去每到农闲之际,当地一些拳师就会组织青年村民、学生学习梅山武术,时间一般是40天左右,早晚进行操练。村民在学习中,除了练习基本功,就是对套路的学习和演练,一个拳套有时要练上数十遍。操练时,要求桩功稳固,劲力顺达,讲求以气助力,把全身之力注于每一动作上。过去还经常进行一些传统的节日表演活动,每到春节、端午节等节日,当地文化干部就会组织拳师、习武村民进行舞龙武术表演活动,预先准备好的拳套人马会一个个轮流上台表演练套路,让村民欣赏[3]。
过去当地各村落经常有一些老拳师互相进行技艺比试。该县在民国期间举办过3次擂台赛[4],198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过多次散打比赛。梅山武术招式讲求攻防,无虚招和花架,特别强调功力和手法,讲求近身快打,以功力取胜,常用抓、牵、带、压、封、闭等手法控制对方身体部位,或利用冲、砍、劈、叉、撞等手法击打对方身体部位,继而靠身,封闭对方,这种打法带有“蛮横”风格[5],也体现出了村民“霸得蛮”的作风。
“投师约”是对当地习武者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制约的一种习俗。过去当地村民拜师时,首先写“投师约”,“投师约”内容大多是针对道德、礼节的遵守而言,如不背叛师门,尊老爱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认真操练,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等。“投师约”对当地习武村民的道德养成有一定促进作用。
当地一些老拳师保存了一些拳谱,拳谱内容通常以谚语歌诀形式出现。大多是对一些套路、动作、技击的描述,这些谚语、歌诀虽没有形成系统文字理论,但体现了当地民间文化色彩,如“一要打,二要练,三要打人心莫善”、“上打雪花盖顶,下打雷火烧天”、“烂草缠麻”等[6]。
梅山武术在当地流传数百年,也产生了很多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武术传人,在这些传人身上发生的一些关于习武、比武、除恶的事迹也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闲聊题材。久而久之,这些题材在村民的口传中形成了一个个人文典故。这些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传说为当地村民习武带来了多方面的启发和鼓舞。
目前,梅山武术传统的价值体现形式在当地民众生活中逐渐流失,梅山武术要在当地得到更好传承,服务当地群众生活,必须进入当地学校。只有在学校中广泛开展,才能扩大群众根基,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其文化价值。梅山武术在当地学校开展有其一定优势:
梅山武术套路繁多,有77个拳械套路[7],如丁字桩、田字桩、工字桩、梅花桩、烂草缠麻、金鸡啄米、桌拳、板凳拳、棍对铁尺、梭标对刀等;梅山武术属于外家功夫,以劲力、桩功著称,演练中动作紧凑、豪放、勇猛、刚健有力、朴实无华[8],长期练习,对发展人的体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好的功效的。另外,梅山武术深受民族文化的孕育,蕴藏着民族文化精髓,其所提倡的稳打稳扎、近身短打、霸得蛮的技击观念对村民形成自信自强、竞争向上、充分展示自我个性和能力的作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所提倡的武德价值观又从道德角度提出习武者要遵循道德礼节,要以“和气”制约“打斗”,这又有利于村民的道德养成。现代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为全世界采纳,地球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9]因此,在当地农村学校开展梅山武术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技能获得,有利于学生道德观念养成,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这也是当地村落和谐所需要的,这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开展阳光体育,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促进全体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体育作为一种锻炼手段,以竞争超越为目标,但缺少人文关怀,无法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体育,自产生的那一天起,它的首要功能就是强身健体和自我发展,这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阳光体育,关注的是整个学生群体体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以一种涵盖面更广的体育方式来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10]。梅山武术作为当地的一种地域文化,从文化价值观念上符合当地绝大部分人对于健康和发展的要求,它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符合阳光体育的大众性特征,这一点,使得它与现代体育项目相比更加具有优势。
气候和场地是影响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现代体育项目的影响尤其明显。“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积极开展课外校园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体育活动锻炼1小时,而外部气候场地环境变动随时都会影响室外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继而影响学生锻炼习惯养成。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习惯上要有连续性,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坚持,任何外部环境的变动,都是体育习惯形成的不稳定因素。梅山武术在当地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美称,套路短小、精悍、直来直去,练习时完全不必考虑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动。一方面,不受场地限制,它既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室外进行,只要找到一小块运动的地方,就能够进行演练。现代体育运动常常会面临场地不够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存在室外活动场地不够的情况,而有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对场地要求很高,因此有些现代体育项目受场地限制在很多学校根本开展不起来,梅山武术可以有效避免场地限制这一点。另一方面,不受气候的影响,不论天晴下雨,习武学生都可以坚持锻炼,天晴的时候,大家可以去户外,一到下雨,可以转到室内进行,不需占用多少空间。而大多数现代体育项目都要求在室外进行,一旦天气有变,则不得不中止。体育锻炼贵在坚持,在现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裕,意志力却越来越薄弱。因此,最好让他们每天都能不受场地、气候影响,做到坚持锻炼,这对于个体体育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梅山武术对当地农村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来说,完全有它的独特优势,当地很多农村学校缺乏室外场地,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学校,不能开展现代体育运动,在这种环境下,开展梅山武术活动能够满足当地农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这是现代体育在当地学校开展所无法比拟的。
体育运动的推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经济上投入的过程。政府对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这些投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体育场所和设施长期空置,对群众健身锻炼并没起到良好作用。在学校,学生体质也在普遍下降。学校是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建设篮球场、足球场、健身房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更何况,许多学校根本无法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必要的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缺乏,很难开展现代体育运动。新化是一个农村人口密集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每年都需要国家提供贫困资金,经济发展的落后,很难使当地政府为农村学校建设运动场地和购买运动器材提供足够资金,这对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不利的。因此,一方面,当地政府要积极改善学校运动条件,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从本土体育项目推广入手,通过开展梅山武术文化活动来弥补场地等条件的不足,满足当地农村学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项全国性的体育政策,要求各学校必须选择经济可行的项目,既要保证体育运动推广的效率,又要考虑各个地区在经济上的投入实力[10]。梅山武术不需要建设专门的场地,不需要购买专门器材,一根木头即可当棍使,也可当刀耍,重要的是学生对梅山武术套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民族文化精髓的领悟。梅山武术作为新化传统地域文化,从推广成本来看,与当地的经济实力、农村学校实际条件是相宜的,是当地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最佳项目选择。
梅山武术在当地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尽管有其优势,但受大环境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实施以来,新化政府就提出要把梅山武术申请进入湖南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中,并提出要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梅山武术教育活动,也下发过一些指导性文件。但在学校中,这些文件得不到落实,很多学校并没真正开展梅山武术教育活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校领导对开展梅山武术教育认识不够深刻、缺乏高度,因此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而且在当地,地方学校一直以来“重文轻体”思想严重,消极对待体育活动,更不用说重视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建设特色校本体育课程了。
自199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以来,基于生活需要,当地很多拳师都不再继续从事“教打”行业,一些原来具有梅山武术功底的年轻村民也外出打工、做生意,不再操练武术,原来很向往的“教打”职业在村民脑海中不复存在,这样,传统的传承人培养链发生了断裂,这种状况一直到现在也不曾改善。虽然还有会梅山武术套路的人健在,但真正懂梅山武术技能的传承人逐渐减少,而在学校,更多体育教师对梅山武术套路技能知之甚少,无法起到传播的作用。因此,传播主体的缺乏,也势必导致梅山武术文化在当地学校开展艰难。
外来文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进入当地村民生活中,村民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感官文化逐渐进入村民生活领域,精神文化不再居主导地位。村民日常娱乐活动被外来文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具有感官刺激的娱乐活动代替,传统的尚武活动氛围逐渐消失,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当地很多新生代学生对梅山武术这一名词越来越陌生。
在封建社会发展起来的民族的东西总是有落后的一面,落后的部分如果不加以改造,必然会导致整体失去活力,没有活力必然会失去生命力。梅山武术之所以在当地逐渐失去舞台,正是因为其独有的古朴、无华特性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原生态的文化要加以珍惜和继承,但更应该是创新性的继承,如何把梅山武术的古朴风味变得具有时代气息,是我们在开展梅山武术教育活动时要想要做的。
目前当地大多农村中小学校领导对本土武术文化认识肤浅,也不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因此也就不会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当地政府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中央部委文件,落实文件精神,加强对地方学校校领导的思想认识教育,提高他们对梅山武术文化教育的认识,引导他们站在发展的高度看待梅山武术文化,把阳光体育运动与民族文化发展和本地实际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深入认识梅山武术文化教育活动在学校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督促他们高度重视目前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如何从现有的本土体育文化中选择合适项目,作为阳光体育运动推广项目,在各学校中进行重点建设,打造特色的本土体育教育课程,弥补开展现代体育运动场地、器材不足的影响,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梅山武术文化服务当地学校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梅山武术文化教育活动做出制度化处理,形成制度化文件,以此督促、保障梅山武术在各学校的有效开展。制度中要统一思想认识,制定梅山武术文化在学校开展中的中长期规划,制度还应包括特色教材的编写、使用,体育教师的培训学习,梅山武术传人的聘请,梅山武术课外竞赛活动的开展,梅山武术文化纳入体育教学的内容及课时安排,教育监督等。各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上级文件制度,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纲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教育活动。
活态传承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最有效形式。目前,梅山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人逐渐减少,有些村落已经不存在传承人了。因此,要有效开展梅山武术文化教育活动,需加强对全县梅山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造成传承人减少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传承人的生活水平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传承人很难再以梅山武术传授来维持生计,不得不走上其它谋生之路。因此,对一些老传人、有影响力的传人,应在生活上给予扶持,对他们所从事的授艺职业予以重视,并每年从财政拨出一定经费,作为薪水资助、供养他们[11],鼓励、支持他们开班收徒,培养传承人。据悉,文化部正在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采取资助、扶持等手段,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当地政府可参照这些做法,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扶持资助手段来培养梅山武术文化传人。一方面,对现有的老拳师进行传人认定,定期给予薪水,以官方形式举办培训班,聘请他们为教练,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来发掘一批培养对象,并作为传承人进行重点培养教育,为梅山武术文化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在未来人力资源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体育教师,以官方举办培训班形式,定期对他们进行本土武术技能提高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在各自学校开展梅山武术文化教育活动。第三方面,与高校合作,构建高校传承人培养路径。梅山武术文化传承人培养应依托高校教育资源,通过高校体育科研教学力量来培养一批梅山武术文化教育科研人才,为当地本土文化教育发展服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该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当地政府应积极与该校沟通,在体育招生中给予一定倾斜政策,对本县一些有梅山武术特长的学生采取降分录取,同时要积极聘请该校相关教授学者,通过政府资助方式,对梅山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研究,撰写科普教材,定期对该县传人、体育教师进行技能创新和教学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训练和创新能力。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空间氛围随着农耕文明的不复存在而逐渐消失。梅山武术作为本土文化,也受到大环境影响,空间氛围逐渐消失,氛围的消失势必会影响到梅山武术在当地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加强空间氛围的营造。氛围营造需要积极创新梅山武术传播内容及表现形式,以提高当地村民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全县各农村重新形成一股热潮,并逐渐渗透到当地民众生活中,形成新的民俗事相。怎样创新梅山武术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原生态”梅山武术本土文化进行结构重构、创造加工、诠释弘扬,使之处于“文化自为”阶段,从而在本地村落民众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并以梅山文化为前进的原动力[12]。
1.套路结构创新
梅山武术重桩功和手法,且动作多重复,可以吸取一些富有竞技表现力的现代竞技武术动作,适当增加一些腿法,去掉重复动作,对套路结构进行重新构造,使之更富有美感。梅山武术套路结构简单,直来直去,短小精悍,可在力求简单精悍的基础上,融合跆拳道、空手道一些腿法、手法动作,以增加其精气神表现力。
2.内容展示创新
梅山武术要改变过去那种古朴风味,还应吸取现代生活元素,在音乐、动作编排上进行创新,改变内容展示形式,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富有现代生活味道。这方面,健身秧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健身秧歌是在“原生态”表演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民族舞、韵律操、迪厅舞、现代舞、交谊舞等元素,同时采用各种生活道具,如铃铛、筷子、棍子、圈等进行创编的现代秧歌,这些创新赋予了秧歌现代意义,展示了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13]。梅山武术也可以借鉴该方法,创编有梅山武术特色的武术韵律操、武术健身操等。
3.活动开展方式创新
梅山武术要在学生中推广,要做到校园内武术活动和校园外武术活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拓展活动方式,全方位开展梅山武术活动,如大课间操的武术操练,学校武术社团、协会、运动队组织的一些小型武术活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武术教学交流比赛活动,以梅山文化为主题的各种级别的武术竞赛活动等。同时,活动开展要加强宣传造势力度,积极进行宣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要重视文化艺术包装,活动中对选手特点、宣传口号、拳种技法进行一些艺术化渲染介绍,以此激发欲望,这样既有利于活动开展,也有利于地域性文化品牌的打造[14]。
4.武德运用创新
梅山武术在数百年文化积淀中,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除了动作技术外,要把梅山武术中的一些积极文化因子引进课堂教学中,诸如武德观、技击观、演练观等,当地学校应积极选择它们作为本土体育教材思想道德内容部分,可以以漫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列入到教科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5.人文故事、歌诀谚语运用创新
当地流传着很多在本地有影响的武林人物故事,应该积极挖掘整理它们,以这些真人真事为原型,进行故事加工,弘扬他们的优秀事迹。还有一些拳谱中的谚语歌诀,也应予以选择,并把它们作为本土体育教材反映本地风土人情内容的一部分,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32.
[3]魏志英,陈永辉,谭克理.湖南新化梅山武功的社会价值[J].体育学刊,2009,16(12):91-95.
[4]新化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960.
[5]陈永辉,陈勤.对一个地域村落乡土武术的考察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43-45.
[6]陈福球.打手歌诀:拳谱[M].手写本.
[7]《湖南武术史》编写组.湖南武术史[M].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1990:153,83-84,26.
[8]《湖南武术拳械录》编写组.湖南武术拳械录[M].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1992:38.
[9]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0-13.
[10]曾小玲.健身气功在高校阳光体育推广中的作用与优势[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2-66.
[11]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75-80.
[12]封又名,孔柏梅,陈永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学审视[J].文史博览:理论,2010(7):62-65.
[13]杨小凤.表演性秧歌向健身性秧歌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56-59.
[14]王红芳,陈永辉,谭克理,等.文化生态视野下中国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