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对梅山的“王化”改制

2012-04-08 17:03李藻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湘乡新化娄底

李藻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一 王化梅山

自先秦三代至宋代以前,梅山峒蛮栖居湘中大地,过着原始氏族生活。其地“广谷深渊,高岩峻壁,绳桥栈道,猿猱上下。”[1]其民“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制斑斓,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1]梅山峒蛮有很浓的种族意识和很强的个性特征。他们尚义、剽悍、合群,“旧不与中国通”[2],不服王法,不纳租调,不负徭役。他们恃险为寇,常扰边境,战事频发。历代王朝屡遣使招谕,不听命;或重兵征伐,不屈服。梅山地域长期处于原始、蒙昧的状态,并与历代王朝对恃。

宋神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以怀柔之策治理梅山峒蛮,施行“王化”改制。是时,王安石秉政,推行新法。神宗对王安石曰:“重湖之间,蛮徭错处,非所以一教化,同风俗,宜开拓而统领之!”[1]王安石力荐中书检正章惇和湖南转运副使蔡煜合谋经制梅山。

熙宁五年(1072年),神宗委章惇开梅山得其地,以上梅山置新化县,谓之“王化之一新也。”翌年,以下梅山置安化县,谓之“王化之一安也。”从此,梅山地域归属宋王朝统领。

新化和安化两县建制,是娄底发展史上继汉代连道建制后的又一重大事件,为娄底以后的版图建造奠定了基础。连道县是今娄底东境双峰县、娄星区和涟源市杨家滩地区的版图,安化县西南部是今涟源市中、西部的版图,新化县是今娄底西境版图。

章惇奉旨开梅山,“宣天子言:驰禁释罪,均赐土田。贷牛种粮,教之耕犁。以衣以食,无寒无饥。涵泳休泽,讲道劝义。斑白孩提,莫不咸遂。瑶俗于变,皇风大同。”[2]梅山峒蛮从此归服王化。

二 移民垦荒

在历代王朝与梅山的战事中,峒民或死于兵乱之中,或外逃异乡,幸存者无己。境域出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凄凉景象。

宋神宗王化梅山的另一举措,是通过移民扩大劳动大军,来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发展农业生产,促进民族融合。他谕旨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移民迁湘,其原因有三:一是在宋代,北方战乱频发,中原汉人大举南下。江西人户骤增,是为当时生产水平难以承受,须向外省移民。二是江西吉安府地处赣西,与湖南毗邻,迁徙比较方便。三是泰和县乡风淳朴,人多长寿,崇尚儒学,擅长农耕,是民泰人和之乡,故名“泰和”。而以这种“沙子”搀进蛮夷之域,更能起到融合、发展的作用。

江西移民迁湘后,以农为本,开山治水,种粮植桑,艰辛创业,颇有成效。宋安化县知县吴致尧《开远桥记》称:“天辟山川,神相桴鼓;斩茅而嘉林秀,徙石而寒泉冽;旷野平林,可锄可耘;急泷清濑,可渔可钓,若有所待以成太平开远之功也。”[1]至此,娄底社会进入农本社会。

江西移民入湘,为更新族缘注入了新鲜血液。梅山峒蛮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等方面逐渐被汉化,即使演变为苗瑶,也同汉族通婚联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娄底境域遂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乐园!

三 始创科举

北宋时期,湘乡、新化、安化3县先后创建学宫(即县学),是为3县的最高学府,乃娄底科举之始。随后,各地广建书院、塾馆、考棚等为科举服务的配套设施。

同治湘乡县志称:“学宫所以尊先师,书院所以育英才,考棚所以严甄别,学额所以广进取,而且学谷有田,宾兴有资,应试有馆,皆所以体恤寒畯,使得遂其观光之志,其筹划不可谓不周矣。”[3]

宋代科举的创办,为娄底培育了第1代有功名的英才。宋绍圣三年(1096年),新化刘允迪始中进士,是古代娄底第1名进士。宣和元年(1119年),新化陈瓒中文举第1名。绍兴二十六年,新化伍平国又中文举第1名。淳祐十年(1250年),今娄星区贺德英年方12岁,中殿试神童科第1名,理宗誉之称:“京阙人家惊地动,湖南童子破天荒”。

晚清时期,娄底科举日臻完善,培育了数以百计的举人、进士和武将。娄底人文极盛一时,湘乡和新化成为湖南人文极盛县邑。县学由中学升为大学。

[1]李大鹏.历代娄底文存[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5.

[2]宋史·梅山峒蛮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湘乡市志办.湘乡县志·学校志[M].湘乡:内部资料,1987.

猜你喜欢
湘乡新化娄底
新化三合汤
“魅力龙城 文化湘乡”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娄底体育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新化山歌
娄底的味道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湘乡治超的八个关键词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湘乡农运领袖沈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