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宏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成纪是一个很古老的地名。“成纪”之名最早见于汉纬书《遁甲开山图》:“伏羲生成纪,徙陈仓。”[1]
中国传统的地名命名方式,多取傍依的山、水之名。查阅古籍,并无“成纪”之山,而有“成纪”之水。最早记载“成纪水”的古籍是《水经注》,有云:“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右与成纪水合”,[2]因此可推论,“成纪”之名是以伏羲降生成纪水谷地而被氏族部落命名的。先有成纪水而后有成纪地、成纪县等名。
关于成纪县的最早建置时间,史料记载并不翔实。最早记载成纪县的史料是《史记》,其中《孝文本纪》[3]、《封禅书》[4]、《历书》[5]等均有汉文帝十五年“黄龙见成纪”的记载。地理志书上最早记载成纪县的是《汉书·地理志》,其载:“天水郡,县十六,略阳道,成纪,清水……”[6]由此可知最晚在西汉已有成纪县。其余志书,包括《元和郡县图志》、《甘肃通志》等,均说成纪是“汉县”。新编《静宁县志》记载,据出土文物考证,成纪古城“建城时间不晚于战国,为县始见于西汉初,疑是秦县”。[7]
关于成纪故址所在,《水经注·渭水》有一段记载:“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2]可知瓦亭水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右与成纪水合。其水先经成纪县东,后历长离川,再与右边的成纪水相汇合。结合今地图,瓦亭水为今葫芦河,长离川为今庄浪县阳川,成纪水为今静宁境内南河(即当地人所称的治平—李店河),由此判断,成纪县故城当处在南河河谷。又据《后汉书·隗嚣传》载:“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8]今南河果然在汉秦州陇城西北,印证了这个结论。《隋书·地理志》载:“成纪,旧废,后周置。”[9]《旧唐书·地理志》载:“秦州,开元二十二年缘地震移治所于成纪县之敬亲川。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10]又《舆地广记》云:“成纪本治小抗川”,[11]《路史》曰:“成纪旧治小杭川”。[12]由此可以确定汉代成纪县治在小坑(抗、杭)川无疑。《元和郡县图志》载:“成纪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瓦亭水东(疑为西之误)去县一十五里。”[13]此处所记的州即指《旧唐书·地理志》中所言的州治,在敬亲川的秦州,此处成纪县为汉县。根据张明庚、张明聚《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所言,此州治为现秦安县安伏镇。唐代一里为今540-550m,一百里合今54-55km,十五里约合今8里。[14]另据清严长宦、张思城修《秦安县志》载:“成纪县治,初在今静宁州西北(疑为南之误)八十里之治平川……按成纪庖羲氏孕十二岁而生得名,汉即其地建县。”此处静宁州治为今静宁县城。综上可知,汉代成纪故城当在今安伏镇偏北54-55km,今葫芦河(即瓦亭水)以西约8里,今静宁县城西南40多千米的南河河谷〔即小坑(抗、杭)川,亦治平川〕一带。
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证相互印证,我们认为今静宁县治平乡刘家河村古城应为汉代成纪古城。如前所述,南河为葫芦河西一支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葫芦河,因位于静宁南得名,又流经今李店镇与治平乡,故又称李店—治平河。刘家河古城位于治平乡与李店镇交界的刘家河与五方河二村间,正好坐落在南河与其支流深沟河交汇处以南的二级台地上。笔者多次实地考察,南河流经刘家河古城北,其西北距五方河村约1800—2000m,东南距刘家河村约1000 m,轮廓较为清晰,墙垣残破,东垣和北垣墙体残迹仍可见,已不见南垣和西垣残迹,经步测东垣长约180 m,北垣长约435 m。东垣内高约4.3 m,外高约12 m,城垣宽约6 m,最宽处约8.7 m,最窄处约1.2 m,城垣东北角突出部分似马面形,东垣东北角内高约3 m,长约17 m,宽约9.4 m,残墙夯筑层约13,从古城形态来看,基本符合汉代古城规模。城西南角有一土堆,明显高于其它地方,笔者疑为古城城门所在之处。古城内垣夯筑层内土质颜色有呈青灰色、青蓝色,疑经2000多年的氧化所致。在夯筑层内,夹杂着大量的青灰残陶片和外绳纹内素面的残瓦片,以及夹杂大量的红色陶片,外绳纹内布纹残瓦片,还有彩色瓷片等。可以辨别出残片为汉代至唐宋的遗物。距北墙约200m处有成纪河,此河北河岸断崖高约20m处,距地面约12m有一条青蓝色土层带,厚约40,呈糊状淤积层,长约150m,疑为古河道的河床。其北残城墙西北角内残高约2.35m,夯筑层约为7-10不等,外城墙约残高3.1m,城墙上宽约18.4m,距北城墙约有100m处,土层中有不规则的成弧形的夯筑层,在夯筑层内,有外绳纹内涡纹的残瓦片,外绳纹内素面的残瓦片,还有大量的细沙层和石块层,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笔者注意到在城北约200m处,有一座山为龙山,有滑坡的迹象,滑坡体宽约500m,长约300m,所以泥、石块层夯筑层疑是被滑坡地震冲积抬升所形成的。
据《静宁县志》所载“此城为正方形,边长约450米左右,总面积20.25万平方米。北墙基压在新石器时期文化的灰坑上。在城墙夯土中,见到大量仰韶和齐家文化的粗纹陶片。从倒塌的墙体中看到多次修补的痕迹。城北,城南的断面上,发现3口枯井,井内有汉陶片。城内有大量旧瓦砾碎片堆积层并残存大量秦汉期的板瓦、筒瓦残片和各种粗细绳纹、篮纹陶片及各种纹饰的瓦当、回纹铺地砖、鸱吻残件、唐彩陶、宋元瓷片”,[7]该书又载“故城西南1000米处王家沟庙儿坪西汉墓区,先后挖掘汉墓4处,车马坑1处,汉瓦结构墓1处。出土各类秦汉文物400余件,秦汉半两4000余枚,汉瓦800余页”。[7]由此可以证实此城是秦汉古城。
另2006年李店乡政府在西距古城遗址不到一千米的五方河村东鱼池附近掘出一座汉墓,出土一批陶器。其中一件灰色陶壶,据甘肃文物局的王科社写的《汉“成纪”陶壶印证治平古城乃汉成纪县治》一文所言:“通高13.5 厘米,口径5.75 厘米,底径5.8 厘米,最大腹径13.5厘米;……最重要的是器物肩部刻有2行小篆体的‘成纪容三升’铭文”,[15]这件灰色陶壶上刻铭是“地名(大多为县名)+容积”的形式。这种刻铭形式在作为量器的汉代器物上比较常见,如西峰区肖金镇野林村一座西汉墓中曾出土一件铜鼎,盖上刻铭“彭阳,重三斤四两,容三升”,腹部刻铭“彭阳,重七斤,容斗三升”,彭阳为西汉安定郡一县。由此可证实,古城遗址为汉代成纪县城所在。至于当地人称此古城为治平古城,是因宋朝郭逵在原城址之上重筑治平寨而得名,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朝“英宗时,郭逵筑治平寨”。[16]
再从地理环境角度来看,刘家河古城能成为汉代县城所在,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古城地处李店小盆地,海拔约1,900m,地势平坦,良田遍布,有李店-治平河流经小盆地,水源充足,利于灌溉,宜于农业发展。另外,发掘于1978年的大地湾遗址中,有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现,编号为H398的遗址出土距今7000多年的黍,表明当时在成纪一带已有这一农作物种植。由此可看出成纪所在的葫芦河流域很早就有农业发迹,且农业发展日趋完善。就交通来说,成纪一带自古为关陇要冲,素有“陇口要地”之称。丝绸之路东段中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过成纪一带,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成纪地处“丝绸之路”东段之中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丝绸之路商旅往来的影响很大。再从军事战略位置方面来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置陇西郡,成纪县境属之,秦属陇西郡。西汉时,地处汉朝边地的成纪,其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秦汉时把这里作为向西北发展的主要基地,其政治军事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在此置县是恰当的。
综上所述,综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笔者认为治平古城确实为汉代成纪县城所在之处。
[1](汉)荣氏.遁甲开山图 卷3,收入(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注释.水经注:卷17渭水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3](汉)司汉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汉)司汉迁.史记:卷 28封禅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5](汉)司汉迁.史记:卷 26历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6](汉)班固.汉书:卷 28下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静宁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静宁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61-62,462-464.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43隗嚣公孙述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唐)令狐德棻,魏征,等.隋书:卷29地理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15陕西秦凤路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宋)罗泌.路史:卷 24[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张明庚,张明聚.中国历代行政区划[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229.
[15]王科社.汉“成纪”陶壶印证治平古城乃汉成纪县治[N].平凉日报,2008-9-18.
[1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47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