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齐桓公在“谋郑”中的智慧

2012-04-08 16:34:20张晓婷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诸侯国霸主郑国

张晓婷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

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大家都为了各自的实际利益攻城掠地、抢夺财富。弱肉强食成为了普遍的现象。要想自己不被吞噬,就必须殚精竭力地让自己强大。而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与世无争的搞经济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抢掠他国可以最快速度得到财富、土地、人民、声望,是增强自身力量的必要手段。齐桓公为了使齐国更加强大、成为霸主,他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民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霸主,开创春秋霸政新时期,是因为他及当时的齐国具备了首霸的素质和条件。“霸必有大国。”[1]这句话很有道理,但似乎并不全面,必由富国和强国两方面才可能成事。而齐桓公称霸,不仅仅依靠土地的辽阔和国家的富裕,与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也是分不开的。

本文将以鲁僖公元年到鲁僖公八年期间齐国是如何一步步将郑国变为自己的附属盟国的史实,探析齐桓公过人的政治智慧。

郑国处于各国中心位置北临卫、晋,西接周王领地,南靠楚国,东面则与陈、曹、鲁等国接近。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经济实力不弱。自郑庄公以后郑国国力日渐衰微,各大国都想将郑国据为己有。齐桓公也不例外,无奈齐国与郑国相距甚远,鞭长莫及。但是齐桓公却从未放弃“谋郑”,只是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政治手段罢了。

一 反其道而行,楚人伐郑,齐人救郑

“元年春,不称即位,公出故也。公出复入,不书,讳之也。讳国恶,礼也。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夏,邢迁夷仪,诸侯城之,救患也。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盟于荦,谋救郑也。

二年春,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不书所会,后也。冬,楚人伐郑,斗章囚郑聃伯。

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秋,会于阳谷,谋伐楚也。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冬,公子友如齐涖盟。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2]

僖公元年到僖公三年这三年间,战火迭起、又逢大旱,可谓天灾人祸不断,楚人为了得到郑国三次举兵伐郑。郑国早已不再是庄公时期的强大,经济上、军事上都很羸弱,一度处于危机的边缘。此时齐国则对郑国表现出非常友好的一面,以救郑的口号与郑在荦结盟。让郑国对齐国是感恩戴德,即便楚国一度兵临城下,也没有背叛与齐国的盟约。齐桓公成功地阻碍了郑国被楚国控制于掌内,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仁礼大国的形象。也为日后谋取郑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巧妙利用各方矛盾,自己坐收渔利

凡成大事者必定对自己所处的时局形势洞察甚微,往往能破开层层迷雾,认清事情发展的走向,从而采取对自己有力的行动,维护自己的利益。齐桓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总是能适时地抓住机会,事半功倍。

1.利用陈国辕涛涂与郑大夫申侯的矛盾维护齐国利益。

昭陵之盟后,齐国并未在楚国讨到便宜,只好打道回府。这时,一个绝好的机会降临到齐国手里了,郑国的申侯到齐桓公面前出卖了陈国的辕涛涂,想要讨好齐桓公,这却给了齐桓公坐收渔利的好机会。

“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2]

昭陵之盟后,齐国率领的诸侯的军队马上要返回各国了。军队从哪里返回既安全又快捷成了头等大事。陈、郑两国正好处于联军返回的必经之地。陈辕涛涂本来是一片好心,他从陈、郑两国的利益考虑,认为诸侯的军队路过自己的国家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向郑国大夫申侯建议齐桓公沿东海回国。可是申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在辕涛涂面前大为赞赏他的主张,但在辕涛涂向齐桓公说不要让军队途经陈、郑两国,齐桓公勉强同意之后,申侯却对齐桓公说绕道会使齐国容易遇到夷人的袭击,而且路途遥远,军队无人补给。自己希望诸侯的军队能够路过陈、郑两国,让陈、郑两国出资来补给军师。齐桓公对他的建议非常满意,因为他本来就希望这么做。从陈、郑两国之间经过,这是一条既安全又有人负责犒劳军队的捷径之路,是最佳的撤军方案。但这必然会给陈、郑两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陈、郑两国若不同意,他就不能随便经过他国的领土。陈、郑两国虽然追随自己,但这个联盟也只是松散的联盟。齐国虽是大国,齐侯也必须考虑他们的要求。而申侯的建议既解了齐桓公过路的难题,又找到了日后讨伐陈国的借口,同时也拉拢了郑国大夫申侯,自己又不得罪人,真可谓一本多利。

2.利用郑国与诸侯国的矛盾孤立郑国。

僖公五年,晋国终于完成了“假途灭虢”的计策,成功吞并了虞国和虢国。并且与秦国联姻,结秦晋之好。晋国的国力由此大增,威信也大大地提高,于是积极谋求更多的大国利益。楚国的国君则以礼对待许国国君,将许国收入自己的麾下,同时也积极加入了大国的力量角逐。周天子派周公召见郑伯,希望郑国能够从属楚国,辅佐晋国,以求暂时的安宁。郑国既不敢得罪周天子,又不敢得罪齐国,迫于压力,只好逃离首止之盟。虽然孔叔劝阻他,也无济于事。这让各诸侯国很恼火,于是诸侯国发兵讨伐郑国,楚国为了拉拢郑国围许以救郑,郑国才幸免于难。这也让楚国得罪诸侯国,郑国疏远诸侯国。

而齐国真的是郑国的可靠朋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郑国因为齐国开罪于诸侯各国,被诸侯国攻打时,救他的是楚国,齐国则选择参与其中。当郑国与楚国交好时,齐国选择独自讨伐郑国。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2]

左传作者认为郑国杀申侯是陈辕涛涂报复他当初在齐桓公面前出卖了他,还连累陈国受齐国攻打。这也有一定的道理。辕涛涂被释放后给申侯出了一个“馊”主意,建议他将齐桓公赐给他的虎牢关修建成一个牢固豪华的城池以便流芳百世。虚荣心极强的申侯真的就那么干了。结果进一步加深了郑文公的心理防范和猜忌,最终还是找了一个茬子将申侯治罪了事。

其实真正逼死他的是齐桓公。申侯来自楚国,曾受宠于楚文王,他死了意味着郑国不可能选择楚国,尽管楚国救过它。这次伐郑让郑没有犹豫选择的余地,只能依附齐国。

三 采纳管仲提议,以德服郑

郑国的子华想要借助齐国的力量夺取郑国政权,齐桓公心里十分愿意,这可是自己期盼已久的好机会,因为这样可以进一步控制郑国,让他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管仲却不这么认为,管仲从齐国的长远利益考虑,认为如果帮助对自己的国家有二心的臣子,去灭掉他的国家,就会失信于天下,如果用德来拉拢郑国,再用诸侯的军队加以威胁,郑国必然会臣服,但是如果用郑国的叛徒侵略郑国,必然会遭到郑国举国上下的殊死反抗。而且会让其他诸侯国心存戒心。于是齐桓公毅然决定放弃眼前利益,拒绝了子华的请求。这一点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也是齐桓公之所以可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重要原因。攻占一个国家很容易,难的是让一个国家从心底臣服自己。楚国三次攻打郑国失败了,诸侯联军攻打郑国也失败了。武力只是暂时的优势,必须以德服人,恩威并施才是王道。

司马迁说齐桓公能“录贤能”。这也是他政治智慧的重要方面,人人都知道,齐桓公的政绩离不开管仲、鲍叔牙等一大批能人志士的辅佐,正是因为齐桓公重视人才,从谏如流,才成就了他不朽的霸业。

四 挟天子以令诸侯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和建议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齐桓公与诸侯国在首止与周太子结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接着又以郑文公订盟那天擅自回国为借口,打着尊重太子的旗号率领鲁、宋、陈、卫、曹联军讨伐郑国。周惠王死后,周襄王即位。齐国又帮助周襄王因确立君位。齐桓公打着巩固周王室的口号率领鲁,许、卫、曹君与陈世子,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在洮结盟,郑文公也来会盟,于是共同奉太子即位,确立了襄王的王位。这也让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的首肯与拥护。

“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大国小之,曲国正之,强国弱之,重国轻之;乱国并之,暴王残之;僇其罪,卑其列,维其民,然后王之。夫丰国之谓霸,兼正之国之谓王。”[3]

这是《管子》中描绘的称霸理想。齐桓公正是遵循了管仲对于霸主条件的建议,才成就了春秋第一霸主的历史功绩。

[1]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8:12.

[2]左丘明.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33-34.

[3]管仲.管子·霸言[M].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09.

[4]杨生明.中国春秋战国经济史[M].人民出版社,1994.

[5]徐中舒.左传选[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诸侯国霸主郑国
做别人家的父母
挑战海洋霸主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8
海洋霸主
屈原之死
海上霸主I:太平洋之心
没法守妇道
食物霸主争夺战
学生天地(2016年27期)2016-04-16 05:15:45
没法守妇道
爱你(2016年19期)2016-04-12 07:24:56
屈原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