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东玉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
语言的模糊性主要存在于个体差异带来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模糊性,以及语言的功能带来的模糊性。[1]模糊语言的使用使人们的语言更丰富,更有表达力。[2]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大部分研究是从语用学视角、运用各种语用原则进行,如会话含意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等。但是运用语用学新理论,如顺应论来分析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却很少。但顺应论对各种语言现象有强大的解释力,所以笔者认为运用顺应论分析模糊限制语非常必要。本文以中国当今最优秀的电视访谈类节目《艺术人生》为例,运用顺应论对电视访谈节目中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根源及功能进行分析。
美国生成语义学家拉科夫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使事情变得模糊,或使那些原本比较模糊的事情变得比较清晰的词语”。[3]著名学者普林斯及其同事从语用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划分为变动型和缓和型,[4]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或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做出某种程度的修正,或给原话语确定一个变动的范围,此类模糊限制语又可分为程度变动型和范围变动型;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表示话语是说话人或第三者的看法观点,从而缓和原有的肯定语气,包括直接缓和型和间接缓和型。[5]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韦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6]语言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任何层面,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双方都要做出选择,即选择存在于话语生成和理解两个方面。语言选择是为了顺应事先存在的语境因素,我们主要关注的语境因素为交际语境,包括交际双方(说话人和听话人)、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以及社交世界。
自从90年代后期起,电视访谈节目发展迅速。作为中国当今最优秀的电视访谈节目,《艺术人生》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笔者将其作为分析对象。本文例子全部是从书籍《超越平凡的人生艺术:艺术人生》[7]中选取的,不再一一注明。
1.物理世界的顺应。
韦索尔伦指出,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时间包括事件、说话和指称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回顾过去或谈到将来的时候,交际双方会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空间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交际形式和语言的选择。[8]表示空间关系的词语有介词、动词、副词等,[9]其表达有时通过模糊限制语实现。例如:
①朱军:在你童年的记忆当中.........还有让你觉得快乐的事情吗?
陈坤:很多吧……。那个时候我真是特别无知的。很奇怪……有些时候我以教训他为乐。
②朱军:……从消费并不是很高的重庆到了北京市,心理上是不是有一个落差?
陈坤:没想钱那方面。没想到我能来北京,还有一个地方可以住,哪儿都可以去走走……
例①②中,陈坤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使用了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那个时候”“有些时候”“哪儿”,主持人和观众却可以很明确地领会到他说的时间及地点概念。相反,如果他说出精确的时间和地点的话,不仅节目时间不允许,观众也会觉得啰嗦没有必要。
2.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8]在节目中,主持人通过提出问题发起会话,其做出的语言选择会受到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被访者在理解及回答问题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主持人也是话语理解者,他要理解被访者话语,领会其交际意图。所以交际过程是主持人和被访者心理世界的交流,双方互相影响,共同推进会话进行。
(1)交际双方自我保护、避免责任的心理。
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交际过程中具有削弱言语行为的作用。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交际双方可以避免过于绝对和武断,减少自己对所说话语的责任。[10]访谈节目要面向公众播出,应该具有客观性,所以主持人和被访者更应该避免绝对和武断,双方为了保护自己,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例如:
①朱军:这个单字应该解释成什么意思?
张艺谋:我查过字典,好像是传讯……
②朱军:在那个年代起这样一个名字……
张艺谋:我听我妈说,名字是我爷爷给起的……..
③朱军:你的性格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外冷内热?
张艺谋:别人也这么分析,我想可能是这个样子。在电影中我可以……
例①中,由于不敢完全肯定所说意思是正确的,张艺谋采用了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好像”,使回答更得体,更接近实际情况,避免过于武断。例②③中,双方都使用了模糊限制语,朱军在例③中采用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表示自己的推测和犹疑,避免判断绝对。而张艺谋分别使用了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我听我妈说”“别人也这么分析”和直接缓和型“我想可能”,减少了自己对所说话语的责任。
(2)交际双方维护对方面子、表示礼貌的心理。
面子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会有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而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缓和紧张气氛,削弱批评他人的锋芒和抵触,使语气趋于委婉、礼貌得体,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强加于别人,减少可能的威胁,维护对方面子。[11]所以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被访者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表示礼貌,都使用大量的模糊限制语。例如:
①朱军:我听说有一个美工因为多喝了点酒,你批评了他………就这么吝啬说表扬的话?
张艺谋:没有,你听的是传说。
朱军:据说是有出处的。
例①中,朱军说张艺谋不经常表扬工作人员,这是一个负面评价,多少会使其难堪,为了减少对张艺谋面子的威胁,朱军用了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我听说”“据说”,使语气趋于委婉。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语的话,就显得朱军咄咄逼人,对嘉宾不礼貌。
(3)遵循经济原则、使话语简洁的心理。
语言交流中经济原则是指话语传递的信息不仅要精确,而且应简洁。由于节目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不必要提供十分精确的信息时,主持人和被访者会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语,以使话语简洁,当然前提是能使听话者理解,这和合作原则中质量原则也是一致的。例如:
①朱军:我知道你现在做《电影传奇》……做了多少集了?
崔永元:已经做好了一百多集了。
朱军:我做《艺术人生》四年多,采访了两百多个嘉宾……
例①中,为了使话语简洁,交际双方都用了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多”,表面上传递的信息不够精确,实际上听话者和观众都能充分理解说话者说要表达的意思。相反,如果说话者说出具体的数字,听话者和观众就会觉得没必要,浪费时间。
(4)和对方合作的心理。
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观众都期望被访者是合作的。但对有些话题(涉及隐私、使其难堪或伤心的话题等),被访者不愿意谈及,就会采用模糊限制语,这样即是合作的,又可以避免尴尬。例如:
①朱军:为什么不提他?
陈坤:我爸爸也是蛮可怜的一个人……我跟他交流不太多,不太经常见面。(表情开始不自然)
②朱军:为什么不说更想成为一个好弟弟?你觉得她已经远去了……
陈坤:现在我身边有很多很好的姐姐,有很多帮助我的人。我会是一个好弟弟。以前不成熟,现在没有机会了,但是我可以成为更多人的好弟弟。
例①②中,陈坤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时都使用了模糊限制语。陈坤和他父亲关系不好,不愿谈到和父亲的交流,但是为了回答主持人的问题,他在例①中采用了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蛮”“不太”,这样既能使对话成功继续下去,又避免了尴尬情绪。同样,例②中,陈坤不愿提到去世的姐姐,所以也使用了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很多”“更多”。
3.社交世界的顺应。
在社交世界中,需要语言做出顺应的社会因素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几乎难以穷尽,尤其是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从整体上影响其语言选择。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创造积淀形成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文化和语言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反映在其做出的语言选择上。谦虚向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所以当人们受到赞扬时,往往会谦虚地否认,这时候人们会采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例如:
①记者:在很多人看来……你已经是非常成功了,你自己如何评价?
朱军:我觉得还行。我不能说我就是一个完全的成功者……
②朱军:儿子像母亲应该很漂亮。
陈凯歌:他是挺漂亮的。
例①中,朱军回应记者的赞扬时用了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我觉得”和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还”,来表示自己的谦虚。如果直接表示同意的话,观众就会觉得他很傲慢。同样例②中,朱军夸奖陈凯歌的儿子漂亮时,他用了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挺”,谦虚地接受了赞扬。
本文以《艺术人生》为例,从顺应论的视角来分析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模糊限制语。在节目中,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语,缓和了语气,维护了对方的面子,同时保护了自己,减少了自己对所说话语责任。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是从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入手,对其他三个描述和解释语言选择的角度(顺应的结构对象即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没有论及,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三个方面也非常重要,需要进一步地分析研究。
[1]曾文雄.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2005.
[2]高晓芳,张 琴.模糊限制语:分类与应用[J].四川:四川外语学报,2002(5).
[3]Lakoff,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1972.
[4]Prince et al.On Hedging in Physician Discourse[J].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1982(6).
[5]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上海:外国语,1985(5).
[6]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55 -56.
[7]王峥.超越平凡的人生艺术:艺术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3.
[9]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0]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研社,1999.
[11]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上海:外国语,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