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主流价值观构建研究

2012-04-08 16:34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董 慧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我国也是可行的,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是我国的立党之本,立国之本,是我国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在我们社会主义建立到发展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逐渐成熟,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支撑。在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始终伴随着不同时期的主流价值观的构建。而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展也必定会与当前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的构建自觉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支柱,同时,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主流价值观的现实路径以及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构建主流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主流价值观构建研究的具体诠释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

(1)毛泽东曾经最早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思想。这时,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阶级斗争和集体主义;改革开放后至1982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是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这时的主流价值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1982年至1992年,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此时的主流价值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1992年至2002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此时的主流价值观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平等竞争的观念;从2002年至2006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三个代表,这时的主流价值观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2006年至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是学习科学发展观,而这时的主流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公正等新型价值观。从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程。

(2)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大众化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真理价值。理论定位主要从突出实践特色、突出民族特色以及突出时代特色方面着手,指出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选择,体现了当前时代特征。价值意义主要从两方面阐述,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最高的道德人格境界,他的大众化过程在最终的意义上不是依靠宣传和灌输,而是演变为人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和追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就是向人的内心世界渗透和拓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的心灵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的心路历程。

2.主流价值观内涵。

世上所有事物皆具有两面性,事有矛盾才为事,物无阴阳不为物。因此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程度的价值判断是完全正常的。然而社会大众对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价值判断会有倾向性取舍,即会赞成某一种,而亦会反对另一种。当一种价值判断变成多数人的看法时,便形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当下,我们对主流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和谐;公正;效率;创新。

我们要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充分理解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及意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建构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接受和信仰,才能进一步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任。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主流价值观构建的研究意义

现阶段,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主流价值观问题相关的研究由来已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专题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十七大之后。马克思主义不但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也是我国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指针。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界和官方的理念,它应该为广大民众所了解,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践其价值。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而提到我国的议事日程上来。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已经进入了许多学者的理论视野,他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理念定位、内在价值、实现途径、实践形式、重要意义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主流价值观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价值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前进的需要,它不但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在需要,而且还有利于拓展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少数专家学者们在象牙塔内的内心独白,它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理论指针和巨大动力。因此,它不仅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生、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以及理论工作者等狭小的范围内,而且还要把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大众化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被人民群众所掌握,逐渐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永远保持他的生命活力,成为永不枯竭的智慧资源。

2.其实践价值在于,它是推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需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主流价值观的构建研究相结合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不断民族化、具体化和时代化,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从而推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 基于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机遇

1.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但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发展,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可。毋庸置疑的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独特的公共平台,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互相沟通和对话的桥梁。每个国家因为民族文化的内涵、社会历史、时代背景、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其意识形态的教育通常会形成比较独特的适合本国需要的模式。在这些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教育模式当中,有许多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经验。譬如美国十分注重大众传播的体系和多样化的传媒手段的建设,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本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将价值观体系的建设融入到大众传媒机制之中,编织了一条有张有弛的核心价值防线,从而牢固地守着主导核心价值观的阵地。这些经验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了解、借鉴以及吸收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成功模式和有益的经验提供了良好的路径。

2.网络技术的发展则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扩大其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条件。

(1)网络技术大大地扩大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范围,把社会的各个领域连成一个统一体,使之凸显出系统性。网络开放性为每一个人在网络空间中传播自己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网络平台中,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网络这一平等的交流平台中,不存在任何歧视,人们也不可能依据你的长相和肤色来判断。网络这个大平台,无论是对待500强公司的大总裁,还是一个普通的民众,它都会平等地看待每个人的意见,而让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取决于谁愿意听你谈论的是你所说的内容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而不是你所谈论的主题。网络技术的这一特性完全地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权”,是少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新思想,为大众更加主动、更深层次地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言语讨论之中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大大地扩大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传播范围。

(2)网络技术能够借助于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能够实现齐抓共管,使各部门及其成员便利地交流信息、沟通情况、配合联动,从而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提高了工作的实效。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传统的意识形态障碍土崩瓦解,亦或说这是对各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的一大挑战。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应该看到,这也为各国的不同意识形态在全世界的传播,其中包含社会主义国家向全球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让世界人民真正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网络互动的平台上,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地跨越民族、地域和行业的障碍,浏览和储存来自全世界的信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搭乘“网络平台”这一快车,抢先占领网络阵地,如此一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便可以迅速飘至全球各地。

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主流价值观构建路径

1.推动学校的人文教育改革,提高大众的文化自觉力。

学校的人文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在其思想和行为中具体体现出来,使永恒的精神与短暂的生命统一起来。学校的人文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升大众文化自觉力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课程的安排,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综合教育,它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它既培养人的科学思维和分析精神,更专注以知识为载体的“文化精神”的传递。

2.构建和谐的社会规则意识,优化主流价值观结构。

社会规则意识是社会规范的观念形态,它为确立社会规则提供价值导向和评价尺度等精神支撑。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制定了相应的社会规则。但从我国社会人们的社会规则意识的现状来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漠视社会规则现象的问题,如有些企业和商家为追求利润,借贷不还、公布假账、逃税漏税、不履行合同、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污染和破坏环境等。这些都阻碍了构建和谐的社会规则意识,这种社会规则的重构与整合是基于历史进步和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则创新。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02.

[2]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出版社,1989.

[3]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丁立群.哲学·实践与终极关怀[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