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研究

2012-04-08 13:35高锐涛郭晓燕曹玉华晋新敏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工科工业艺术

高锐涛 郭晓燕 曹玉华 晋新敏

(1.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2.湛江师范学院,湛江 524048)

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研究

高锐涛1郭晓燕1曹玉华1晋新敏2

(1.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2.湛江师范学院,湛江 524048)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科高校开办工业设计专业,如何定位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建立一套适合工科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显得非常迫切。本文从目前工科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反馈,在深刻分析现阶段工科工业设计教育各种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发展思路。

工科;工业设计;教学改革

0 前 言

工业设计一门交叉学科,由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成。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工业产品设计(包含造型、结构、色彩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从事工业产品开发设计及相关设计工作(包装、VI等)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目前,全国已经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办学模式有两种,即艺术类和理工类。前者多由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开设;后者多由机械学院、机电学院、工程学院开办。理工科学生的优势是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工科基础知识。但相比艺术生源,他们入学前没有绘画功底,视觉敏感力和造型能力较欠缺[1]。工科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与艺术生相比有本质区别,因此,探讨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思路,建立适合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紧要课题。

1. 工科类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心态不平衡

由于没有绘画基础,很多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素描、色彩等艺术课程时,感觉有些吃力。他们对艺术生表现出的绘画实习羡慕有加,认为没有艺术天分就学不好设计,进而演化成很强的自卑感。在进行产品设计实践时,却发现原来产品设计不仅要考虑造型,更要考虑结构、功能。但大一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已经忘得七七八八,看到同学院其他机械类专业学生对产品结构、功能的理解和熟练运用,自信心更是遭受强烈冲击。

2.2 培养目标不明确

有些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全按照艺术院校的模式,没有突显工科的优势,没有自己的特点。甚至有些专业老师把工业设计理解成外观造型设计,只讲艺术性,不问结构和功能,连工业设计的本质都没有搞清楚。同时,也有些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全参照工科的教学框架和知识体系,以结构、功能设计和分析为主,忽视了工业设计中的艺术化因素。因此,造成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体系混乱的状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工业设计不是传统的纯艺术专业的延伸,而是个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完整的体系,它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工业化以来的“以机器为本”和“以无限享受”为目的的弊病和缺陷,提出“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技术哲学观,探索人与物的关系,规划设计未来的工作概念、生活概念、交通概念、能源概念,在这种长远规划的考虑下设计各种具体产品和环境。从这个意义上,很容易就明白工业设计不是纯艺术专业,靠绘画是设计不出新产品的。它也不是机械工程的下属专业,不是简单的应用现有机械[2]。

2.3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大多数工科工业设计院校是 20世纪 90年代以后开办的,办学经验少,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首先,在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大跃进”环境下,大多数院校照抄国内的几所“元老级”学校(清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的课程体系,而且多年保持不变,基本没有体现地域、院校间的差异性。其次,为了改变而改变,有些学校今年采用清华模式,明年采用湖大模式,后年则又采用另外一套模式,没有有效的形成自身特色,课程体系混乱。

2.4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讲课方式,但多媒体课件的过分依赖,影响了师生的互动交流,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有些老师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成备课的全部内容,用漂亮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但忽略了对所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只有广度,没有深度,很难达到真正的“授业解惑”的目的。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工业设计专业把组织学生参加设计比赛作为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毋庸置疑,设计比赛是一种优异的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及设计能力的手段,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但创意、概念离产品的上市还有很长的距离,而概念产生后的各个环节也应该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因此,需要我们改变思路,寻找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方式。

3. 工科类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3.1 引导学生克服自卑情结

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师生互动交流,纠正学生的错误心态。工业设计要培养“工业设计师”,不是艺术家,也不是工程师,所以要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一味与艺术家或工程师攀比知识结构和技能。在招收时加试素描色彩。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再招收一个艺术班。工科班与艺术班上相同的课程,这个样工科类学生同艺术类能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产生互补性,并形成浓厚的艺术设计氛围。

3.2 明确培养目标

强调艺术知识与制造技术、材料工艺、市场因素相结合。工科工业设计应在文化素质,功能设计能力方面体现出优势。培养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均衡发展的,设计思维能力发达,极具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业设计师。工科工业设计应定位于比艺术生更高层次,更综合的文化的素质,更深刻的理论修养。

3.3 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的主要精力是学习公共基础科、艺术基础课和工科,大三才开始接触专业课,大四学生刚刚可以从事设计实践,就面临毕业找工作。因此在校期间没能很好的锻炼专业技能,积累的设计成果非常少。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如下调整:大一完成艺术基础课程和少量工科基础课程(其他一些机械课程放到大二、大三)。大二完成设计方法学、表现技法、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三完成产品设计Ⅰ、Ⅱ、Ⅲ课程,同时在大三开设设计材料与工艺,机械设计原理,模型制作等课程,让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就可以开始设计实践,积累成果。大四第一学期主要是各种设计专题方向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的设计领域,锤炼设计技能。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们会至少比以前提前一个学期进行设计实践,从而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到大四才能做设计的遗憾。

需要强调的是,工科课程应贯穿大一到大三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才能真正让工科学生拥有工科优势,若是只大一开设,等到大三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时就基本忘光了。计算机教学环节要加强,在四年的教学环节中,要不间断的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配置,通过现代化的工具来弥补工科生手绘能力较差的不足,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手绘课程的重要性,而是要突出工科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优势。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设计机械基础,人机工程学作为重点课程进行扶持,建立相关实验室,增强工科生对产品材料、结构、功能的掌握。鼓励学生选修与设计、生产相关的课程,如数控技术、PRO/E软件应用等体现先进技术和工艺的课程,已增强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及核心竞争力。

另外,纯艺术课程在大二以后不要开设,要诱导学生真正去学习设计,而不是向自己不擅长的艺术方向发展(大一所学艺术课程已可满足设计需求),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而不能本末倒置,在大二、大三的时候还在搞纯艺术的学习、研究。

3.4 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1)提高理论深度。授课时要注意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尤其是深度方面需要加强。思路要宽,角度要活。决不能把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按照美工、技工的方式来培养。注意专业理论的纵向开拓和横向展开,培养既具有良好动手能力,又拥有创新性思维、深刻设计思想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反馈机制。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学期进行两次教学研讨会,听取学生意见。在以往,学生到大四毕业时,才由学院及专业负责人去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即使有好的建议,也无法施用到此届学生身上了。而且每届的学生有不同性格特点,需因届施教,比如不能把06级毕业时提的建议轻易地用在10级同学的身上,而应该针对每级同学,从大一开始就进行交流反馈。

(3)采用实践式教学。尝试通过各种案例,让学生动手拆卸、组装各种真是产品,使学生不仅了解外观,更了解结构和功能。同时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或者从真实设计课题入手,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和国外的设计比赛,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3]。组织大三,大四学生参加企业实践课题、校级以上科研课题,获取比参加设计比赛更有实际价值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潜能。

4. 结 语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工业设计必将在未来的中国大展宏图,但是如何将工业设计教育与未来中国设计人才的需求做好对接,仍面临很多方面的挑战。因此,重新思考专业教学的思路、方向,克服困难、把握机遇、深化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教学思路的变革,课程体系的优化,我们一定可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工业设计人才。

[1]杜镰.工科工业设计任务式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1):217.

[2]李乐山,刘一波.工业设计专业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0(S1):84-85.

[3]李志港.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2):150.

G640

A

1673-2219(2012)08-0026-02

2012-01-15

本文获得“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珠三角”区域工科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教育思想发展脉络与特色研究》资助。

高锐涛(1979-)男,河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教学与研究。

曹玉华(1958-)女,黑龙江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及农业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校:刘志壮)

猜你喜欢
工科工业艺术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纸的艺术
工业人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