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运行模式的再思考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2012-04-08 09:29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双语外语跨文化

吉 峰

(莆田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福建 莆田 351100)

双语教学运行模式的再思考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吉 峰

(莆田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福建 莆田 351100)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着眼点,在对现行双语教学运行模式反思的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若干探索路径。期望能够以此拓宽教学改革的视域,提升双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运行模式

目前国内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相继开设了双语课程,从这类院校的师资、管理、生源以及学科建设的特点来看,有必要克服盲目攀比重点大学的倾向,形成自己的双语教学特色。本文旨在剖析现行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双语教学创新模式,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 双语教学现行模式的反思

首先,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外语强化训练课。正如清华大学的章晓中教授所说的:“用双语授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传授知识。”[1]

很多院校的双语课,仍采用传统外语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局限于对专业外语词汇、句法的解读层面,这是对双语课的一种误解。双语课是对传统讲课模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不能沿用外语课的授课模式。而是力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东西方文化、学术进行融合,萃取出能够适合本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精华部分。所以,在授课时尽量用最简练、易懂的英文去引导学生思考专业问题。此外,还应该意识到,双语课的开设不是要偏废中文的表达功能,在学术上,语言是不存在高下之分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达到双语交流和掌握实用性知识,并提升综合的文化素质,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其次,高水平的教材资源匮乏。选择恰当的外语原版教材是保障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学、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理工科专业课程,由于相关双语教材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备,有充分的条件可以直接引进原版教材。但是其他专业,尤其是新闻传播类各专业做到这点却不易,很难找到能够直接引进适合教学的原版教材。不少教材鱼龙混杂,有些偏重理论,内容繁复,且缺乏实用性。或是教材内容难度过大,不便于学生理解,不得不舍弃。很多学校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收集资料后自编外文教材,亦或是将找到的一些中文资料,翻译成外语教授给学生。这种做法的确暂时有望梅止渴的效果,但是由于师生接触不到丰富的外文资料,不免限制了学术视野。而不少自编的教案又往往在语言表达上不够精准,造成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现象,失去了双语课开设的实质性意义。

最后,双语型师资不足。在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真正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差强人意,而外语科班出身的教师又往往不懂专业,所以限制了双语课的开展。目前的双语课多由具有外语背景的跨专业教师或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专业博士承担,而这部分教师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毕竟还是凤毛麟角。双语课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包括科研能力、学术视野、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受师资等条件所限,尤其是大部分新兴本科院校,还无法达到像复旦大学那样每个专业都至少开设一门双语课的条件。如果着眼于长远发展角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尽早建立一个相应的师资培训体系便显得刻不容缓。

二 双语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

目前,大部分使用浸入式双语教学方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教学效果都不是特别好。这主要是受办学条件和国内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也不必强求完全外语化的教学。有的院校干脆聘请外教进行专业学科的授课,但效果也并不理想。毕竟有些课程的专业术语很多,深奥的专业词汇会让学生们听不明白。如果让学生在全外语授课的氛围中去接受新知识,其结果必然会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尤其对于新课程来说就更是如此。可以先采取过渡式双语教学方法,允许教师在授课时英、汉语并用,但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英语讲授的课时比例至少达到该课程总课时数的50%到60%。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效果适当调整要求,待条件成熟,再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由“过渡式”向“浸入式”双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

关于课件部分,尽量增设图文并茂的趣味性内容,图像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浅显易懂的图像辅之以教师必要的解说,理解的难度便会大大降低。授课时多选用案例和视频辅助资料,譬如笔者在为传媒专业的学生讲授《跨文化沟通》时,选用了几部跨文化方面电影,如:“Pushing Hands”“My Big Fat Greek Wedding”“The World is Flat”“Dark Matter”,以及一些跨国公司商务交往的纪录片。通过对案例资料的情景模拟式分析,打破了僵化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也提高了理论知识的现实操作性。

由于双语课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较高,所以强化课内外语言学习环境就格外重要。笔者曾经观摩过一位老师的双语课,为了营造出学习气氛,他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英文诵典》,建议学生每天至少听三十分钟的“美国之音”或“BBC广播英语”,每天备《英文诵典》里的文章。每次上课前,要求学生在课桌上摆放写有自己英文名字的姓名牌,正式授课前请2-3名学生上台作一段英文陈述。通过一系列强制性措施,让学生们保持对外语的兴奋度。课后,该教师还建立了一个全英文交流的QQ群,私下里和学生用英文进行交流,把英语学习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增强知识传、受的互动性。

在教材的选用上,要采取中外教材相结合的运用方式。譬如笔者开设的《跨文化沟通》这门双语课,选择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沟通》(原书第四版)作为原版教材,此外还选用了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传播》作为中文参考教材。两本书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解读陌生文化的方法,并把对文化的理解与对具体的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分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这两本书里还包含很多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例、跨国公司的真实案例以及各种文化偏好、文化价值观如何在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为了适应课堂的客观需要,笔者还尝试自编或改编了原教材的部分章节。这些措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跨文化沟通》课时为34学时,由于广博的跨文化知识容量太大,只能留出一部分让学生课后自学。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笔者建议学生平时关注北大的“跨文化交流网”等网络资源,留意学科动态。同时还推荐一部分相关书籍,如:关世杰的《跨文化交际学》、Linell Davis的《中西文化之鉴》和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原版专业期刊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双语课的授课对象,应当以具有一定外语基础,且学习时间相对充裕的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并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课。有条件的话,在学生网上初步选课后,不妨通过笔答或口试的形式遴选学生,检测选课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量掌握的大致情况,外语基础太差的学生暂不建议选修双语课。双语班适合小班授课,便于增强课堂互动。保证每个班级30人左右,这样可以确保双语课日后的顺利实施,学生也不至于在学习的中途掉队。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书目等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免费向学生开放。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够借助语音室设备,拓展课堂互动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直接从电脑中选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也可通过学生终端实现听看同步。平时成绩主要参考日常课堂的交流与反馈情况,学生期末学习成绩的考核形式可以多元化。如:口试、论文、案例讨论、小组陈述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英文题目所规定的考核内容,自选中文或是英文作答,英文作答且表达流利者可酌情加分。

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上,建议设置双语教学专项基金,对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资助。具体设想如下:首先,双语课备课劳动强度大、费时多,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在工作量的计算、教学评价、职称评定、年终考评等方面理应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将对有能力承担双语课程的教师考虑按课题立项的形式给予配套研发经费。对每位承担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可以提供一定量的双语课程教学研究经费资助,专用于报销主讲教师购置教材、参考资料以及双语课件的研发等开支。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可能受诸多条件所限,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其次,鼓励有条件的青年教师开双语课,对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优先进行必要的外语集中培训,鼓励他们参与国内外相关的研讨会,观摩国内名牌大学比较完善的双语课,回来后写出总结报告;每年有酌情选拨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访学,回来后优先让其开设双语课。并组建起一个双语教学团队,或者说是一个小型的课题组,组织本校教师间相互观摩。

构建双语教育效果科学的评价体系,需要参照许多指标来衡量。姚中青在其《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2011)一文中,把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目标、学科目标、认知目标和其他目标。具体的衡量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英汉能力是否提高,特别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学生的学科知识是否达到该课程规定的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自信心的强化,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技巧的获得情况;参加双语教学的学生是否在以后的求职以及职业发展中显示出比没有参加双语教学的学生更多的优势。[2]双语教学应该结合专业实际的市场需要开展,强化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毕竟投入如此多的资源所开设的双语课,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的创新,而更应该达到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效果。要逐步从介绍专业外语词汇入手,通过接触大量国外原版学术资料,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让学生不仅仅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还要使之成为拥有双语文化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双语课教育效果情况的监控,可以安排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未,定期组织师生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学生和主讲教师的意见,定期采纳学生和教师的建议,便于为后期课程验收准备数据。验收时可具体考察三个指标体系:1.学生对课程的评价;2.专家组对课程的审核;3.课程资料网上共享情况。对所有的双语课实行期末等级评定,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达到要求的双语教学课程,教务处每学期可考虑给予一定建设经费,鼓励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不合格的课程,则暂暂停开课,并且停拨发经费,以此优化双语课的教学。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结合院校自身特色,把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主攻目标,科学理性地选择双语教学运行模式,这样才能在高教生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1]郭安林,章晓中,李艳梅,孙骞,陈昌民,萧淑琴.主讲教师谈双语教学[J].中国大学教育,2004(4).

[2]姚中青.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9).

ClassNo.:G642.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ReflectionoftheOperationModeoftheBilingualTeachinginthe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y

Ji Feng

This paper focuses its attention on the reflec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i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and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on,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broaden the teaching horiz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how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ity and maneuverabi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bilingual teaching;operation mode

吉峰,硕士,讲师,福建莆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传播、文化传播。

2011年福建莆田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运行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编号:JG201120)的研究成果。

1672-6758(2012)12-0008-2

G642.0

A

猜你喜欢
双语外语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