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行,李正风
(清华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 100084)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行动将导致产业和金融资源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消费者、企业、政府,甚至整个国家都将不得不放弃建立在高碳排放基础上的现有粗放消费方式,转向新的、污染较小的替代方式。为了带动减排项目和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需要全社会投入巨额资金。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新的产业将会应运而生,其规模将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为了管理和转移碳排放的风险和成本,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将必不可少,社会大型资金的投入是减少温室气体的唯一要件,同时,日益严厉的各方面监管干预将会推动社会现金流和企业估值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投资者和监管者将要求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的更完备信息。
随着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计划和其他监管措施的出台,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在各自的范围内涉足这一领域,对融资和交易的需求将会激增。在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中,银行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转型的成败。
(一)商业银行必须改变对碳排放企业的估值
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改变对企业尤其是碳排放企业的估值,否则,要承担巨大的贷款风险。气候变化已经在改变商业银行及其客户运营的商业大环境。世界许多地方已经开始要求企业承担其碳排放的代价及成本:欧盟要求一些行业到2020年必须将其碳排放(从2005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21%,欧盟还保留了今后进一步收紧减排目标的权力[1]。美国提出,到2020年,美国必须将其碳排放从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17%,这一目标部分要通过一个将覆盖美国排放量66%的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体系来实现。澳大利亚也规划了类似的减排计划,加拿大、日本和新西兰也推出了减排计划。中国保证到2020年将削减2005年碳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40%至45%[2]。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越来越被理解为不仅是为环境保护,而且是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的。可以预计,若中国企业转型太慢或受阻,那么,可能采取能源管制等更严厉的措施,商业银行忽视这些变化是要付出代价的。
(二)新知识、新技能成为决定商业银行成败的关键
低碳带动了新知识、新技能的出现,这些新知识、新技能未来某阶段将成为决定商业银行成败的关键。例如,对想为发电公司融资的商业银行来说,必须了解减排设备、与其竞争的各种技术、管理该设备的各种法规,以及对排放信用额进行交易的碳交易市场,这些新知识、新技能都将是必须具备的能力。有关低碳经济的专业知识很可能会变成赢得未来市场的必要条件。那些既能动用自有资金,又能从全球金融机构资本库中获取资金的商业银行将拥有空前有利的机会,可以将投资者与那些对于建立低碳经济至关重要的企业和项目计划联系到一起。商业银行要密切跟踪并强化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业务。
(三)商业银行新风险将不可回避
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会惠及某些企业,同时也会(至少在短时期内)潜在地危及另一些企业,考虑一下它对某些能源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煤炭、能源、水泥行业)的影响,在这些行业中,能源供应与风险的管理已经成为竞争能力的试金石,而且在今后几年中,这种现象只会变得更加明显,在这种极不稳定的要素组合中再加入碳排放配额价格,将会进一步增大这些行业的风险,其实,上述企业已经坐在火山口,客观环境要求企业及其利益攸关银行不能熟视无睹。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企业估值的长期影响,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变,新的金融监管可能会迫使银行更全面地了解自己面临的各种风险。
(四)商业银行信贷的退出面临的难题
淘汰类企业由于加价幅度大,加价标准高,将受到较大影响,预计未来几内每年将增加成本5%-10%,这些企业大部分将通过积极的转型退出市场。商业银行对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的贷款实行存量、增量双控制,并同时加大了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项目和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消极退出的商业银行将自我承担本应该由企业承担的退出成本[3]。
(五)实现差异化经营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转型已经开始,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准备迎接这一转型。例如,作为如今碳排放密集型经济核心的能源业、运输业和重工业企业尤其必须适应新要求,许多其他产业的企业也必须做好准备。气候科学当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理想情况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应比目前水平减少90%,如此方能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二摄氏度以下。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考虑到经济增长,全球经济的碳生产率应每年增5% ~7%,而在碳排放尚未构成问题的年月里,这一增长率仅为1%,经济增长必须从根本上与碳排放量的增长脱钩[4]。寻找新的行业及企业,商业银行要有独到的视野,同时银行要与强大的、积极的社会力量结合。据调查,中国有60%以上的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视而不见或知而不行,但可喜的是,少数利用低碳经济实现差异化经营的商业银行已经具备未来领军银行的潜质。
(六)能源安全成为商业银行担忧的重要问题
商业银行掌控庞大的社会资金,承担社会责任是义不容辞的,缺少或没有社会责任的银行是不可持续的,在中国,能源安全越来越重要,商业银行忽视这一问题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用了全世界30%的钢,35%的煤,45%的水泥创造了不到7%的 GDP,资源、环境是难以支撑的[5]。
(一)银行可以从碳交易中获利
通过确定碳排放的成本,环保监管机构创建了一种新的资产类型:碳排放配额,即在一年时间内允许产生规定数量的温室气体。例如,欧盟就向工业和能源部门的企业分配了碳排放配额。超额排放的企业可以向其他企业购买配额,或者可以购买“碳抵消额度”:对减排项目(几乎总是在较不发达的国家)进行投资,这种投资可用于抵消企业的超额排放。这种碳抵消额能够帮助一些目前经济性不太好的替代能源技术(与它们将要替代的碳排放较高的技术相比)实现盈利。商业银行可以为这些碳抵消额度提供融资和中介服务,为可在交易所交易的碳排放配额产品创造市场,并设计、销售和交易新的衍生产品。碳交易存在引人瞩目的潜在机会;英国新能源金融公司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额将达到3.5万亿美元。另据估计,在2020年,全球银行业仅从碳交易、基础设施融资和咨询业务中一小部分业务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就可能高达150亿美元[6]。今后几年还将涌现出相当可观的机会,当市场发展后一飞冲天时,未雨绸缪和捷足先登的商业银行将有机会占据领导地位。还有,未来可能将碳排放交易制度与能源税列入未来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
(二)成为新增贷款重要的投向
经济学家预测,到2020年,各国政府和企业每年将支出大约16万亿美元,用于投资大型资本项目——各类建筑、基础设施、发电厂等。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4万亿美元以上。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加上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将高碳项目转换为低碳项目所花费的附加成本。麦肯锡研究报告称中国构建“绿色经济”从现在到2030年需40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每年需1.8万亿元人民币的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绿色经济”[7]。新企业产生正迅速从高端概念演变成全社会的行动,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节能、低碳建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领域都大有作为。市场对清洁技术企业的估值有了显著上升。无疑,那些能够将自己对气候变化的洞察力整合到贷款决策中的商业银行,以及对创新充满激情并拥有活跃而健康的创新流程的商业银行,将拥有潜在的竞争优势,并令其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从而保护自己以及客户的市场地位。
(三)商业银行竞争格局的变化
捷足先登的商业银行能够真正出奇制胜,占得先机,抢先利用科技带来的益处,商业银行面对另一个新抉择,也是新机遇,对于那些总能走在政策之前的先进银行,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
(四)在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获利
例如,汽车产业中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燃料汽车,也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范例,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自我更新政策,以便跟上变革的步伐,并从中获利。
(五)低碳经济可能催生第四次工业革命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的明智选择应该是:一、银行自身发展更有内涵、适应低碳化发展更敏捷,化压力为动力,降低成本、优化流程、建立有效的供应链;二、乘风破浪、随势而为,在支持新经济发展中强大。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在中国,70%以上的银行没有在以上两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仅有10%以下的银行持续地在以上两方面做努力,未来的优势将在化挑战为机遇的银行中产生。
(一)提高贷款决策水平
能够成功形成对气候变化的洞察力,然后将这种认识敏捷地整合到自己的估值模型中(对碳排放密集型企业给予较低的估值或评估,以反映这些企业较高的投入成本或资本支出需求)或贷款决策中(对具有较高监管风险水平的企业征收更高的借贷费用)的银行将拥有潜在的竞争优势,使它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保护它们自己以及客户的市场地位。将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以及采用新能源的低碳排放企业,气候变化、技术变化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因此,对每笔业务都有指引,每笔业务都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环保相关因素。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信贷、项目咨询的优势,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企业。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一批企业。银行要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二)发挥团队优势,积极为低碳服务
当前,少数精英单打独斗的机会几乎没有,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银行更需要团队作战。银行需要创建一个简短明晰的清单,列出存在机会的企业,并按照可能的收入规模排出优先顺序。同时,通过对银行目前在各部门和各地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业务活动系统地进行一次筛选,就能清楚地揭示出以前模糊不清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协调的、但却非常重要的业务活动水平和收入,它们可以构成一项条理清晰的战略的核心内容。然后,应该对清单上列出领域的优先程度进一步排序,确定少数几个优先企业,在这些企业可以形成基础深厚、独具特色的专门技术,从而能够占有意义重大的市场份额。接下来,银行应该继续对特定的产品、行业和客户进行更详细的评估,这种评估将重点关注每一个领域的客户,以及确定在每一个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标准。无论遴选出的企业是代表一种立竿见影的机会来源,还是一种较长期的发展前景,银行需要采取的最后一个步骤都是:详细了解它应该如何实施推荐的业务,以及应该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
(三)掌控市场进入的速度和节奏
尽管许多机会出现的时间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早,但是,与在任何新兴市场一样,面临的挑战将是银行管理层如何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如收入可能会如何增长,可能遇到哪些竞争反应,以及在采取行动的先后顺序和投入的人力和时间上达成默契。银行应该对它们目前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业务活动进行评估,并形成这一市场可能会如何发展的见解。即使一家银行决定,在开始涉足这一市场之前再等等看,但通过了解它目前应采取的步骤、潜在的优势、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能力,以及着手监测市场的发展情况,就能确保当它认为时机成熟时,有备无患地随时采取行动。
(四)管理和减少在以上银行的直接排放。银行的直接碳排放应该引起重视,我国银行普遍存在忽视银行自身碳排放的问题。汇丰银行是银行界学习的标杆,该行减少碳排放的举措包括:在总部以及各地分行安装视频与电话会议设施,以减少商旅飞行的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使用双面打印机,减少纸张的使用;实施夏季员工商务便装安排,调高空调的温度,帮助减少能耗。据笔者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若措施得当,中国商业银行管理和减少银行的直接排放方面有30%以上的潜力可挖。
(五)通过购买碳抵免额来抵消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达到碳中和
碳中和也叫碳补偿,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测量碳足迹(碳排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购买可用的“绿色电力”;购买经核准的碳抵免额来“中和”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购买这些“负排放量”,购买方得以平衡和抵消其剩余的碳排放,从而实现碳中和。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实现碳中和,以此展现榜样的示范作用,若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碳排放上无法以身作则,异想天开地认为“己不正可以正人”,那么,中国企业的碳中和肯定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汇丰银行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汇丰银行所购买的碳补偿额度来自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如风电和水电,或是来自一些提高能源效率的项目,如捕获和再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废热,汇丰银行从中国的清洁技术项目中已购买了超过130万吨的碳补偿额度[8]。
[1]杨志,陈军.应对气候变化:欧盟的实现机制—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 -11.
[2]新华社.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决定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N].人民日报,2009-11-27(3).
[3]Innovations Capturing the Low Carbon Investment[J].Strategic Direction,2009,25(7):29 -31.
[4]Per- ANDERS ENKVIST,TOMAS NAUC.Corporat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Strategy[J].McKinsey Quarterly,2008,(4):7 -25.
[5]李毅中: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回升并连续增长的趋势[Z].工信部网站,2009-11-16.
[6]李岚.银行生态链因低碳主张而变,碳金融将从转型中获益[J].中国金融家,2010,(1):59 -60.
[7]NICK HOFFMAN,JAMES TWINING.Profit from the Low- Carbon Economy[J].McKinsey Quarterly,2009(3):66-73.
[8]马德凯.何为“碳中和”[J].财富,2009,(9):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