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人才培养应韬光养晦
——破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三大误区

2012-04-08 01:40
关键词:文化产业学科人才

袁 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文化系,广东 广州 510420)

创意人才培养应韬光养晦
——破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三大误区

袁 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文化系,广东 广州 510420)

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远超过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盲目扩张此专业违背产业发展规律和客观现实。由于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短期内难以确立,宽与专的矛盾将长期困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与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缺乏产学研合作机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意空间和专业认同感的建立。以上问题若得不到重视和解决,有可能阻碍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创意人才工程的实施。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意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学科

伴随文化产业兴国热潮的到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早在2004年,国家为了缓解当时的文化产业人才荒率先在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这4所高校试点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经过数年发展,目前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至少有60所,开办的相关专业或方向也多达30个。从专业建设的进度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但就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而言,其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合作等方面与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存在一定错位和不适应。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必将影响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也会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笔者在这里主要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规划、学科建制、市场对接中存在的三大误区,集中讨论当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 真热还是虚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兴办之惑

据统计,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成为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从一类本科院校到二类、三类院校,从一线城市到二线、三线城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遍布全国各地。该专业的兴办热既有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政策鼓励,也有来自于高校从事学科建设、专业创新的内在推动,两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但鉴于文化产业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大规模兴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各高校片面追求招生效应而忽视专业内涵的功利主义行为,其浮躁激进的办学方法存在很大缺陷和不合理性。

首先,就人才培养规模而言,大范围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背离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基本规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绝大多数开办于高等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其专业定位高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并且是以培养懂经济、懂文化、懂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问题是,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统计,2011年是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最高的一年,超过3.9万亿元,但其占GDP比重也不过3%左右,相比英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强国,我国文化产业可谓散小弱差。尽管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现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已远远超过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即使培养出再多的高端人才,也不可能完全被这个产业消化吸收。况且就目前的师资情况而言,国内也不具备大范围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能力。所以说,人才奇缺固然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但文化产业的初级化发展水平更是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档次,如果无视这一基本事实,盲目扩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包括动画专业),势必造成学科专业的畸形发展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再次,从人才培养类型来说,局限于管理类人才培养不符合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文化产业学科是为文化产业输送文化创意人才的专门学科,而创意人才包含了前端从事产品创意和策划的设计人才、中端进行生产管理和组织的技术人才,以及后期从事服务与营销的经纪人才这三大类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主干专业,严格说来是为第二种人才培养服务的,相对于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其人才培养类型较为单一,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不符。事实上,就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而言,处于前端的内容生产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重视并提升内容产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加之我国内容产业本身极不发达,文化原创力低,故应特别重视。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广告业发展为例,“三市广告公司创意人才需求缺口达74%。全国动漫业虽已有400余家企业和10万从业人员,但动漫创作人才奇缺,多数动漫企业拿不出富有创意的动漫产品”。[1]从这个角度说,加大培养从事内容生产的设计人才是解决目前文化产业人才荒的当务之急,如果局限于管理和营销专业,即使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经纪人,也会由于内容产业的贫乏而无用武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内容产业的专业设置到目前为止都少有人问津,这使得本可大有作为的高等院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并没有发挥出主导作用。尽管有个别学校试图创办与内容产业相关的新专业,如创意写作(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但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与产业链的断裂。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目前人才培养格局不合理的状况已刻不容缓,落实到具体部门应本着办学多样化和专业特色化的宗旨兴办内容产业的相关专业,避免走同质化发展道路,同时还应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培养专业型、基础型人才,从而在根本上逐步改善文化产业人才紧缺的问题。

二 宽与专的矛盾:文化产业学科的建设困境

从学科归属上看,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分布混乱,有的在历史学院、有的在新闻学院,还有的在经济管理学院,缺乏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与明确的专业定位,在实际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宽与专的矛盾也尤其突出。

所谓宽,即宽口径,主要指能适应不同职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复合型人才(或曰通才)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所谓专,即专业性,指学生具备某种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一般来说,培养专才是大学本科阶段的基础和主流,而培养通才则是针对少部分高级人才实施的目标。两者代表了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和阶段,本身并没有冲突,但多数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却以通才标准进行专业定位,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效果之间的矛盾加剧。以全国最早开办此专业的几所高校为例,山东大学的招生培养方案是“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云南大学是“培养掌握文化产业、中国文化、策划营销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内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国海洋大学是“可到党政机关、文化企业经营和文化事业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影视音像、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博场馆、文化遗产保护等部门行业,从事管理、经营、创意、策划、研究等工作,或考研、留学及自主创业”。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由单一学科或单一专业来输送人才,而大部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却是要满足从创意到策划、从服务到中介、从管理到营销整个产业链的需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由于专业定位是宽口径,加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涵盖的学科门类繁杂,学生除了学习文化学、艺术学、文学等文化课程外,还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从表面上看与文化产业管理有联系,学生也学了不少东西,但实际上都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无法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造成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极大困惑和迷惘。据笔者对本校涉外文化管理专业在读的185名本科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本专业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课程设置,有38%的学生认为不合理,主要原因是“课程多而杂,粗而不精,如万精油,蜻蜓点水”,而这些问题也是目前其他高校存在的通病。

实际上,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属于高端人才培养,并不适合放在本科阶段普及,而部分高校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一味跟风模仿,导致此专业在全国泛滥成灾,教育界人士应该反省。此专业在创办之初缺少科学规划和严格论证,在人才定位和专业方向上也很模糊,是当时粗放式教育思维的产物。由于绝大部分高校对文化产业缺乏足够认识,也没有对产业进行市场细分,导致专业性和分工性在课程设置中的缺位,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本科专业还要面临能力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即要使文化产业专业的本科生在经历四年的培养训练后获得职业市场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是高度区别于在传统学科专业下所获得的训练结果。很显然,目前试点的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显然没有办法获得这种优势”。[2]

如何克服以上矛盾,关键在于文化产业学科的建立和完善。但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有赖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决定了文化产业学科的学科对象、学科边界、学科方法都无法在短期内确立下来。因此,宽与专的矛盾有可能成为长期困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这个角度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走出困境,最现实的办法恐怕还是要从固有的学科中寻找可依托的资源和基础,开办更为具体和细化的管理类专业或专业方向,如艺术管理、传媒经济管理、制片管理等。

三 产、学、研拉锯战: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危机

从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总体情况来看,可谓是高端人才培养不合格,基础人才培养得又不够,这使得文化产业人才荒问题难有实质性突破。创意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借鉴欧美等文化产业强国的成功经验可知,这一类型人才通常是在产学研三者有机融合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而在中国,就具体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教学、科研、实践的发展极不平衡,其联系也很松散,虽然学术科研力度正在加大,但实践环节(即产业合作)还非常薄弱,问题也最突出。

根据笔者对本校涉外文化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高达64%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无所用,用而无获。由于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配套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有限,使得文化产业学科在一种表面热闹,实则尴尬的处境下孤立发展。教学缺乏实践、科研纸上谈兵、产业合作无从入手,这些都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长与特色没法发挥,久而久之也将该专业引入一种冷热两极化发展的怪圈,即国家宣传热、企业用人冷;科学研究热、教学实践冷;招生现场热、就业市场冷。伴随时间的推移,上述问题所暴露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学生和家长对此专业的质疑和非议也越来越多,如果继续视而不见,很有可能危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生存发展,同时对正在建设中的文化产业学科也极为不利。

诚然,解决上述问题的首要办法是实现产业团队与教育团队的互动,这并非不可能的事情,但要从根本上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则变得异常棘手和复杂。

首先,文化产业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相关专业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互补。但在目前高校管理中,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两张皮,学科建设具有知识自主性的特点,故专业在发展过程中知识成为独享性内容,这与文化产业专业的跨学科性具有内在冲突。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高校通常是学科建设优先于专业建设,而“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确定研究方向,形成、转化研究成果及研究组织建设等,其重点是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研条件的充实改善,目标是形成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3]这使得有限的师资无法完全致力于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优质和稀缺教育资源向科研领域的倾斜,造成文化产业学科的虚假繁荣,也加深了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对立。从这个角度讲,现行教育体制中形成的学科山头和行政壁垒有悖于文化产业学科进行综合交叉式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利合作。

其次,文化产业学科是全新的开放式学科,其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高度关联性要求相关专业必须与市场接轨,与社会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但问题是文化产业学科专业大多数直接脱胎于传统学科专业,其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与新兴的文化产业学科专业存在冲突。以中文学院开办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中文教育的理念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以培养技能为主;中文教育的模式是书斋式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知识,还要进行社会实践。总体而言,传统学科长期形成的封闭式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束缚了学生从事创意活动的空间。尽管部分院校也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如参加各种交易会、文博会,推荐学生去报社、电视台实习,但这些临时组织的实践行为并不具有制度性的示范作用,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联系,因此这种合作本身并没有很大的产出价值,而更像是安慰学生的一种方法。

可以说,文化产业学科专业要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意味着必须建构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但在目前各项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传统学科专业向新学科专业蜕变的转型之路还非常漫长。从这个角度讲,高校应立足于本地,发挥区位优势,在已有的文化产业基础上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循序渐进地介入文化产业发展进程才是较为务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1]戴卫明.论高等学校创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7):52.

[2]向勇.学科范式的转换与身份认同的构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对策[J].学术月刊,2010(8):11.

[3]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23-24.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Misdire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 Major

Yuan J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 major has exceeded far more than cultural industry itself.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cultural industry couldn’t be established in a short time,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tegrated and professional problem would trouble the positioning and dire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s personnel development.Because of lack of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among Practice,Teaching and Research,traditional disciplines bounded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disturbed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If these problems are not resolved,it would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creative talent education.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disciplines of cultural industry

G124

A

1672-6758(2012)09-0033-3

袁瑾,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Class No.:G12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超学科”来啦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