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2012-04-08 00:19高丽娜
关键词:区际腹地长三角

高丽娜

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高丽娜

在国际形势的变化、要素约束、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等因素作用下,实现长三角经济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成为长三角也是腹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要素禀赋条件、产业结构、空间相互作用、交通系统支持等方面,长三角与腹地区经济之间已经具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空间、产业战略上实现创新式发展,并通过协调机制的构建加速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长三角;经济腹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

长三角经济区是我国经济的重心区之一,其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沿江铁路、高速公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使沿江高速交通束功能日益完善;沿海高速公路、沪通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使沿海高速交通束初步形成;宁西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构成了西安以东双桥格局,沿线高速公路、客运专线等的完善,使得新亚欧大陆桥的空间意义凸显,成为延伸长三角经济辐射的重要载体。由此,形成了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区一体化发展主骨架:长三角经济区是经济极核区,由长江流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及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再加上京广、京九等重要干线经济带的纵向连接作用,构成了长三角经济的腹地区。在国际形势变化、要素约束、产业升级等等因素作用下,实现长三角经济与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长三角、腹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背景

长三角经济增长对经济腹地的需求是内在经济增长和外在市场扩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1.长三角经济增长对经济腹地需求的内在驱动。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三个核心经济区域之一,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长三角经济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出现土地资源、淡水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等供给紧张的现象。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专家组成员沈玉芳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主要依靠投资扩张、高消耗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长三角面临资源瓶颈、土地瓶颈、产业能级瓶颈的严重约束,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区域创新发展,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需要扩展腹地去解决。长三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地区自然资源的支持,如劳动力资源、电力资源、水力资源、煤炭和金属资源的大量供给。在长三角出现经济发达市向欠发达地区购买土地指标的现象。长三角经济与腹地区一体化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长三角的经济活动空间,腹地区的各类资源对原有长三角城市的功能补缺作用十分突出,为长三角产业结构整体提升创造更大空间。同时长三角先进的技术、资金及新产品创新也需要向其腹地区辐射。另外,上海构建国际航运中心需要扩展经济腹地。

2.长三角经济增长对经济腹地需求的外部动力。

国际竞争力提升对腹地需求增大。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加强区域合作,依靠区域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之下,尤其是在长三角外向型经济面临转型压力的形势下,开拓国内市场成为应对外部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长三角经济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也就是说,长三角先进技术、成功的管理经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等将向周围地区辐射,同时也需要腹地区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自然资源支持。腹地区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湖南、四川、重庆及陕西等省份,能够为长三角提供强大的市场容量。另外,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例如,安徽省的煤、电、盐;钢、铁、铜;水泥、塑料建材,粮、棉、油、肉等资源及产品,在华东乃至全国都占有较大优势,加之紧贴长三角的空间区位,交通成本低,人文习惯相近。因此,长三角与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可以实现经济互补性,实现双赢发展。

国家政策对长三角扩展经济腹地的推动。国家已在“十一五”规划中率先启动长三角区域规划,将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规划突出的六个重点之一,并指出长三角要继续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从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世界各国的竞争态势看,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城市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一个城市群实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区内不同城市和地区彼此分工、合作和要素配置与流动的程度。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与发挥长三角经济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问题紧密相关。国家宏观层面上对长三角的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助推长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长三角经济必然能更好的发挥对腹地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体化发展的条件

长三角经济与腹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的紧迫需要,而且在要素禀赋条件、产业结构、空间相互作用、交通系统支持等方面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要素禀赋的互补性。

长三角经济区与腹地区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要素禀赋差异性,在自然资源如土地、能源、矿产等,人力资源,技术条件等更方面互补性特征明显,为区域要素流动和区域分工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沪、苏、浙三省自然资源缺乏,只有江苏省有一定实力,但大多也集中在苏北地区,而在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明显,尤其是在三种专利授权指标上,沪苏浙三省市的优势最为突出,与腹地区形成明显的技术梯度。而腹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禀赋条件优越。正是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长三角经济区与腹地区之间形成了较密集的资源流,长三角经济区及其经济腹地各省份通过铁路运输输往省外的煤炭中,大部分流向本区域的其他省份。在各省份通过铁路运输的煤炭输入中,半数以上来源于经济区内其他省份。

2.产业结构的互补性。

长三角经济及其经济腹地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与互补性。针对各省份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引入考核相对份额的区位商指标,分别使用各地区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就业人数三个指标,从全国和泛长三角经济区两个层面对长三角及经济腹地各地区产业区位商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长三角经济区—沪、苏、浙三省市产业与腹地区其他各省份相对专业化部门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与互补性。长三角经济区相对专业化部门主要是纺织、服装、化纤、金属制品、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通信设备制造及仪器仪表等。腹地区皖、赣、豫、鄂、湘、渝、川及陕的产业具有鲜明的资源型特征,在煤炭、石油及金属、非金属矿产采选业及其制品业上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全国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中部省份的农产品优势也体现出来,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行业上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3.紧密的区际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长三角经济及其经济腹地区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紧密的区际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最直接的体现是要素、商品等的区际流动。生产要素区际流动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而要素收益梯度差是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动力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劳动力和资本的跨区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密切了区际经济联系,使要素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从劳动力的流动上看,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对腹地区各类人力资源产生强大引力,形成密集的人流。从长三角外来务工人员构成中,腹地区劳动力是主力。如安徽外来务工人员60%集中在长三角。从资本流动上来看,长三角资本成为腹地区外来资本的主力军,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份外来资本构成中,苏商、浙商、沪商占据主要地位。如江西省上饶、吉安、景德镇市的外来投资者中有70%以上来自长三角。另外,紧密的经济联系一个最基本的体现是区间货物流的密度,长三角经济及其经济腹地各省份通过铁路货物流中,经济区内部流动占据主要部分。

4.交通网络支持系统。

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多类型、多等级、网络化、快速化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系统。以京广线、京沪线、北同蒲—太焦—焦柳线、京九线、宝成—成昆线构成的纵向铁路交通线与以陇海—兰新线、宁西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沪浙赣湘黔滇线构成的横向铁路交通线形成了铁路网络,以沿江高速、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高速、京沪、京广、沿海高速等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络,是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快速交通束。尤其是多条高速铁路的建成营运,使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区快速交通通道日益对要素流动、商品流、产业转移等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交通束沿线经济联系和共同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重要组成部分与支持系统。另外,以上海为中心,北起连云港、南至温州港,向西与长江沿线港口形成了规模大、辐射广的长三角港口群。港口以腹地经济为支撑,进出口货物需求总量与腹地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除上海港外)已成为长三角港口的重要喂给,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市,均有相当数量的外贸货物是依托长江水道,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如湖北从上海口岸出口的货物总量中,集装箱量比重约占本省出口的98%;江西通过上海水运中转的集装箱总量,占本省口岸集装箱总运量的97%;湖南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集装箱量约占全省总量的40%;安徽通过长江从上海进出口的货物占全省进出口货物的25%。①

无论是要素差异性与互补性,还是产业的互补性、交通的网络化特征来看,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具备了重要条件。再加上各级地方政府融入长三角经济发展高度热情及政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必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三 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体化发展战略选择

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区的一体化问题涉及到多个省市,在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条件下,跨区域资源整合、市场一体化、政策协调等都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成为一体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系统内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为此,需要在空间、产业一体化战略上实现创新式发展,并通过协调机制的完善加速这一过程。

1.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而不同空间结构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开发的作用效果差异很大。空间结构的优化为提高区际要素的流通速度及规模创造条件,进而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和速度,密切区间空间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区间分工,最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长三角经济与经济腹地区涉及区域范围大,区内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在当前发展条件下,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创造经济协调发展条件是最佳的路径选择。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总框架是形成以长三角经济为核心,沿海经济带、长江流域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桥经济带为经济轴,城市群为主节点的主骨架,形成点、线进而带动面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网络型经济空间结构。长三角经济区或长三角城市群是极核区,其经济发展直接决定着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这一经济系统的活力和发展状况。长三角经济发展一方面能形成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对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扩散、带动作用;同时,腹地区经济的发展,为长三角产业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通过产业链的投入产出关联,间接影响着长三角经济发展。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选择,一个着重点在于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实施,着重培育与建设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西安城市群及徐州城市群等。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着重突出横向、纵向经济主轴对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各城市群的空间连接功能,实现城市群空间功能的一体化发展。

2.有效实施产业区际转移。

产业区际转移是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产业区际转移,实现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在区际流动,强化区际经济联系,加快区域融合进程。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一旦在某地形成了特定的产业集聚,在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机理下,这种集聚会长期存在。直到产生诸如不可流动要素价格提高、环境污染等拥塞成本,导致产业分散的离心力超过了吸引产业集聚的向心力,扩散效应开始显现。这一过程也是区域之间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分工协作的过程。

长三角经济及其经济腹地产业结构普遍面临升级的要求。从整体上来看,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参与国际化分工的程度较深,但出口构成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等行业。当前,东部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自成本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发展的相对优势逐步丧失。随着其产业集聚,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基础设施如水、电使用成本和环境保护政策成本等产业经营成本的上升。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指数较低,产业经营成本就相对低,出现潜在的产业利益差。但由于外来投入不足、技术条件相对落后,长期依赖自身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区际产业转移对双方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对长三角而言,通过衰退产业的对外转移,所集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得以释放,为其他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提供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产业的优化升级。腹地区由于先进产业的移入带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迅速积累,有助于区域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从而推动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

3.完善区域协调机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同时涉及到不同等级、不同行政区划的跨区协调问题。在推动长三角与经济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涉及跨行政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性资源战略开发及生产要素流通等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行政区域经济特征较为明显,一方面赋予各级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使各级地方政府成为地方利益主体,在行政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有可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消极作用。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是均衡、均质的发展,而是强调内部分工与合作、具有自组织发展能力的经济系统。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生要素收入的空间差异,进而形成要素在区间流动的根本动力。但是,有这种“势差”并不一定必然的产生区间要素流,还要考虑流动的成本。流动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与制度成本。各地不同的用工制度、各项相关政策都直接关系着劳动力要素的进入门槛。这些都取决于地方政府行为导向。其次,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实施同时、全区域的开发战略,涉及到一体化受益有先后、利益共享不均衡等诸多问题。从长三角地方政府来看,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存在着一定的行为悖论。如在产业升级换代中,一方面认识到现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又难以突破保持短期财政收入的桎梏,而是消极的抵制这一进程。

因此,组建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构,是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区际利益关系,负责协调跨行政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例如,建立由由经济中心城市和省、区牵头,组织本区域内省、市、区及主要网络城市主要领导人共同参加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解决事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的实务问题,如区域发展规划、政策协调、资源共享等,进而避免各个地方政府追求单个理性时,造成集体的“不理性”,带来整体效率损失,降低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

注释

①陆海祜:上海港的“长江战略”http://www1.jctrans.com/qknew/qkwz.asp?id=631&sel=zgsy

[1]陈家海,王晓娟.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11).

[2]郭荣潮,顾朝林.宁西铁路沿线经济带构建研究[J].地理科学,2004(8).

[3]朱舜,高丽娜.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及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程必定.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及政府管理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朱舜,高丽娜.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ts Economic Hinterland Region

Gao Li’na

Under thecondition of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ituation,the production factors restraint and the urgent need of industrial upgrading,it is inevitable to achieve the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ts economic hinterland.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ts economic hinterland have some advantages i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The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strategies and industr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uld be accelerat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oordination mechanism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economic hinterland;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F127

A

1672-6758(2012)01-0054-3

高丽娜,博士,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邮政编码:221116

Class No.:F12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区际腹地长三角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区际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现状及其立法研究
论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证据之取得与评价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综述
基于SWOT分析法的台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厦门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