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在血泪中成熟

2012-04-08 12:55:24王国起
地球 2012年11期
关键词:防灾泥石流灾害

本刊记者 王国起

过去十年是多灾多难的十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四川绵竹清平乡和汶川映秀镇等地接连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等。这些特大地质灾害给人们留下惨痛的回忆,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灾难中家破人亡的景象和经历过灾难后一张张悲痛绝望的脸,现在想来仍然恍如昨日。

特大地质灾害频发,直接考验了我国灾害应对能力,也突显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十年间,虽然遭遇了一些挫折,但可以看到的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直在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我国成功避让灾害6000多起,30多万人避免受灾。

我国幅员辽阔,山地众多。很多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面条件很不稳定。这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又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再者,近几年极端天气频发,使地质灾害的发生变得更加难测和频繁。

地质灾害大都不是独立发生的,而是灾害链中的一环。这是地质灾害的重要特点,也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比如地震活动可以诱发大量崩塌、滑坡灾害,随强降雨常常形成泥石流。而震后的强降雨,使暴发泥石流的概率就更大。就像2010年四川绵竹和汶川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就是2008年汶川地震埋下的隐患,强烈的地震松动了山体,一旦发生强降雨,就会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种类多,隐蔽性和突发性强,易群发连发等特点。

直面灾难,迅速提升防灾能力

过去十年我国灾情是严重的,但我国的防灾工作也很有成效。《地球》记者从国土资源部环境司负责人处了解到,自2002年至2011年,我国成功避让灾害127193起,避免38万群众受灾。以2010年为例,2010年灾难多,损失大,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灾害损失最严重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土资源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努力,在开展抢险救灾的同时,组织做好隐患点应急排查,防止造成更大的伤亡,全年未出现二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166起,避免人员伤亡近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是1998年以来成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一年。

不可否认,地质灾害给我们造成严重的损失。但只有直面现实,才能发现问题,走得更长远。灾难发生后,我们在全力抓好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同时,组成专门班子,在认真梳理、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对防治工作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认真研究。

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一方面是受特殊的地质条件、地震和频发的极端气象影响,今后相当时间我国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状况或将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是我们的防治体系还不健全,包括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不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投入难以满足防灾需求、监测预警水平不高、应急体系薄弱等。此外,局部地区防范意识不强、防范措施不足,全社会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局面没有形成。我们在开展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努力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升防治能力。

为了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及时规避可能的灾害,国土资源系统做了大量工作。10余年来,国土资源系统坚持在每年汛期前印制防灾避险宣传画和宣传册,结合各地印制的大量宣传材料,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学校、机关、街道和人员密集地区进行张贴和发放。

各地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部门协调合作和群众防灾避灾能力。仅2011年,各地就组织开展了不同规模地质灾害演练2600次,参加人数达100多万人。应急演练对提高基层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增强临灾避险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2010年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爆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由于8月11日当地组织受泥石流威胁的群众举行了一次应急演练,面对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灾害,监测人员、防灾负责人和广大群众按照预案从容应对,妥善处置,及时组织险区内群众及时疏散转移,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前期开展的应急演练,对于成功避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还大力开展了防治知识宣传与培训。各地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开展“送一套书、贴一幅画、放一部片、讲一堂课”的地质灾害防治“四个一”活动,10余年来,累计对1000多万名基层群众和群测群防监测员开展了防灾知识的培训。

十年成长,防灾体系更加完善

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目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救援四大体系环环相扣,防灾能力不断加强。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十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总体逐年降低,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首先是基本查清了全国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情况。从1999年开始,安排开展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完成了山地丘陵区202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其中对151个县、39万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开展了详细调查,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24万个,直接威胁人口达1359万人,受影响人口预计6795万人,初步掌握了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国土资源部门在每年汛期前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隐患排查,在汛期及时组织开展巡查,在汛期后对确定的隐患点进行核查。

其次是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在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是山区)164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工作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以群测群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实践证明,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创举,是在现行条件下最为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在预警预报、减少伤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挽救了大量的生命。截至2011年,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781起,转移受威胁群众36.5万人。

再次是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汶川、玉树地震灾区、三峡库区和强降雨地区是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地区。根据汛情、雨情,派出多个专家组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和帮助。根据汶川、玉树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特点,专门抽调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和专家组成工作组,驻守地震灾区,协助和指导工作;根据三峡库区库岸涨落易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在湖北宜昌设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专门负责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最后是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中央批准国土资源部成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技术指导中心,配备专门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明确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27个省(区、市)明确和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机构,223个市及近1000个县加强机构建设。全国共有地质灾害应急专家2500人分布在各省(区、市)指导防治工作,3520家地质灾害防治资质机构共计10余万人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仅2011年,全国就累计有4.1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应急处置宣传培训工作。

更全面、深入开展地质防灾工作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地质灾害防治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大事,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负责人告诉记者,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把建立更加高效协调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另一个是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铺开,做得更深入全面。

第一是形成更高层次的灾害防治协调机制。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报、抢险救灾、避让和工程治理、宣传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接下来仍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局面。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完善体制机制,做好区域内内的防治工作;严格执法,依法落实有关部门和防治主体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各单位和个人也要积极参与到防治工作中,及时上报灾情。

第二是加强地方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把地质灾害防治做得更深入更全面。基层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最前线,能不能有效监测灾情、撤退是否及时都直接影响到灾情。目前还有一些地方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投入和工程标准明显偏低,缺乏灾害监测、防控的高科技设备,群测群防的覆盖面积也不够广泛。

猜你喜欢
防灾泥石流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军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9:12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防火防灾”大作战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泥石流
杂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 05:55:28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6
泥石流
环球时报(2017-06-14)2017-06-14 09: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