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对器乐教学的影响

2012-04-07 22:35:0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民乐器乐大赛

杨 艳

(湖南科技学院 音乐系,湖南 永州 425100)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对器乐教学的影响

杨 艳

(湖南科技学院 音乐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文化的声音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音乐审美思考。而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是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的一次大检阅,体现出当代民乐发展水平,它引领更多的观众走近民乐、关注民乐、了解民乐、热爱民乐,让世界聆听到中华民族器乐的美妙乐音。本文从两届“CCTV民族器乐大赛”入手来分析其对器乐教学的影响。

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器乐教学

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中提出“在所有事物中,传播是最为奇妙的”,并且还对传播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的说,他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之中。”可见,现代传播手段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体验与意识,改变了人们的兴趣和感觉的构成,改变了通常人们对活着与对所处社会关系的认识。而媒体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对某个事件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大众媒介对改变和坚定观众的态度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从2007年到2009年,中央电视台作为最具权威的媒体,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CCTV电视民族器乐大赛,成功的把民族器乐比赛这种不太被大众关注的赛事突出报道,让其成为众人皆知的大型比赛。不仅如此,也使得比赛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这两次比赛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比赛规模还是参赛者的水平都有明显进步。尤其是在乐器种类和比赛形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2009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上瓦甫、马头琴、葫芦丝、弹拨儿等少数民族乐器纳入比赛内容,尽管参赛选手相对较少,但观众却抱以极大热忱,少数民族器乐比赛现场也常常掌声雷动、喝彩声不断。这次大赛不仅涵盖的乐器种类更加多样,而且分类更加细致,增加了诸如古琴、阮、柳琴等这些不太常见的乐器在比赛中的分量,并单独设立参赛组,按具体的器乐种类进行比赛,从而保证了进入决赛的人数。2009年CCTV的另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第一次采用了“拉帘听音”的比赛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评委以视觉与听觉结合的评分方式,让评委更加直接地去聆听纯音乐,不但进一步保证了大赛的公平、公正,而且也提高了评委评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选手们过于紧张的心理。现今,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在逐渐向视觉艺术转化,无论是民乐还是流行音乐,都融合了一定的视觉效应,这是一种发展趋势。现在的流行音乐不是单纯地唱歌,大多数是歌舞相伴。虽然,这种表现方式可以拉近观众与音乐的距离,引起观众的共鸣,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更多的音乐诠释者忽略了音乐的本质与本体,而一味的去追求如何取悦观众,使得原本严肃的音乐不再深刻。民乐亦如此。“拉帘听音”就排除了表演、服装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使比赛更加能突显音乐本身。

一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的作用

(一)电视媒体让民族器乐发扬光大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发挥着评价、引导、激发社会舆论的功能,也对艺术的发展和艺术生态平衡的协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央电视台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由它来举办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对于民族器乐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自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的民族器乐日益繁荣昌盛。但是相对来说民族器乐的发展还是非常受局限,尽管民族器乐本身来源于民间,却被深深地禁锢在一个专业的范围内,这点从参赛者身上得以充分的验证,多半的参赛者不论是少年组还是中青组都是来自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这就好比是一张无形的网,无论是学民族器乐的学生,还是喜欢欣赏民族的观众,都被禁锢在了网里,无法与外界沟通,找不到可突破的出口。当然这与民族器乐本身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民族器乐的种类之繁多,就算是学习民族器乐的学生也未必都知道。甚至连有的民族器乐的名称都不曾听说。可想而知,大众对民族器乐的了解就可谓是知之甚少了。有的比较稀有的民族器乐甚至可以用鲜为人知来形容。因此,虽然中华民乐作为中华文化的声音载体,承载者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音乐审美思考,但是受西方音乐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民族器乐发展相对缓慢。中央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能举办民族器乐大赛可以说是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有着深远的影响。国民通过央视这个平台第一次认识了弹拨儿,开始了解琵琶的神韵,知道了阮和琵琶的不同,感受到了中国打击乐的喜庆与热闹。喜欢上了古琴的幽怨和空灵。不仅如此,也是通过央视这一平台中国的民族器乐开始走向世界。这也是中华民族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通过一件件乐器,一首首乐把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性格、精神与文明都展现出来。

(二)电视大赛使民族器乐者为之振奋

2007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民乐爱好者共4000多人报名。经过初赛、复赛,有127人(组)共200多人进入了半决赛。比赛特设有海外组。其中海外选手分别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选手年龄最小的只有 7岁,最大的 45岁。2009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的规模就更加壮大:自启动之日起,共有24家电视台和6个中直单位参与。初赛报名人数有9700余人,参加复赛的也有1000余人。可以说是民族器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全国性比赛。为此,举国上下所有的民族器乐爱好者和学习者为之振奋。给了民族器乐爱好者一个绝好机会,一个欣赏高品质民族器乐表演的机会。也给了民族器乐学习者一个很好的平台。一个可以尽情展示自己高端技艺的平台。民族器乐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在此以前很多民族器乐学者找不到突破口。因为这次比赛大量的新人一夜成名,大量的优秀作品被发掘。因为这次比赛许多的民族器乐学习者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这次比赛大量的民族器乐演奏者信心倍增。

三 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对器乐教学的影响

民族器乐大赛不仅促进了民族音乐的繁荣,推出了大量的新人新作,而且对器乐知识的普及以及民族器乐的教学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一)制造舆论

大众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发源地,而社会舆论的发生与发展大都能够吸引社会各个阶层的社群参与。CCTV把器乐电视大赛的舆论引导至全国乃至世界。在利益与兴趣的促使下,消息能够吸引各地不同社群的注意。因此电视在推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担负着传播精神文明,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使命。WTO最后文件中明确说明“任一国家都把电视体质视为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的特殊产业,并不把它混同于一般的电讯或信息产业”。由此可见。电视媒体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中央电视台作为最具权威的主流媒体,由他承办的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传播速度之快,面积之广可以想象。而且还是在黄金时段。可以说这两届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是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的一次大检阅,把近年来民乐界在作品的积累、乐器的改良、音色的挖掘、技能的开发等方面的成绩都集中地展现出来。并且关于民族器乐大赛的社会舆论也迅速的蔓延,它将引领更多的观众走近民乐、关注民乐、了解民乐、热爱民乐,让世界聆听到中华民族器乐的美妙乐音。

(二)开阔眼界

首先是这两届 CCTV民族器乐大赛中参赛者的精湛技艺让国民大开眼界,也让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们备感欣慰。无论是组合还是个人,也不管中青组还是少年组,都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表现。让观众都感受到了民族器乐的魅力。在这两届大赛中都有大量的新作品呈现。这些新作品无论在音乐表现方面还是在创作手法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并且很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器乐在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的舞台上得以展示,也让观众大开眼界。尤其是在2009届民族器乐电视上,比如弹拨儿、瓦甫等。最后,在两届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上参赛选手的比赛形式也足以让观众耳目一新。尤其在飞传统组合的比赛形式上,有的是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例如东方神骏组合从作品演奏到才艺展示都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在低沉的马头琴、悠扬的蒙古长调和犹如天籁的呼麦声中,让观众们真正体会到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有的是集多元素、多风格于一体,如由来自蒙古族、藏族、满族、维吾尔族和壮族的五位选手组成的五色风组合,以其极具表现力的多民族风格向广大观众展现了多元文化色彩;还有的是大胆创新如:鸟和树组合将手风琴和扬琴组合在一起,为观众勾画出一幅具有异国风情的画卷。

(三)普及音乐知识

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易山老师曾说:音乐知识对于音乐家成长的作用,类似于吃饭的时候既吃主食,也要吃副食。可见,音乐知识对音乐家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如此,音乐知识的普及对于提高人的基本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两届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的即兴音配画环节,选手们在把握画面的准确性,以及人物刻画的形象性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到位。选手们都能根据自己乐器的特点选择符合画面的个性化的音响来刻画人物。既体现了选手们即兴表演的能力也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化素养。观众们在这一环节中也是获益匪浅,既感受到了民族器乐的巨大表现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了很多的音乐文化知识。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正反两方面,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也一样。正如匈牙利钢琴兼作曲家贝拉.巴托克曾经发表过的一个著名见解:比赛应该是给马匹开设的,而不是给音乐家的。他也拒绝担任比赛评委,因为他不愿自己的良心受到裁判。可见比赛也存在弊端。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一,有损演奏风格。意大利钢琴大师罗贝托·普罗赛达说:“我已经退出了钢琴比赛的江湖,因为太多的比赛会扼杀一个人的个人风格,评委们通常只希望看到一种标准的表演。”这席话或许太过绝对,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参赛选手一般都会花很大心思去揣摩评委,会去投其所好。而把自己的演奏风格列为其次。所以在这两届的民族器乐大赛中,很多选手的表现都很相似。这种现象在声乐比赛中也比较突出。似乎每场比赛都有统一的标准,而每位参赛者都向这个标准靠拢。但是风格即人,风格才是艺术之魂。音乐应该是极富创造力的,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感受也应该是多样的,但在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的舞台上没有表现出来。并且这个统一的标准会在观众的心目中巩固,从而使大量的器乐学习者一味的模仿,导致“千篇一律”的状况出现。

第二,元素单一。在这两届民族器乐大赛中给观众的总体感觉是“单一”。首先参赛选手的选择面单一:纵观所有的参赛选手几乎都来自专业的音乐院校,其中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最多。民族器乐源自民间,但从现在的比赛情况看,似乎已经失去了群众基础,这对于民族器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其次,参赛作品的风格也比较单一。虽然大赛鼓励新作品的参与,并且还有0.3的加分。但是无论是新作品还是老曲子在创作手法方面都是以“快”和“响”为主。崇尚西化。在两届大赛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选手都是选择的外国作品。似乎是一种趋势,亦或是一种潮流。但正如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宋飞说的:“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无论借鉴或吸收哪种风格特色的音乐元素,乐器的自身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本民族特色不能丢。在选择作品方面,尽可能选择适合表现乐器演奏风格特色的作品,而且在有相应技法支撑的前提下,要注重音乐的表现力。”的确,作为民族器乐而不能体现民族特色是非常大的损失。在作品选择上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难度大:无论是少年组还是中青组选择的参赛作品的难度都非常大。都有“重技不重艺”的现象。并且在参赛作品的选择上似乎不受年龄的局限。少年组跟中青组的参赛作品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很多都是一样的,但是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个人阅历与参赛作品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将成为一种误导,器乐学习者都追求难度。觉得只有难度大才能显示水平。这对于器乐教学时非常不利的。

第三,措施不当。首先在这两届大赛中,都要求选手在5分钟以内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对于音乐表现而言是不合适的,每一首作品都是一个整体,一般由引子慢板和快板等构成。每个部分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或递进或转折。因为大赛限时,选手只能对作品进行删减。这样音乐的完整性被破坏,有碍情感的表达。其次,是才艺展示环节的设置。这与民族器乐大赛的主题不太相符。如果是要通过这一环节来考察学生的音乐素质效果也不理想。民族器乐大赛应该是针对参赛者对器乐的表现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考核。“青歌赛”的视唱环节能很好的考察选手的视唱能力。那民族器乐大赛也可以增加视奏环节。这能很好的考核选手的识谱能力和对乐器的音位熟练程度。

如果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总和,那艺术便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中华民乐作为中华文化的声音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音乐审美思考。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是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的一次大检阅,体现出当代民乐发展水平,它引领更多的观众走近民乐、关注民乐、了解民乐、热爱民乐,让世界聆听到中华民族器乐的美妙乐音。

[1]晁戴婧.潘鹏 2009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评委专访[J].广播歌选,2009,(9).

[2]晁戴婧.国乐奏华章2009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综述[J].广播歌选,2009,(9).

J62

A

1673-2219(2012)03-0198-03

2011―11―18

杨艳(1980-)女,湖南常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器乐教学。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民乐器乐大赛
“鸟人”大赛
环球时报(2023-03-13)2023-03-13 17:18:39
插秧大赛
环球时报(2023-02-16)2023-02-16 15:18:41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儿童时代(2022年2期)2022-04-19 11:13:06
民乐国祥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7:58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3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音乐生活(2015年5期)2015-12-01 01:51:39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说谎大赛
小说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 08:58:11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对联(2011年14期)2011-09-18 02: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