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后气胸1例

2012-04-07 15:00:10刘艳敏刘文学冯如剪韩玉艳张惠艳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不适感衡水市臂丛

刘艳敏,刘文学,冯如剪,韩玉艳,张惠艳

(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北衡水053000)

·病例报告·

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后气胸1例

刘艳敏,刘文学,冯如剪,韩玉艳,张惠艳

(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北衡水053000)

气胸;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下静脉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鸾.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54-1061.

[2]周雁,公茂珂,王琼,等.喙突锁骨下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比较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11(3):671-673.

[3]张颖辉,伊敬东,韩云云,等.0.4%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0):1160-1162.

(本文编辑:刘斯静)

R614.4

C

1007-3205(2012)12-1414-02

2012-05-02;

2012-05-26

刘艳敏(1972-),女,河北衡水人,河北省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临床麻醉学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2.12.018

患者,男性,53岁,身高188cm,体质量87kg。因肘管综合征接受左侧尺神经前置术。在知情同意后给予心电及脉搏氧饱和度监护,心率72次/min,血压17.2/11.7kPa,呼吸19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99%。听诊双侧呼吸音清晰。患者取平卧位,并嘱其以“左手向左膝盖碰触”的方式来放松肩部肌群。定位锁骨和喙突,在喙突内侧2cm、下方2cm胸三角沟的皮肤上做了标记。常规碘酒、酒精消毒,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后,用1根90mm、21G绝缘神经阻滞针朝标记点后方进针。进针约5cm后没有引出臂丛运动反应,随之将针沿矢状面向尾侧重新调整方向,大约进针5cm碰触到骨质。在该位置将针向外侧调整10°。后进针约7cm引出臂丛后束的运动反应(伸腕)。负压回抽后,推入5mL 0.5%盐酸罗哌卡因。退针后重新定位,很快引出侧束反映(前臂旋前),同样在负压回抽后推入5mL。将针沿矢状面继续向尾侧调整方向,引出中间束的反应(腕向尺侧屈曲)。在负压回抽后推入5mL。患者耐受良好,并在15min内达到了进行上肢手术所需的足够的麻醉效果。在完成阻滞后大约5min时,患者主诉左侧胸壁处“肌肉酸痛”,表示该不适感大约在神经阻滞操作时出现。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并且不适感较轻微,在给予咪达唑仑3mg,芬太尼0.05mg后不适感完全缓解。由于之前进针中曾经碰触到骨质,并且有轻微胸部不适,考虑气胸,因此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内进行了胸部X线检查。患者在2L氧流量吸氧状态下脉搏氧饱和度均为100%,整个手术过程中始终无症状。在手术进行过程中,之前的平卧位胸部X线结果回报有轻微气胸。手术结束后,直立位吸气相和呼气相更清楚地确定了气胸的范围,显示左侧有30%气胸。外科放置了胸腔引流管,并对患者进行术后监护。引流管在36h后拔除,患者康复出院。

讨 论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有多种入路[1],如今喙突锁骨下入路技术由于神经阻滞效果可靠,对患者体位没有特殊要求,喙突骨性标志即使在肥胖患者也很清晰,而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应用。与腋入路、肌间沟入路和锁骨上入路的臂丛阻滞相比,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更有优势。体表解剖标志通常易于确认,阻滞时头和手臂可为任意体位,用神经刺激器或者超声引导都相对容易操作,特别是与锁骨上入路比较时,发生气胸的风险很小[2-3]。然而由于解剖变异和体型差异,在某些患者中先摸到的可能是喙突的外侧、前侧或者内侧面。本侧患者完成操作后对体表标志再次进行彻底的评估,确定初始进针点实际上位于喙突内侧面以内2cm,是从错误的喙突面进行了测量,导致进针路径过于靠内而造成了气胸并发症的发生。幸而诊断正确及时,预后良好,但教训深刻:①喙突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同样可引起气胸这一严重并发症,应予重视。阻滞时一定要按常规操作,精确定位,测量仔细,在反复探寻异感时切勿改变进针方向。②操作过程中,患者一旦出现干咳、胸闷、胸痛、气急,一定要想到气胸的可能。一经证实要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

猜你喜欢
不适感衡水市臂丛
衡水市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中国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
衡水市
衡水市
多形式健康宣教及培训对乳腺癌术后肢体肿胀、不适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消除“不适感”缩短“过渡期”
车改在基层:“不适感”如何调适
畅谈(2019年2期)2019-03-30 10:00:36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