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光达 沈一民 黄锦秋
黑龙江省可配合旅游整体开发的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的调研
段光达 沈一民 黄锦秋
十七大报告中,党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黑龙江省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早在2002年黑龙江省九次党代会,省委就已明确提出了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2008年由专家写就的《关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调研报告》将全省的历史文化资源提炼为十大重点系列,即民族历史源流系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中外文化交流系列、红色历程系列、文化名人系列、流寓文化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系列、开发建设系列、历史文献系列、地域风情系列等。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作为十大重点文化系列的外在载体,在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中占据着显要的位置。坚持并秉承着“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保护、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本着保护黑龙江特有文化、为子孙负责的态度,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的调研势在必行。
2009年,为了切实地推进“边疆文化大省”的建设,也为了对黑龙江省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进行盘点,更好地发掘、保护与利用黑龙江省有形的和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以配合旅游整体开发,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受省委宣传部的委托,成立了“黑龙江省可配合旅游整体开发的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在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对黑龙江省现存的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进行广泛而深入地调研。
近代的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造就的地缘优势和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侨民,以哈尔滨为中心,俄、日、德、波兰、英、法、美、意大利、荷兰、朝鲜、希腊、丹麦、瑞典、瑞士、奥地利、澳大利亚、葡萄牙、土耳其、比利时、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塞尔维亚、亚美尼亚、立陶宛、印度等国侨民纷纷来到黑龙江安家。这些外国侨民将异域文化引入黑龙江的同时,也留下了数量庞大的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外来建筑。总体来说,1931年以前,移居黑龙江的外国侨民主要以俄国侨民为主;1931年以后的黑龙江则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所以今天黑龙江省内保存下来的特色建筑大多为俄、日两国风格的建筑,以及在外来建筑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遗存下来的特色建筑分布广泛,散布于黑龙江省内各市县,从大中城市、中小市镇,直至乡村,都留有特色建筑的身影。本调研报告所选取的对象主要是那些保存相对完好、数量分布相对集中的一些地区,即具有浓厚异域风情的历史文化小镇。根据本次调研考察的结果,按照特色建筑的风格,大致上可以历史文化小镇分为两类:一是以中东铁路为纽带的以俄系特色建筑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小镇,主要是当时俄罗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聚居区,如昂昂溪、一面坡、横道河子、绥芬河等;一是沿中俄边境分布的、以日系特色建筑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部分主要是指关东军要塞,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针对前苏联修建的军事工事以及在周围形成的日本人聚居区,如东宁、虎林、富锦、孙吴等。
但是由于本次调研的范围广、强度大,加之调研材料纷繁复杂,本报告主要集中于齐齐哈尔昂昂溪区和牡丹江横道河镇。通过对两地的集中揭示,以点带面,为开发与利用黑龙江特色建筑文化资源、深入发掘黑龙江历史文化小镇内涵提供一次有益的尝试。
昂昂溪区位于齐齐哈尔市南郊,距中心城区18公里,距齐齐哈尔飞机场10公里。辖区人口十万多人,以农业为主。
(一)昂昂溪俄式特色建筑总体说明
昂昂溪区的俄式特色建筑不仅数量多,形式各异,而且保存完好。可以说,昂昂溪区是中东铁路沿线地区,俄式特色建筑保存最为完整、最集中、数量最多、最具特色的区域。
昂昂溪区的俄式特色建筑较为集中,基本上都分布于铁道北侧。在铁道北侧,以昂昂溪老火车站为中心,以罗西亚大街为骨干,将众多的俄式特色建筑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功能完整的建筑群体。罗西亚大街两侧分布着43栋俄式特色建筑,包括车站、教堂、医疗、体育设置、民居等。
昂昂溪区的俄式特色建筑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逐渐形成的。在中东铁路建成之初,昂昂溪火车站作为齐齐哈尔的门户,是这条铁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不仅承担着火车站的基本功能,还担负着编组、修养、护路等重要功能。来自俄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大量迁至此地,中东铁路建成时,在昂昂溪居住的俄国人有1600余名,最多时达4000余名之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今天的昂昂溪铁道北侧建为员工住宅区,在火车站附近则以办公和商业建筑为主。围绕着昂昂溪老火车站,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设施。出现了俄式餐厅、酒吧、杂货铺、药铺、表铺、肉铺、书铺和饭店等等。除了俄罗斯人外,丹麦商人开了粮栈2家,英国商人开了粮栈1家,法国商人开了粮栈1家,波兰商人开了表铺1家,中国商人开设的各种商铺更是不胜枚举。
建国后,这些俄式特色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被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后,为了更为切实有效的实施保护,1985年,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被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市政府把昂昂溪区的百年俄罗斯老建筑群列为保护街区,并陆续颁布实施了保护建筑条例。齐齐哈尔市政府的这些努力取得了丰厚的回报。2009年12月8日,在浙江省乌镇举办的全国首届“发现中国,魅力小城”颁奖典礼上,昂昂溪区获得“全国特色城镇魅力奖”的荣誉。2010年,在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中,昂昂溪区的罗西亚大街被授予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成为继哈尔滨中央大街之后,东北地区第二条获此殊荣的街道。
(二)典型的俄式特色建筑
1.俄式住宅
地点:昂昂溪铁道北侧。
基本情况:俄式住宅建于1903年,是随中东铁路建设兴建的俄式住宅区,有平房108栋。毛石基础、木屋架、砖墙,室内墙面为木板条抹白灰砂浆。每栋转角都突出6公分,木制门窗,木制地板,火炉取暖。门外设木制门斗,砖木结构门亭。室内有上下水、卫生间,并有砖地窖。屋顶分为铁皮、水泥瓦两种。
2.昂昂溪老火车站
地点:位于滨洲线269.6公里处。
基本情况:建于1902年,1903年中东铁路西线通车后启用,称齐齐哈尔站,1933年改称昂昂溪站。昂昂溪老火车站为二层建筑,采用砖石结构的建筑风格。勒脚以下为毛石砌筑,墙身为清水砖墙,墙体厚重,达3砖厚,墙表饰以复杂的砖砌花饰。虽然建筑时间较早,但是在建筑之初就采取了集中式采暖供热系统。
昂昂溪老火车站是中东铁路建设初期第一批建设的火车站。作为中东铁路的一部分,昂昂溪老火车站见证了众多的历史事件。例如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苏时就曾在昂昂溪老火车站停留过。
3.俄式俱乐部
地点:昂昂溪道北陵园路。
基本情况:始建于1906年,时称中东铁路员工俱乐部。为俄罗斯式二层建筑,内设剧场(516个坐席)、舞厅、放映室等。
4.中东铁路卫生所
地点:位于昂昂溪铁路医院内。建于1903年。
5.东正圣使徒教堂(俗称喇嘛台)
地点:昂昂溪区道北陵园路昂铁工务段幼儿园处。
基本情况:建于1902年,哥特式建筑风格,是黑龙江省仅有的两个东正圣使徒教堂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遇火灾但框架保存完好。
6.苏军烈士陵园
地点:位于昂昂溪火车站北侧,建于1949年。
基本情况:陵园是为纪念1945年8月苏联红军在解放我国东北时牺牲的烈士而建。主要由一座苏军烈士纪念塔和十六座烈士墓组成。共埋葬126名苏联红军官兵,其中包括2名飞行员,是国内安葬外国烈士最多的一处陵园。
(三)俄式特色建筑周边景点
1.昂昂溪新石器遗址
昂昂溪新石器遗址,距今5000-6000年。由22处遗址与17处遗物点组成,计39处,均位于嫩江左岸,分布于昂昂溪区的三个乡镇辖区之内,分布跨度东至西、南至北各为30公里左右。大的遗址有滕家岗遗址、五福遗址、龙坑遗址、胜利三队一号遗址、水师遗址等。
昂昂溪新石器遗址位于昂昂溪区以西6公里五福火车站南端沙丘上。1928年由俄国铁路员工路卡徐金发现。1930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进行首次发掘,1932年,梁思永发表了近7万字的发掘报告《昂昂溪史前遗址》,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此揭开了嫩江流域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昂昂溪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发现、发掘较早、文化内容丰富、历史科学价值较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成为研究我国和世界古代史的重要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渔猎民族文化的突出代表。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等对此都有高度评价。被誉为“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1988年,“昂昂溪遗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昂昂溪文化陈列馆”,开放五福遗址、滕家岗遗址两处遗址。
2.以江桥抗战为代表的革命景点
泰来县江桥镇内的嫩江桥是位于洮昂铁路线上的一座铁路大桥,距离昂昂溪区中心仅38公里。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领导的东北军在这里打响了江桥抗战,成为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昂昂溪区境内的三间房火车站也是江桥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桥抗战分为两个阶段,从7日开始的第二阶段即三间房阻击战。敌我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亲临前线指挥,前后激战14天。今天在这里还保留有主战场遗迹、江桥抗战指挥部、环壕英烈墓等,在环壕英烈墓附近,仍然可以清楚辨认出当年的战壕和掩体遗迹。
3.3005次秘密军火列车陈列馆
3005次秘密军火列车纪念馆位于哈尔滨铁路分局齐齐哈尔机务段(原昂昂溪三间房机务段)院内,展出文物数百件。
1948年9月,为支援辽沈战役前线,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奉命由昂昂溪机务段发出秘密军火列车。9月28日,3005次秘密军火列车编挂32辆(其中8车炸药、22车炮弹)从昂昂溪车站出发。16名乘务员躲过多次敌机轰炸,经过4个昼夜的奋战,于10月2日到达清河门站,胜利完成军火运输任务,有力地支援了辽沈战役。
为表彰3005次秘密军火列车乘务组的英雄业绩,东北野战军总部授予一面“3005次英雄列车”奖旗,东北行政委员会铁道部给乘务组记集体特等功。该事迹还被搬上荧幕,被拍成电影《烽火列车》。
4.以湿地为中心的自然景观
昂昂溪区境内由嫩江水和乌裕尔河水系冲击形成的湿地、泡泽星罗棋布。碧波荡漾的芦苇荡里,各种珍禽水鸟时常出没,水秀草丰,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优越,有“塞外小江南”之美誉。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水师森林公园、溪水森林公园、苏彗园度假村、南湖风景区、乾隆湖风景区、榆树崴子风景区等众多景色优美的自然景观。
5.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
一是满族。昂昂溪区至今还设有水师营满族镇以及众多的满族村屯。水师营的满族是17世纪清朝反击沙俄的历史参与者,为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水师营中还包括一部分特殊的士兵,即在雅克萨之战中立下卓著战功的藤甲兵。今天当地的林、陈、黄、詹等姓老户中,许多就是台湾水兵的后裔。一是站人。位于昂昂溪东南15公里的头站村生活着一个特殊群体——站人。站人的先祖绝大多数来自云南等南方省份,是吴三桂部卒的后代。他们从西南边陲来到黑龙江后,口音、生活习惯都有别于其他地方,形成了特殊的“站人文化”。
横道河镇坐落在张广才岭深处,位于海林市西部。镇区东距海林市33公里,距牡丹江市45公里。辖区人口3万多人,管内森林密布,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镇。
(一)横道河镇俄式特色建筑总体说明
横道河镇始于1897年修建中东铁路之时,是中东铁路的重要中转站,聚集了大量的俄罗斯铁路工作人员。此外,横道河镇还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周边屯驻了大量的军队和相关人员。
今天,保留下来的俄式特色建筑约有250余处,主要分布于301国道以西至镇火车站之间的俄罗斯老街两侧以及镇西侧的村落中。根据现状,可以分为三个区域:A区——横道河镇西部村落历史建筑集中的区域,包括中东铁路大白楼,主要分布小住宅。B区——俄罗斯老街直至中东铁路机车库之间的街区,包括日伪警备队驻地,两侧主要分布小住宅。C区——东正教圣母进堂教堂至横道河镇火车站之间的街区,两侧分布小住宅及公共建筑。由于横道河镇俄式特色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2006年,包括东正教圣母进堂教堂、中东铁路横道河子机车库、中东铁路铁路治安所驻地、中东铁路横道河子大白楼、中东铁路横道河子木屋群等在内的俄式特色建筑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横道河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殊荣。
(二)典型的俄式特色建筑
1.横道河子机车库
地点:位于海林市横道河镇中部。
基本情况: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2160平方米;平面为扇形,内立面共有15个车位和库门,分别对着扇形圆心方向的机车调车台。中东铁路通车后,火车为翻越张广财岭的高岭子站,在横道河站必须加挂补机,所以建造机车库,作为存放补机用。
2.铁路大白楼
地点:位于海林市横道河镇东北部。
基本情况:建于1904年,典型俄式建筑,三层,有阳台,铁制围栏,一层为半地下室,因楼体外墙呈白色,故俗称“大白楼”。此楼特殊之处在于这栋楼的楼板都是铁轨所铺,楼梯也是用铁轨做钢骨架。该建筑原为俄专家、技术人员的办公楼及居住地。
3.铁路治安所驻地
地点:位于海林市横道河镇东南部。
基本情况:建于1904年,典型俄式建筑二层,一侧有外入式地下室。曾为俄国人的警察署,日伪时期,变为横道河子警备队。
4.圣母进堂教堂
地点:位于海林市横道河镇东山脚下。
基本情况:建于1902年,主体为原木木刻楞结构。平面呈希腊十字形,西北、西南各有一门厅,东北、东南各有一忏悔室,室内当时设唱诗班和诵经班。造型、结构、工艺、装饰等,全部为较纯正的俄罗斯早期建筑风格。教堂南侧有一钟楼,当时共有1个大钟,1个中号钟、32个小钟。教堂的规模仅次于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是黑龙江省现存的唯一的一座全木制结构东正教堂。
5.中东铁路海林站旧址
地点:位于海林市海林镇。
基本情况:建于1903年,典型俄式建筑,砖石结构,平房,设有半地下室。
6.俄式木屋
地点:位于海林市横道河镇北山脚下。
基本情况:建于1904年,一排4栋,总面积783平方米;原木木刻楞结构,外镶木板,俄式风格。
7.横道火车站
地点:位于海林市海林镇。
基本情况:1901年建成,砖石混建。为海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8.横道车务段旧址
地点:位于海林市海林镇,横道火车站北100米处。
基本情况:1904年建成,砖石混筑。为海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9.横道机务公寓
地点:位于海林市横道河镇北部,北侧紧临机车库。
基本情况:1925年建成,砖石混建。为海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0.俄式住宅
地点:位于海林市横道河子镇。
基本情况:建于约20世纪初,是随中东铁路建设兴建的俄式住宅区,现在列入保护范围的有94栋。
(三)俄式特色建筑周边景点
1.九公里城址
九公里城址,位于海林市海林镇九公里火车站西1公里处,是唐代渤海国的重要城址。城址的城墙保存完好,城墙大部分为土筑,夹有石块,少部份用石块砌筑,依山势而曲折起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位于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1636年到1666年,一直是黑龙江、吉林两省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抗击沙俄入侵的前线基地和指挥部。
3.宁古台遗址
宁古台遗址,俗称“点将台”,西距宁古塔将军城旧址仅一公里。约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群力岩画
群力岩画,1990年被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是公元六至七世纪古代靺鞨人用赤铁矿粉在牡丹江右岸岩画石上作的画。岩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时人们渔猎生活的图景,是珍贵的古代艺术作品。
5.解放战争剿匪部队驻所
解放战争剿匪部队驻所,原是一家大商铺,1912年建造。1946年2月2日,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二团进驻海林,当时二团侦察排就住在“义发源”商行内。为海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威虎山剿匪纪念地
威虎山剿匪纪念地,位于海林林业局,夹皮沟山区南部。是解放战争时期,为消灭被国民党收编的数股残匪,牡丹江军区二团,包括侦察英雄杨子荣等在内的战斗英雄的战迹地。是《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一幕的历史发生地。为海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643支队遗址
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643支队遗址位于海林市海林镇福利村,占地面积为6公顷,主要从事研究和生产细菌武器。任务是在牡丹江一带加强防疫勤务,大批繁殖田鼠、白鼠及其它鼠类动物,同时还要配备大量细菌用的设备。
该部队设有本部、总务部、供给部、训练部,有细菌专家30人,士兵200多人,设施有实验室、动物室、锅炉房、讲课堂、汽车库、地下室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将所有建筑物全部炸毁。1998年被海林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8.侵华日军100细菌部队141支队遗址
遗址位于海林市海南乡拉古村西1公里处,100细菌部队是以731细菌部队的研究实验为基础,新创设的一支以家畜和植物为对象的细菌部队。为海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9.东北虎林园
东北虎林园于1998年建立,是世界上最大的东北虎饲养和繁育中心。现存东北虎100多只,已开发建有幼虎园、科普馆、百种动物园等景点,总占地14万平方米。
10.威虎山影视城
威虎山影视城是中央电视台与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拍摄24集电视连续剧《林海大英雄》而筹建的,也是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省电视台在东北唯一的影视拍摄基地。威虎山影视城是以杨子荣东北剿匪为背景而修建的一座极具东北风情的古城镇。
第一,保护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不仅是挖掘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的需要,也是增强家乡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是历史的产物,从中可以体现出黑龙江省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反映出黑龙江省海纳百川的博大精神,彰显出黑龙江省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对于这些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的保护,可以凸显出地缘优势赋予黑龙江省独特的文化特质。以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为媒介,不仅可以向外地人、外国人展示出黑龙江省的文化魅力,更能增强黑龙江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浓浓乡土情。
第二,保护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同样也是历史所赋予的重任,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以中东铁路为纽带的俄系外来建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中东铁路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路权被沙俄任意蹂躏的历史。关东军要塞为中心的日系外来建筑则透视出伪满统治东北十四年中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纪念碑。对它们的保护,无疑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保护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是构建黑龙江旅游名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省市来讲,黑龙江省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却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虽然黑龙江拥有包括大小兴安岭在内的原始森林、以北大荒、北大仓而家喻户晓的三江平原、以丹顶鹤为特色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等原始湿地,风光秀丽的界江;但却缺乏整合,无法形成集团优势。而星罗棋布于黑龙江各地的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则有可能承担起这一重任,打造黑龙江旅游的新亮点。
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的最有效保护措施就是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在充分认识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外在和内在的可利用价值,以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为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带动当地生产链,盘活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促使保护、开发与利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才是充分开发与利用黑龙江外来建筑文化资源的必由之路。
第一,进行综合整治,建设黑龙江省的平遥和丽江,打造黑龙江地域旅游的名片。
平遥古城1997年申遗成功后,之前不为人知的小城顿时声名鹊起。一座仅有4.5万人的小城仅2008年一年就创造了6.7亿元的旅游收入。2010年,平遥古城接待游客115.32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超1亿元。同样是1997年成功申遗的丽江古城更是世界旅游业的奇迹,2009年,丽江市全年接待游客758.14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52.59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88.66亿元。通过平遥和丽江这两个例子,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申遗成功所带来的明星效益,更看到了发展特色旅游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
参考平遥和丽江模式,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无疑将是黑龙江省旅游业实现突破的一个亮点。通过对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的综合治理,呈现出它们原有的异域风情,无疑将对旅游者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在操作层面还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大多数外来建筑分布较为集中,开发出旅游一条街无疑是切实可行的。像昂昂溪、横道河等市镇更具有进行整体开发的可能性。昂昂溪、横道河的外来建筑,其建筑主体、外观普遍保持了良好的状态,只需要对外来建筑周边环节进行一定的整治,如拆除棚厦、私接小房,将局面的院落改造成统一的俄式木栅栏,就可以再现当年的风采,可谓是投资少、见效快。
第二,以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为纽带,打造旅游新线路,将散布于黑龙江省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跨区域联合,将黑龙江省旅游业做大。
由于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提倡,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所在地市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其价值所在,纷纷开展旅游规划,打造城市发展的经济生长点。如昂昂溪,在齐齐哈尔市以及昂昂溪区政府的努力下,已经开始构建昂昂溪波谢洛克小镇旅游区,整体规划为“1234”原则,“1”即人文生态资源保护第一的原则;“2”即项目产品“二元”特色原则:项目品质纯正、产品高档精致;“3”即突出“三大核心”卖点原则:林光水色(溪水森林公园)、小镇风情(俄罗斯文化)、龙坑古韵(昂昂溪新石器文化);“4”即“四高”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高效益。从昂昂溪波谢洛克小镇旅游区的旅游规划来看,无疑是规划合理,切合实际,具体可行的。
但是单单依靠某个地市、某个区对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进行开发与利用,在资金和人力上都是有限的,根本无法将项目继续做大,无法使之成为全国瞩目的拳头产品。而这次调查,无疑提供了一个契机。围绕着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完全可以形成一条以中东铁路为纽带的俄系外来建筑,一条以关东军要塞为中心的日系外来建筑,两条风格迥异,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线路。一条以省内铁路作为沟通手段的铁路旅游线路,一条以客轮为载体的江上旅游线路。用现代化的交通手段将原来散落各地的旅游景点串连在一起,真正实现跨地区联合。这一思路也具有可行性。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开行了一趟被称作“列车旅馆”的高级旅游列车。
第三,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充满异域风情的外来建筑,保存完整的市镇面貌,稍加整修便可被利用为影视基地,为黑龙江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力的助推。
影视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异军突起,成为能够创造巨额利润和工作岗位的新的经济生长点。以2009年的美国电影产业为例,虽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2009年美国电影全球票房收入却再创新高,达到299亿美元。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也在逐步勃兴,并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2006年播出了《乔家大院》,从而引起了全国的“乔家大院热”,这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乔家大院从2006年3月份开始,与去年同期相比,游客增长300%,达到4万多人。今天,乔家大院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旅游热点地区。
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无疑是黑龙江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尽管从《闯关东》到《松花江上》等一系列以东北为题材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但是并未能给黑龙江带来明显的经济拉动。而以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为背景,借鉴《乔家大院》的成功范例,以中俄异国之恋为题材,创造一部乃至几部电影,无疑对地方经济发展、提升黑龙江整体知名度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第四,以外来建筑密集的历史文化小镇(小建筑群)为平台,结合其他黑龙江特色文化,成为展示黑龙江文化的窗口。
尝试构建的两条线路,不仅具有自身的特色,而且也可以将自身所兼具的以及周边的其他特色文化纽结在一起。通过两条线路集中展现黑龙江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关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调研报告》中的十大系列,在两条线路上基本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这无疑会让旅游者以最短的时间体会最多的黑龙江文化。
F592.3
A
1671-7740(2012)01-19-10
段光达(1957-),男,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教授,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沈一民(1978-),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博士,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
黄锦秋(1967-),女,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2010年省委宣传部宣传文化工作调研重点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清代黑龙江流域民族史研究”(08c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