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方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李大方
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限制性因素。针对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现状,提出了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性建议,对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乡村旅游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开发,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副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参与农事、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文化需求的全面开发乡村资源的经营活动,是现代农业、农村资源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新型业态。
乡村旅游在国外起源于19世纪中期,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由此产生了初级阶段的乡村旅游。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国际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发展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旅游环境意识的加强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人们更加向往着一种更纯净的环境,体会真正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于是乡村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异军突起,并以25%到3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大规模兴起。
在我国,乡村旅游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诞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006年借“中国乡村旅游年”的契机,以四川、江苏、浙江、北京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迅速崛起。据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调研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全国有1万多个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50多万家“农家乐”经营户,直接从业的农民近400万人,年接待游客达4亿人次,年实现旅游收入达300亿元人民币。“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截至2010年,乡村旅游的地域范围继续扩大,全国开展乡村旅游景点(区)的有包括湖南、安徽、上海等14个省市区,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近5万处,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近3千家,年实现收入800多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近400亿元。近两年,辽宁、新疆、西藏等地区乡村旅游也出现了蓬勃发展之势,为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亮点之一,成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7.6%,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其中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是11个世居、久居的民族,形成了黑龙江省鲜明独特的北方多元文化形态。所以无论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还是乡村生态、乡村民俗、乡村遗产,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都是很富集的。黑龙江省启动乡村旅游工作以2002年底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评定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标志。自评定工作启动以来,全省有387个村、镇、农场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先后共700多次深入这些申报单位逐一进行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标准宣贯、典型推广等工作。2004年7月和2006年6月我们两次召开“全省推进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现场会议”,推广创建工作经验,收到很好的效果。截止目前,全省已评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60余家,其中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0家;家庭旅馆增至1000余家,已推出100多个乡村游目的地,并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了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这项工作同时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农委、省建设厅等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我们与省文明办共同向国家推荐了“全国文明生态村”,与建设厅共同向国家推荐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有效地推动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提档升级。2012年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中,铁力市、宾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北大荒现代农业园、兰西黄崖子关东民俗旅游文化村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这些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中,一类是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以齐齐哈尔甘南兴十四村、依安向前乡新合村、牡丹江渤海镇小朱家村为代表。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增加了收入,带动了就业,调整了产业结构,提升了知名度,借用付华廷书记的话说:“发展旅游,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程度。”第二类是农家乐式的休闲旅游产品。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哈尔滨的吕家围子、大兴安岭的北极村、双鸭山的双兴农业生态旅游区。这类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感受农村风貌,体验农村生活的恬淡中获得身心回归自然的愉悦。第三类是在城市近郊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齐齐哈尔铁农园艺园、佳木斯千里生态园、大庆的城市乡村为代表。他们都是依托大的企业的支撑、利用区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景区,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提供了良好的去处。第四类是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以佳木斯同江街津口渔猎文化示范区、齐齐哈尔梅里斯哈拉新村、牡丹江渤海镇江西村、新合村为代表。这些产品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有机结合,极大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第五类是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以省农科院园艺分院、哈尔滨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绥化绥农科技园区为代表。它们都坐落在城市里边,不仅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而且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旅游功能齐全,深受游客的青睐。第六类是农垦旅游产品,也是最具潜力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档壁镇8510农场、宁安农场、嫩江农场、香坊农场为代表。黑龙江垦区有9个分局的113个农(牧)场,农垦这片沃土有气势恢弘的农业观光资源。建三江的七星农场,牡丹江的宁安农场、海林农场等确实展示出中国大农业的风采,给人震撼。这片沃土同时有富有魅力的生态旅游资源,红旗岭农场的山、水、树、空气都象被过滤了一样的清新;8511农场的那种美感就象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欧洲田园风光。这片沃土还拥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这里是几代共和国领袖们关注的地方,是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建立功勋的地方,是广大知识青年抛洒青春热血的地方,是代表中国农业现代化前进方向的地方,是肩负着国家商品粮基地重任的地方,是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地方,是正在崛起生机盎然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蕴涵着拓荒文化、军垦文化、知青文化。这里有三代人的心血铸就的六十年的辉煌,这里传承并且彰显着黑龙江人引以为自豪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农垦发展乡村旅游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以上是对黑龙江省乡村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基本认识。有效地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品是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认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统一的开发规划
乡村旅游在我省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其重要意义和价值还缺乏认识。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地方的可进入性不强,卫生、安全条件差、休息设施简陋。多数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自主开发时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开发可行性论证,产品档次偏低,没能形成品牌优势。
(二)产品规模较小、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整体框架
以农垦的一组数据为例:全省A级景区151个,农垦6个。全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0家,农垦4家。全省旅行社506家,农垦5家。全省星级宾馆284家,农垦6家。
(三)产业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匾乏
乡村旅游产品是农业产业的延伸,是一种新业态的旅游产品。从事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缺乏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管理力量薄弱,景区结构单一,景区打造粗糙,宣传造势的意识不强,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应用不足。
(一)明确乡村旅游的产业定位,统一规划,打造品牌
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坚持“政府主导、各方支持、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境。把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我省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构建连通城乡的旅游大市场,有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
“规划先行”,在规划中,我们必须把握几条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黑龙江有900多个乡镇,三、四万个自然村。在我省广大农村,由于资源享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基础条件不一,文化脉络有别,打造旅游产品,要避免程式化。
2.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避免城镇化。
3.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
4.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避免低档化。
5.做好市场定位,根据游客不同需求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项目,避免供需相悖,增强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注重品牌的打造,增强竞争实力。品牌的定位首先要依据自身的资源,深度挖掘自身特色,确定核心竞争力,准确定位。考虑自身的同时还要在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上下功夫,挖掘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对症下药,使之与旅游消费者内心产生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大农业时代的到来,农场农业生产方式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品牌。黑龙江垦区拥有103个农场,全国百强农场中黑龙江省占了21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黑龙江省建了很多大型现代化农场,如洪河农场、友谊农场、兴凯湖农场等。这些农场是我国现代化农场典范,实现了生产机械化、居住城镇化和管理上的集约化,一望无际的良田和全国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及最现代化的粮食处理中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强烈对比形成的张力,不但可以增加黑龙江观光农业的内涵,而且也提高了游客的兴趣。
(二)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必须以“农”字为主线。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以农为根,以农民为本。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憨厚淳朴的风格,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
在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时,要充分体现文化元素,为游客构造一个纯乡土、纯自然的乡村物质景观,体现原生态的农村生活景象,土坯房、林间小道、树荫下乘凉、闲聊的老年人等等;导游人员和当地的旅游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要提高对本土文化的重视、认可并做到熟练的掌握,在这样的氛围内,让游客体验黑龙江特色的乡村意境。
(三)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工作
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在培训内容方面要侧重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乡村旅游服务、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卫生与安全常识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和服务人才。
(四)提高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本着创新思路、注重实效的原则,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根据地域、类别、经营特点等加以包装,连成线、形成面。组织地市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参加国内外展等促销活动,借助宣传画册、广告宣传牌、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宣传,扩大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针对的细分市场可以确定为如下三个: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市场以都市居民为主,为城市旅游者提供独特的乡村体验,要加大宣传乡村环境的自然性和原生态性,激发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的兴趣并付诸旅游实践;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对黑土地存在着“知青情结”,所以要确立适合知青的宣传策略,勾起他们对曾经的追忆,促进重游;学生的科普教育游市场也是一个目标市场,宣传开展适合学生的农业活动、农业生产知识以便吸引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学生本身成为现实的游客。
(五)发展乡村旅游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紧扣“党政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总方针,以旅促农,以农兴旅,以旅富农。乡村旅游既是旅游业的新卖点,也是农业产业新的增长点,更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政策、措施都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乡村旅游服务意识,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同时,向广大农民广泛宣传乡村生态旅游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真正的享受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益处,包括经济上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眼界的开阔等。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环境。
[1]邹统钎.乡村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问题探索[J].经济问题探讨.2006(10).
[3]毕洪文.黑龙江省旅游观光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三农问题研究.2006(06).
[4]窦博如.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知名度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8(10).
[5]黑龙江农业信息网[EB/OL].http://www.hljagri.gov.cn/
F590.7
A
1671-7740(2012)01-0003-04
李大方(1965-),女,副教授,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