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齐飞,尹长云
(邵阳学院政法系,湖南邵阳422000)
人物说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
邓齐飞,尹长云
(邵阳学院政法系,湖南邵阳422000)
以历史人物事迹为主要素材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供鲜活的场景、优化教学效果,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等也大有裨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合格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等原因,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课程,使得《纲要》课在内容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造成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提高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了克服由于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特色,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因此,围绕如何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各高校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关于《纲要》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研究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耿化敏在2011年研究提出的《历史影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探索》;华中师范大学的马敏教授2009年提出的《“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滕兰花在2011年提出的《以歌说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探析》;肖纯荣2011年在文教资料中提出的《诗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运用》,哈尔滨大学的李希影2011年提出的《试论设问—探求—反思—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等。那么怎样构建新的教学体系,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尝试,曾专门针对《纲要》课的内容特点,探索了人物案例教学,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以教材的各章和一定的历史时段为单位,深入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其历史活动,精心组织材料,编撰人物案例,实施人物案例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吸引力做为引导,将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以人物案例为主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以人物说史,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社会背景。在太平天国、维新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中,讲清了个人历史代表人物的背景,就带出了整个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如太平天国中洪秀全个人起义的背景:洪秀全,农民,广东人,小时候很聪慧,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可是随后三次乡试都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4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在6年后的1843年春天,再一次参加了广州的乡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此时的洪秀全把个人命运同社会联系起来,明白由于社会的黑暗,自己缺少权贵引荐,自己再怎么聪慧,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而家中的负担也日益加重,因为鸦片战争失败后,为支付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课派。此时洪秀全萌生通过起义道路来推翻当时的腐朽统治的念头,从而道出了整部太平天国的社会背景。所以,在学生对个人事迹感兴趣的同时,也深刻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比单独讲太平天国的社会背景,更能避免学生所讨厌的说教和中学历史的内容的重复。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人物站在同一时代人群中的前沿,不言而喻,人物是《纲要》课程的最基本内容。所以,以人物展开内容,能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如:近代中国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面对鸦片泛滥,冒着生命危险向皇帝上书,指出:"鸦片流毒天下,若犹泄泄祖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出了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随后一系列的反侵略斗争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尊严,如:陈化成,有“不怕江南百万军,只怕江南陈化成”之称;又如聂士成,战马被炮火击毙几匹,他依然奋勇在前,最后身中数炮,腹裂肠出而死,其死状为最惨。但遗憾的是,一系列的反侵略斗争都以中国签订屈辱条约而告终,于是有人反思中国为什么如此懦弱,中国怎样才能强大。最早的反思发生在中国最低层的农民阶级,代表人物洪秀全,洪秀全为什么起义,就代表当时中国大多数农民的想法,所以讲清洪秀全起义史,就讲清了太平天国。随后奕訢代表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其实洋务运动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奕訢,那么讲清了奕訢也就讲清了洋务运动出现的历史原因,奕訢身上的弱点也就是地主阶级的弱点,也是造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地主阶级不可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于是迎来了资产阶级的代表但受传统儒家影响很深的康有为,产生了改良运动戊戍变法,康有为的缺点也就是当时改良派的缺点,造成戊戍变法改良运动最终的失败,所以像康有为这种儒家思想很重的资产阶级代表采取改良之路在中国同样行不通。在这种改良行不通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出现了,但孙中山软弱的特点同样造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如面对狡诈的袁世凯,放弃自己大总统职位。直到工人阶级代表毛泽东的出现,毛泽东虽然不是工人,但是他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致的。在面对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照搬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处于越弄越僵的情况下,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情况有机结合,敏锐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包括现代史中的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样地在建设时期、发展时期和转型时期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物说史,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近现代史发展规律。
有调查表明,92.5%的学生对中国历史人物感兴趣[1],以人物说史,提供鲜活的场景,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讲中国的反侵略为什么失败。书上表述因为制度的腐败,因为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无知,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遇敌之策,学生听了没什么反应。而我讲述了杨芳的马桶故事:看到夷舰上的大炮总能击中我,但我却不能击中夷;我方炮台在陆地固定不动,而夷炮却是处在“风波摇荡中”的舰船上;我主夷客,种种条件都大大有利于我而不利于夷,但夷炮威力远在我炮之上,认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广贴告示,“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他将这些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命令一位副将在木筏上掌控,以马桶口面对敌舰冲去,以破邪术。[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笑得前俯后仰,但讲完后,一个个陷入沉思,过后,一声声长叹,教学效果特别出色。
又如,讲孙中山前期是怎样从一名医生走上革命之路的。有一天,孙中山为清政府一个提督的家人治病,他看见一批衣衫褴镂的犯人正要被处决,他们的身上拴着铁链,都在凄惨的喊冤,几个刽子手站在一边准备行刑。孙中山问一个官员,他们都审问了没有?为什么喊冤?“这些人还用得着审问,再杀几个也不多!”孙中山不忍再看下去。他是医生,眼看着这些人就要被杀死,却不能救他们。医生只能治人的病,却不能治国家的病,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清廉的政府,那就还会有许多无辜的人被屠杀,医生再有本领又有什么用!想到这里,孙中山感到,要救人先救国,不能放弃救国的责任。学生听完后,顿时神色庄严肃穆。
在讲述长征精神时,我讲了在红军长征的湘江血战中,一个16岁的小战士兰映林左大腿中弹受伤。毛泽东知道他负伤后,考虑到他行动不便,准备给他一些钱,将他留在当地的山区养伤。他坚决不肯,对毛泽东说:“我要跟着部队走!”拄着棍子行军的他始终没有掉队。毛泽东看到他这股顽强劲,就经常把马让给他骑,有时还跟他一起走。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关怀下,他终于走过了万里长征。学生听完后神色穆然。以人物案例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能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意识比较强烈,以人物讲纲要课,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部近现代史纲要课就是一部救国救民史,大部分近现代历史人物都是因为具有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才能成为近现代历史人物,所以讲人物史就是讲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样爱国爱民、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这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如:孙中山,他的生命史就是一部爱国史。孙中山原来是一名医生,他是怎样从一名医生走上革命之路的?像他自己所说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不管是在国外的艰辛筹款,还是在国内直接参加艰苦的革命斗争,甚至包括在革命即将胜利之际,为了祖国发展,他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大总统职位,提出袁世凯建100万大军,孙中山修万里铁路,这样在袁孙的联手下,中国就有希望,这些都表现出孙中山高尚的人格魅力。但遗憾的是袁世凯仅是一名枭雄,在袁的狰狞面目暴露后,孙中山为了国家,毫不犹豫地进行“二次革命”。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军阀,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依靠西南军阀举起了护法的旗帜,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意识到“南与北是一丘之貉”。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培植粤军陈炯明,但陈炯明有了一定实力后,又反过来把枪对准孙中山。随后为了更换国民党血液,实行国共合作,但在国共合作成功之际,孙中山积劳过度,1925年3月因病去世。卧病弥留之际,孙中山念念不忘的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需加努力。”孙中山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孙中山一生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听完孙中山的伟大的人生经历,学生们一个个神色庄重,这些都深深影响着他们,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毛泽东在革命前期常常被误解,在遭打压、被撤职、受委屈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真理,终于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壮举。美国人特里尔说,如果毛想过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他就能过,但他没有,他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想想看,今天中国的一个县长甚至是镇长过的是什么生活。在中国革命中,毛主席家里牺牲了7个直系亲属。他去世后,也没有什么物质财产留给后代,如今他的儿女都是靠养老金过活,他的女儿李纳甚至连病都看不起。又如邓小平一生的“三落三起”,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刚毅执著,坚忍不拔,顾全大局,是邓小平在遭受坎坷、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他非常达观,善于用乐观主义对待一切,在工作中调整心态。他几次向党表明:“感觉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只想快到实际工作中去。”这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难能可贵的品质和气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讲述,自然而然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潜移默化升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综上所述,以人物说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当中,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1]乔湘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人物教学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1(1).
[2]雷颐.历史:何以至此[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3]苑书义.新编中国近现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余伯流.毛泽东与邓小平[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G423.04
A
1674-5884(2012)04-0072-03
2012-02-20
2011年邵阳学院教学改革课题(JG201102)
邓齐飞(1977-),女,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责任编校 莫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