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湘平,侯少华,章华雄
(湖南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对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
韩湘平,侯少华,章华雄
(湖南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为切入点,选取了湖南省10所本科院校09届(3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学生就业定位符合实际、就业领域较广,但就业压力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宽泛、缺乏特色;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实践能力、专业特长、个人潜质与工作态度。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培训;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学科建设
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随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颁布实施,我国高校开始了新一轮的本科专业调整和“扩招”。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省高校抓住机遇,积极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到目前为止,已有18所高校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客观地说,通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省社会体育专业无论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个新兴专业,办学历史短,经验积累少,在办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本课题试图以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为切入点,探讨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的有关问题,旨在为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选取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吉首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怀化学院、邵阳学院10所本科院校的2009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300人进行调查。
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查阅了相关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论文30余篇及教育部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有关文件。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及访问有关体育学院的主要领导和专家教授,遵循社会学有关问卷基本要求编制了调查问卷初稿,并于2009年元月在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广泛征求了与会领导和专家教授的意见,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修改后,制定了《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2)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问卷的效度检验: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定法,邀请了省内10名专家教授,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了效度评价,并根据专家教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最终的修定,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问卷的信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了再测法,即采用两次测量的方法。先在小范围内对上述10所高校2009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1个月后再对以上10所高校2009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计算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r=0.90,P <0.01,表明问卷具有很高的信度。
2009年3月初至5月底,课题组对以上10所高校2009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随机选取3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每个学校30份),回收279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260份,有效回收率为 86.7%。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建立SPSS数据库,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毕业生的自我定位是真实反映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个人就业的主观意愿。主要调查了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地区选择、职业选择及工作薪酬等4个因子。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好的人数为零;一般的为96人,约占37%;不好的为164人,约占63%。在对就业地区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北京的36人次,上海的41人次,广州、深圳的77人次,东部发展城市145人次,中部大中城市88人次,选择回乡的23人次。在是否愿意去小城市工作的调查中,乐意去的为130人,占50%,可以接受的为105人,约占40%,不愿意的25人,约占10%。在对就业职业的调查中,呈现多元化趋势,选择就业要与专业对口的仅为16人,约占6%;无所谓的194人,约占74%;视情况而定的50人,约占20%。对工作薪酬要求,每月1 500元~3 000元的198人,约占76%;3 000元~5 000元的44人,约占17%;5 000元以上的18人,约占7%。以上数据说明,在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没有一味追求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或去广州、深圳工作。而是愿意选择去中、东部发展城市工作或小城市工作,对职业的选择没有强调专业对口,对工作薪酬也较为客观,体现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
在社会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要求调查中,主要就学校品牌对学生就业影响和求职渠道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品牌对就业和工作薪酬有影响的为168人,占65%,无影响的52人,占20%,不确定的为40人,约占15%,这说明学校的品牌与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对学生就业有较大的影响。从学生求职渠道多项选择调查结果分析(见表1),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和社会招聘是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老师及亲朋好友的推荐也是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途径。
表1 求职渠道
在学生希望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取哪些信息多项选择调查(见表2)得出:毕业生最想获取的是用人单位信息,它是学生决定是否递交简历(推荐表)或参加面试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应聘技巧,它包括了学生简历内容重要因素,用人单位注重因素和试用单位看重因素三个方面的调查。
表2 希望从就业指导中心获取信息
简历是毕业生向用人单位自我推荐的重要载体,亦是获取招聘单位面试的重要依据。在对简历内容重要性调查中,要求学生对社会实践能力、特长、性别、学历、专业进行排序,并按照排序分别给予第一至五名0.5至0.1的加权分(见表3)。结果表明:社会实践能力是学生获取面试机会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和特长则分别排在加权分的第二位与第三位。在与学生座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社会对该专业缺乏了解,对学生毕业后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模糊不清,国家也没有为社会体育专业提供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因此,在就业时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是应聘者的能力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其次再考虑学历及个人专业特长。故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脱颖而出。但从总体上说,社会体育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同率偏低,除了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外,还要加大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宣传力度,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同。
表3 简历内容重要性
其次从面试单位注重因素(见表4)得出:面试单位最注重的是被录用人员的个人潜质与发展潜力,它是个人成就事业,有所作为,单位不断创新发展的智慧保障。
表4 第一轮面试单位注重因素
再看试用单位注重因素(见表5):试用单位最注重的是试用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执行能力。因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心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而执行能力则是领悟领导意图顺利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
表5 试用期单位注重因素
1.专业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从宏观层面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大方向。各办学院校设置的专业方向主要有:(1)群众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2)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3)体育保健与康复(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4)涉外体育英语;(5)体育新闻等专业方向。从调查结果(表6)来看,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多选择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两个领域。从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1999年至2005年就业统计看,有38.5%的毕业生进入了教育领域,直接从事社会体育服务的只占10.9%。而体育管理方向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究其原因有:一是国家没有给社会体育专业提供相应的行政管理岗位;二是刚毕业的学生缺乏行政管理的经验与能力。而保健、英语与新闻等专业方向也因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的影响,造成学生专业素质不高,就业信心不足的被动局面。事实证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市场需求还不能很好吻合,毕业生的就业归宿应在哪里不明确。
表6 职业意愿调查
2.学生专业特长
学生专业特长是在求职过程中,谋取岗位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但在对学生专业特长的调查(表7)中显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长缺乏自信,有16.9%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专业特长。而填写篮球特长的占31.2%,其余专业特长除了排球、足球外,仅只有跆拳道、舞蹈、游泳、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等几项,且学生分布人数少。在学生专业能力自我感觉调查中,认为专业能力较好的56人,一般的89人,较弱的75人,很弱的40人。从以上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专业特长是社会判断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亦是增强学生求职自信心的重要因素。
表7 学生专项特长
3.课程设置
在对学习成绩影响就业因素调查中,认为有影响的69人,没有影响的137人,不清楚的54人。这一结果反映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尴尬局面,即专业学习成绩与工作岗位不相关。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大多数不能在本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内谋求相关的岗位,只能随行就市、灵活就业,而不考虑专业对口,故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成绩不太在意。对影响学生就业课程因素的调查(表8)显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各板块在求职过程中其影响度趋均,而专业实践课程在课程板块中依然最为重要。从(表7)调查结果看,学生专业特长较差,是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一是社会并未提供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二是学生综合个人能力缺乏。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不管如何,作为一个新兴发展的专业,要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抓好专业学习,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最为重要的。与其它专业学生就业差异因素的调查(表9)显示:知识技能是影响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最重要因素,而我省的社会体育专业并未形成有特色的知识与技能体系,从而在社会就业中就不能彰显其专业特色,被社会所认同与接纳。
表8 影响就业课程的重要度
4.就业领域与就业率
在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领域和就业率调查中得到:学生考取研究生和保送研究生共23人,占统计人数的8.8%;一次性签约就业成功的193人,占统计人数的74.2%;从就业领域看有教育领域、健身休闲领域、贸易领域、金融保险证券领域、市场营销领域、房地产领域及公务员领域,就业领域呈多元化趋势。说明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并没有一味追求专业对口,而是随行就市,灵活就业,体现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
表9 与其它专业学生就业差异因素
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不明确是制约当前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国家并没有明确就业领域及提供相关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到底是学什么,毕业后能干什么不很清楚。按照目前我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定位所确定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培养出来的人才,论知识掌握比不上体育管理专业和体育经济专业学生,更比不上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学生,论专项技术比不上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种目标定位的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特长与特色,难免不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我省创办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应根据师资、场馆、设备、经费投入等实际情况,选择社会体育需求高的某个特色领域进行专门的人才培养。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板块,突出一专多能的特点。切实改变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上的求大、求全、脱离社会实际的状况。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受教育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高校所采用的“专才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狭窄的、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更无法适应社会岗位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故我省社会体育专业从创办之初,各院校就在努力探索适合本专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有些学校采取“2+2”分流培养模式,既在前两年开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后两年设置专业方向,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有些学校采取综合培养模式,专业下不设专业方向,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重视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能进行技术指导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以上过分强调知识才能而忽略知识应用型的“通才教育”也与当前社会职业的需要不相适应。事实告诉我们,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是传统的“通才教育”;也不是狭义的“专才教育”。而是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为主干的“通识教育”是采取在宽口径、厚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的方式,构建以知识、技术、素质、能力为特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规格应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素质、宽厚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是教育者为受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以市场为导向,以传授知识、技能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为依托,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一要加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品格,具备厚重的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二要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应向学生传授本专业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通常应紧扣教育部要求和专业规范设置相关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社会及市场需要开设专业特色课,专题课及专业方向课等,培养既精又宽的专业素质。三要拓展选修课程,为培养宽口径和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应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提倡跨专业选修课,鼓励选修边缘交叉课程等,使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与特长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领域。四要强化专项技能提高课,要求学生从进校起,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体育专项,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提高专项技能水平,形成个人的体育专项特长。五要强化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计划的每一门课程中,并将实践课和实习基地建设纳入专业课程建设之中。
1.我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定位符合实际,09届毕业生一次性签约就业率达74.2%,就业领域较广,就业形式灵活,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被学生所认同。
2.影响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实践能力、专业特长、个人潜质及工作态度,另外,学校品牌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
3.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宽泛,专业方向缺乏特色。学生的体育专项技能较差,综合素质较弱。
1.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培养,拓宽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与渠道
2.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为主干,构建以知识技能、素质能力为特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市场为导向,以传授知识、技能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为依托,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1]刘善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J].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吴明华.湖南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3).
[4]程 杰.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5).
[5]于永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前景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
[6]王树宏.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
G812.6
A
1674-5884(2012)04-0001-05
2012-01-10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8BTM001)
韩湘平(1953-),男,吉林九台人,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研究。
(责任编校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