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华,张希梅,萨 仁,崔英杰,高云峰
(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
张清华,张希梅,萨 仁,崔英杰,高云峰
(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本课题组对内蒙古自治区5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全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总体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肯定,但也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状况;调查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题组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选取内蒙古地区包括赤峰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呼伦贝尔学院等5所院校,2009级、2010级、2011级3届本、专科学生,包含蒙语文、考古、教育、计算机、化学、护理、口腔医学、工业设计等二十几个专业,横跨理工、文史、医学、艺术等多门类,发放调查问卷1 400余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 360份,有效率97%。调查对象中男生753人,占总人数的55.36%,女生607人,占总人数的44.6%。其中汉族961人,占总人数的70.3%,蒙族376人,占总人数的27.6%,其他少数民族23人,占总人数的1.7%。调查的内容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同学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对这门课的开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门课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愿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学占60.6%,33%的同学感觉还可以,只有6.18%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及效果,多数同学持肯定态度。在“你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你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认为“影响很大”的占22.7%,“有一定影响”的占 56.03%,“有一点儿影响”的占12.1%,“影响不大”的占7.21%,“没有任何影响”的占0.66%。另外,在“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这一问题中,也有37.2%的同学选择“它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利”。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门课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你认为影响大学生道德状况的最有效途径”这一问题中,选择“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占41.8%,选择“个人制约”的占12.7%,选择“榜样示范”的占6.99%,选择“传媒教育”的占13.2%,选择“讲座教育”的占7.72%,而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仅占13.8%。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充分,差距还很大,有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调查,认为“内容陈旧、重复,引不起学习的兴趣”的占30.8%,认为“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距离现实生活太远”的占26.91%,认为“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满堂灌”的占12.8%,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差,水平不高”的占2.65%,认为“公共理论课门类多、课时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的占10.2%,选择“其他”的占16.5%。从调查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问题还是在教学内容上,一是内容陈旧,不能引起学习兴趣,二是教学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另外,教学方法也亟需改进。
结合调查结果及对同学的走访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全区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体上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失误与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心国家发展,认识人生的价值,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疑惑,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度关注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致使教学内容看似逻辑严谨,实质上由于流于空泛,远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实际需要,而不被学生所接受。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陈旧、脱离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需要。思想理论课的授课多数以大班型为主,学生人数多,授课任务重,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学生心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在开放式的大学里只灌输抽象的原理,这种过于理论化、理想化、形式化的教学内容与快速变迁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不仅难以获得大学生的认可,更无法扎根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尽管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但是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的德育方法仍然显得单调,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直接灌输的窠臼,主要的教学方法仍是一言堂,满堂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衡量多以德育课考试成绩为准,以对知识的把握来考察作为实践理性的德性,测评方法不科学,很难考查出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同时还产生另一个不利影响,使学生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行为的改善,抹杀了道德的实践性。网络教育的广大空间还没有真正启动。总体来看,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可开拓的空间。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既要高度重视又要持之以恒。然而,在现实中学校及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处于地位很高,而经费和人员投入较少、实际重视不够的被架空状态。由于受到考评或社会用人标准的制约,学校教学总是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教育和培养,放弃了对大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培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从政治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道德水平、法治观念等方面做了调查,总体令人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持认同或基本认同的态度。问到“你对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态度”时,43.9%的同学选择“认同”,38.82%的同学选择“基本认同”,二者占到总人数的82.72%。选择“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对中国没有指导意义”的只有3.9%,另有11.8%的同学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另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诸方面内容的认同程度分别是:26.7%的同学最认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37.43%的学生最认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6.84%的同学最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13.3%的同学最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16.2%的学生最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见,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比较高。
大学生总体上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国家的经济政治形势。在“你最关心的时事”问题中,选择“国内外政治事件”的占24.8%,选择“社会热点话题”的占36.03%,选择“经济发展”的占16.6%,选择“教育科技”的占6.93%,这些占到总人数的84.36%,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另有6.54%的同学选择“体育赛事”,6.18%的同学选择“娱乐新闻”,说明还有近10%的同学不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情感淡漠。
多数同学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或有一定信心。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的占46.8%,“有一定信心”的占24.78%,选择“主要视党的自身建设情况而定”的占25.1%,认为中国共产党“完全没有希望”的占3.6%。
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多数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71.5%的同学选择“只要国家没有消亡,爱国主义就有存在的基础”,但也有20.15%的大学生选择“科学没有国界,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再支持爱国主义就太狭隘了”,甚至有6.54%的大学生选择“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无需再坚持爱国主义”,可见有超过1/5的同学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出现偏差。还有1.47%的同学选择“爱不爱国对个人的成长没有影响,我不关心”。
多数同学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或有一定信心。对“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充满信心”的占38.8%,选择“有一定信心”的占31.03%,二者占总人数的近70%,另有23.4%的同学“没有认真考虑过”,只有6.84%的同学认为“没有任何信心”。对于“你坚信的并力主实施的社会形态是什么?”的问题,选择“根本不考虑这个问题,没有社会理想信仰”的占6.4%,选择“共产主义社会”的占17.21%,选择“社会主义”的占10.7%,选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占50.2%,选择“资本主义社会”的占2.43%,选择“民主社会主义”的占9.63%,选择“其他社会形态”的占1.54%。从中可以看出,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为社会理想的占到总人数的78.11%。
多数同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正确的。在“你希望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这一问题中,66.3%的同学选择“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说明这部分同学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并以为社会多做贡献为有价值的人生。但也有5.12%的同学选择“权高位重”,其中一年级同学2.43%,二年级同学6.5%,三年级同学6.43%,可见,随着阅历的增加,选择错误人生观的比例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另有4.67%的同学选择“拥有大量的金钱财富”,5.41%的同学选择“物质极大丰富,无尽享乐生活”,是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观。10.9%的同学选择“过平静稳定的生活”,这说明这一部分同学实际已经形成了庸碌无为的人生观。还有2.55%的同学选择“无明确的目标,跟着感觉走”,说明这部分同学人生目的虚无。
对于“下列价值取向中,你最在意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的占13.1%,选择“人格是否高尚”的占28.63%,选择“是否有自己的事业”的占30.4%,三者总和为72.13%,有3/4的同学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与上一题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另外也有18.4%的同学选择“生活是否舒适、潇洒”,这部分同学过分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将实现社会价值放在了次要位置。也有极小部分同学选择“社会名望的高低”、“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等。
在同学眼中,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并非乐观进取,而是以庸碌无为,消极低迷为主。在“作为一名大学生,您对当前大学生的整体评价”的回答中,选择“积极向上”的仅占28.3%,有41.4% 的同学选择“庸庸碌碌”,16.3% 的同学选择“消极低迷”,另有13.8%的同学选择“其他”。
多数同学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在被问到“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时,19.6%的同学选择“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做到了“大公无私”这一集体主义原则的最高境界,71.76%的同学选择“保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争取个人正当利益”,这批人虽没有做到大公无私,但也做到了先公后私,也是符合集体主义的要求的,两者共占总人数的91.36%。
多数同学能较好地遵守道德规范。“在公共场所产生的垃圾,你会如何处理?”选择“一直拿着,找到垃圾桶再扔”的占80.64%,说明多数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能够较好地遵守道德规范;选择“到没人的地方扔”的占8.62%,说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遵守道德规范,但对道德要求有一定的认同,意识到乱丢垃圾是不道德的,具备基本道德情感,但道德意志不坚定;选择“随手扔”的占1.83%,说明有极个别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缺乏对道德的正确认识;选择“如果周围有垃圾,就扔了”的占8.93%,说明一些学生道德选择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较大,道德意志不坚定。
绝大多数同学热心公益事业,愿意助人为乐。“假如你有100万人民币,在你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你是否愿意全部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非常愿意”的占27.21%,选择“捐一大部分但不全部”的占43.8%,选择“只愿捐一少部分”的占22.5%,可见,捐献的比例虽然不同,但总计有93.51%的同学是乐于助人的。对于“你是否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或公益活动?”选择“乐于并积极参加”的占46.8%,其中一年级同学52.5%,二年级同学43.7%,三年级同学32.8%,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增加,热心公益的比例在逐渐递减。选择“想参加但没机会”的占32.79%,说明同学很乐于公益事业,道德觉悟很高,只是受条件限制没能参加而已,两者占到总人数的79.59%。但也有17% 的同学选择“有时为完成任务或综合测评加分会参加”,说明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做好事的功利目的太强。只有3.38%的同学选择“不想参加也没参加”。
总体上学习目的明确,即知道为什么学,但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即不知从何学起的问题,学习动力不足,没能充分利用时间。在回答“你上大学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时,选择“充实自己,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的占42.1%,选择“找份好工作,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儿”的占51.03%,二者占到总人数的93.13%,说明同学们的学习目的明确,尽管存在功利性,但能为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但也有3.09%的同学选择“为完成父母心愿”,是为父母在学,有2.28%的同学选择“没有目的,不得不上”,这些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就会不足。对“你课余时间主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读书”的仅占36.5%,其中一年级 36.8%,三年级47.4%,选择“做家教”的占6.32%,选择“上网吧”的占13.4%,选择“听音乐,从事文体活动”的占35%,其中一年级同学占39.2%,三年级同学占23.4%,选择“逛街”的占5.74%,选择“谈恋爱”的占2.79%。可见,只有近40%的同学课余时间在学习,高年级同学比低年级同学要好,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兴趣越来越深厚。在“你目前的心理感觉如何?”一问中,回答“充实,有明确的目标”的占37.8%,回答“很忙碌,忙于上课和日常事务,没有自己的目标”的占35.662%,回答“迷茫,无从做起”的占20.6%,回答“没感觉,混日子而已”的占5.66%。从这一组数字也可以看出,仅有近40%的同学目标明确,多数同学在混日子,没有明确目标,被动地跟着日程走,没有学会主动学习。
近半数同学利用网络进行休闲娱乐,网络有效利用率较低。在“你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中,选择“聊天、随意浏览时尚消息”的占25.3%,选择“看电影、玩游戏”的占22.28%,二者占到总人数的近一半。选择“查资料”的占18.3%,选择“看新闻”的占8.46%,“练习微机操作”的占6.4%,另有19.1%的“不常上网,说不清”,总体看,利用网络学习的占到总人数的33.16%,网络的有效利用率较低。
当遇到纠纷时,30.22%的同学选择“按法律途径解决问题”,51%的同学选择“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和解”。只有6.47%的同学选择“拖关系,走后门”,4.41%的同学选择“被动的接受”,8.38%的同学选择“其他”。
结合调查问卷及平时教学中的发现,对全区大学生的思想政状况进行总结概括,有以下几个特点:
自相“矛盾”主要体现在认为自已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而对大学生整体的评价却是庸碌无为,消极低迷的;认为应该遵守道德但自己却违背;张扬个性、突出自我,同时在道德选择时又具有从众心理等等。形成这种矛盾性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处于转型期,传统与现代对接,东西方文化融合,价值选择多元化,理想与现实反差较大,这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大学生身上,造成了他们这种道德评价、道德选择上的矛盾性。
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注重自我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注重突出自我,有意识地去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正当利益的维护,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相关情况关心较少,在价值的实现上更注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也有少部分大学生过度张扬个性,个人本位,自我意识膨胀,过分强调个人努力、个人利益而忽视的集体协作和集体利益,个人主义膨胀导致集体主义虚幻化;更有甚者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成为一切道德判断的标准,置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于不顾。
一些学生的道德行为不具有一贯性,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较大,道德意志不坚定,对同一道德问题在不同环境下会做出不同的道德选择,从众心理较强。如是否乱扔垃圾与所处的环境是否整洁有关;是否排队要看大家是不是都在排队;如果课堂秩序很乱,也会跟着起哄或是趁机搞小动作;大家都抄作业于是自己也懒得认真去做,草草抄完了事等等。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弱化。从众性成为目前学生道德现状的一个特点,说明大学生在多元价值面前无所适从,还没有形成明确坚定的道德信念。这一特点决定了德育的紧迫性和环境营造的重要性。紧迫性主要指处于这种变动状态的大学生如果不及时接受正确的指导,将会选择错误的方式而不自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注重环境的重要性主要指学生的道德选择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导致学生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外在环境好,主体就会在环境的诱导下向善的方向发展;外在环境不利,主体就会放纵自己滑向恶的一面。环境建设对于大学生道德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功利性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目的不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认知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因素、获得知识的内在需要等,而是出于求职的需要、满足父母的要求或期望,在找一份好工作这一学习目的驱使下,学习上偏重专业课,重技能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为考试拿学分或为考研做准备。其二,道德选择功利化,从事公益活动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其三,政治参与功利化,参加社团组织、入党、竞选学生干部目的是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政治情感淡薄,认为爱不爱国与自身的健康成长无关,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注度较低;选择庸俗,不屑于崇高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副效应和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另外,由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断进行瘦身,只选择那些直接能为就业增加法码的内容,其余全部剔除,选择功利化,甚至是急功近利。这样的学习理念及方法,成就的只能是片面发展的人,是半成品、残次品,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的人。所以,目前形势下,研究功利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需要社会用人标准的科学化,也需要学校改变功利的育人思路,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员,应着重研究解决功利化形势下如何针对功利性进行课堂教学等问题,需课题组下一步进行研究。
G641
A
1674-5884(2012)04-0048-04
2012-02-27
赤峰学院2010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JYXM1012)
张清华(1962),男,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