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董亦频
以教育国际化助力教育现代化
——武汉市教育国际化现状与思考
■武汉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董亦频
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政策深入推进,国际化引领着武汉市教育改革和发展:从经济贸易的国际交往到文化教育的合作交流,从引进外来资金到引进国外智力,从关注进出口外贸额度到关注青少年一代的国际理解教育,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外语学习到汉语推广,教育对外开放带来的新变化影响着我市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一)广迎国际友人是教育对外开放的显著标志
与国外教育同仁面对面地交谈和沟通,是最直接最快捷彼此建立友好关系的良好途径。2006年来,我市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数百批次,约2500人,并与各国教育部门和学校签订200余份合作与交流协议(意向)书。
(二)建立友好学校是教育对外交流的最好平台
依托我市国际友城,和对方学校确立友好学校关系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最好发展平台。目前,我市已有约100所大中小学校与国外的150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1979年,我市与日本大分市缔结为第一组友好城市。到目前为止,共建立了法国波尔多、德国杜伊斯堡、英国曼彻斯特等17个友好城市,与其中11个友好城市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江汉大学与日本大分大学,市十一中学与瑞典博伦厄霍嘉中学、市实验学校与韩国清州凤鸣高中,武汉外国语学校与法国波尔多蒙田中学都是友好学校的成功典范。我市10所中学与新西兰基督城14所中学组成的“友好学校联盟”、10所小学与英国纽卡斯尔市10所小学签订成为“中英校际连线项目”学校、与美国俄亥俄州签订的校长“影子计划”、与香港资助小学校长会签订的两地教育交流意向书,通过中德两国政府项目“德中同行”项目,武汉外国语学校、华师一附中和常青第一学校成为“德语为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伙伴合作学校,这些都成为友好学校发展的新模式。
(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是我市引进外国智力的主要形式
我市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单位由2001年的6家增至2011年的96家。不断加大引智力度,通过多种渠道聘请优秀的外籍教师,十年间,有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将近2500名外籍教师来汉工作。
开展市级先进聘外单位及优秀外籍教师表彰活动,选派母语为英语的优秀外籍教师赴恩施来凤县支教,在全国率先开展在汉外籍教师免费汉语培训项目,让外籍教师更加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热爱武汉并安心在武汉工作生活。
(四)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是校际之间深度合作的典范
我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机构)由2005年的4家增至2011年的12家,其中8所高中,2所职业学校,1所市属高校,1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华师一附中、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英中教育培训中心、武汉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等合作办学项目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这些项目,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走进世界名校的机会。十年来,已有近5000名武汉学生走出国门,就读于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
(五)组织出国培训考察是提升教师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我市每年组织2~3个培训团组,选派市属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全市优秀校长书记、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农村教师等类别的教师出国(境)培训。参加国家、省级干部、教师出国(境)培训机会越来越多,教育出国(境)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有近1000名校长教师到欧洲、美洲、澳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进一步提高了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发挥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六)开展汉语国际推广是教育国际化的新战略
武汉外国语学校和华师一附中成为我国首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实习基地”后,两校在海外友好学校建立了多所孔子学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汉语推广工作。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成为国家汉办与美国亚洲协会在美建立的100个孔子课堂的首批20所。近年来,通过国家汉办选派汉语教师或助教项目以及“内地与港澳教师交流协作计划”,我市已选派近50名优秀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赴英国、美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长期担任汉语教师及教学指导,开展教学活动,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武汉,这已成为推动教育国家化的新战略。
(七)设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改善我市投资环境的新突破
为满足日益增多的外籍人员子女入学需求,给在汉外籍人员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优质基础教育,进一步优化我市投资环境,提升我市教育国际化水平,我们一方面积极支持优质学校接纳外籍人员子女入读,另一方面也积极向教育部申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自2006年以来,我局接受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比利时等国家的外籍子女来汉入读中小学校近80余人。
2011年1月,教育部批准武汉长江国际学校正式设立,成为我市第一所也是全省唯一的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目前有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外籍人员子女在此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学校聘请20多名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外籍教师,实施与美国同步的教育教学和相同的管理模式。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揭示了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业,承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人才的神圣使命,树立以教育国际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观念,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国际化的关系
实际工作中,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以及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别,制定我市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规划时既要保持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不落后,又要兼顾城乡均衡发展,处理好均衡化与国际化的关系。这两者不矛盾,国际化不是贵族化,不是高不可攀,不是某些优质学校的特权,均衡化也不是低层次的平均,而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更高层面的公平;两者在此基础上和此高度上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合二为一的。在教育发达国家,教育均衡发展其实做得比我们成功,“以生为本”和“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理念都是我们通过国际交流,向教育发达国家学习的。
(二)外语教学改革与教育国际化的关系
如何利用国际化之路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如何改革外语教学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需求,这是每个教研部门和每所学校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在我国,外语成为考试的科目。“哑巴外语”的现象还存在,真正意义的“双语”教学还没有条件实施。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引进,国际优质课程体系和考试评价标准的引入,对老师的要求及相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外语不再是一门功课了,它已成为所有学科的表达方式,外语不再是听说读写了,它已成为了一种思维方式。
(三)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改革。素质教育是国际教育的主流,我们考察国外中小学都亲眼目睹了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回来有目共睹国内应试教育的弊端,感到改革时不我待。二是坚信用国际视野的教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国际视野是教师素质的新内涵,但并不深奥。能够把教师的视野移向学生、移向社会、移向实践,能够做到平视学生、平等交流、平静心态,就是具备国际视野的素质了。三是坚定走国际化道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目前有很多学校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学校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这是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主动应对全球化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的明智选择。虽然还有很多学校认为相比高考升学,国际合作交流是锦上添花的事情,眼前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无暇顾及国际合作交流,甚至认为这类事情很麻烦很费钱,与外国人打交道语言不通,礼仪繁琐,怕办不好等等,但世界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内同类城市教育国际化领跑的背影渐行渐远,在这条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我们不能再固步自封、无动于衷了。四是坚守规范、稳步的原则做好外事工作。“外事无小事”是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外交原则,也是指导我们做好一切外事工作的第一原则。不仅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办理涉外事务,而且涉外事务中再小的具体事情也要当作大事慎重处置,不得草率。所以,教育外事中的外宾接待、协议签订、合作办学、互访活动等,都要有方案、预案,各教育部门、学校、机构都要有专人负责,不仅要懂外语,还要懂法律,懂管理,懂礼仪。任何教育涉外的事务都要以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维护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为前提。
我市出台并下发了《关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六项战略目标和五项重点项目,是我市今后五年乃至十年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将其中两项内容说明如下:
(一)办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任务
据预测,到十二五末在湖北的外籍人员将达到十万以上,常驻武汉的有三万多,按惯例,以十分之一的比例计算家庭及子女,也有3000左右的外籍子女在汉有入学需求。所以,未来五年,还要建设办学规模在1000人左右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2~3所,到2020年,达到5所左右才能满足需求。
(二)建设教育国际化试验区试点是创新改革的突破口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启动教育国际化改革试点工作,在两个开发区和具有国际合作交流良好基础的区选择一批中小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试点,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国际合作交流的新模式,开展双语教学,扩大留学生规模,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与交流。通过试点改革,摸索成功经验,从操作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政策层面进行尝试和创新。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