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娟
(武汉大学,430072)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对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的需求,同时各种因素造成非图书馆学专业的图书馆员客观上已经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中占到一定比例。因此,探讨这部分馆员的职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谓非图书馆学专业馆员,是相对于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而言。本文所述的图书馆学专业包括情报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高校图书馆非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普遍存在职业发展方向模糊,缺乏正确定位的问题,阻碍了图书馆员和其所在图书馆的双向发展。
现代图书馆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已迥异于传统图书馆。计算机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自动借还书系统、采访编目应用系统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这些技术的应用替代或简化了部分图书馆传统工作,导致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减少,对计算机操作、外语水平等通用知识技能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图书馆员正日益成为一个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职业。图书馆人才需求也因此呈现多重取向,不仅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专业知识的新型图书馆员,也需要有其他专业背景、善于管理、有自主学术研究能力或者有社会影响力的各类型人才的加入,这一趋势在高校图书馆表现得尤为明显。目前高校图书馆招聘馆员一般至少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满足了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职业这一需求。在此基础上,以服务于本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为核心目标,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参考咨询等各项工作均需要图书馆学专业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人员。
越来越多的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在从事图书馆员的工作。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一份文件显示,图书馆职业对于非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员工的聘用近年来大大增加,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1]这一趋势也表现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以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其馆员总数为56人,其中非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人数42人,占全部馆员的86%。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也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建设,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
考虑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首先必须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才能找准发展方向。职业定位应综合考虑内外双重因素,即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馆员面临共同的环境,而面对这一环境,对非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来说,缺乏图书馆学的系统训练固然是一种挑战,但拥有的其他学科背景带给他们更多的是难得的机遇。
2.1.1 信息和知识的不断数字化是图书馆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当信息和知识主要以印刷型媒介出现的时候,图书馆是主要的获取途径,特别是在大学图书馆,教学和科研所需的信息和资料主要从图书馆获得。但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电子图书的出版量和销售量均不断增长,为学术研究服务的研究性期刊也表现出越来越在线化的趋势。强大的搜索引擎也在挑战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的优势,而网络的娱乐功能则更具有吸引力。最直接的表现是到馆用户大幅减少,很多用户将Google等搜索引擎作为图书馆资料的替代品。图书馆作为信息获取主要中介的地位已经不那么稳固。
2.1.2 用户需求取向不断多元化迫使图书馆不断改进服务模式
现代市场机制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我们的生活。在市场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竞争。要赢得用户,就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服务。大学图书馆面对从本科生、研究生到教师、科研人员等不同群体,每一群体具有多层次需求,要满足这些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图书馆的服务至少要包括书刊借阅、参考咨询、文献传递、信息推送、学科导航、读者培训以及为读者提供学习和讨论的空间等多项内容。
2.1.3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要求提供更深入的文献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主要面向本校师生,为本校学习和科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支持。其服务群体为各学科专业人员或准专业人员,他们所需的文献资源学科专业性较强。而目前各种载体的文献量剧增,网络信息资源更是庞杂浩繁,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更新,这与各学科专业人员相对集中的文献信息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时间紧,他们希望通过图书馆快速准确找到自己所需的学科专业信息。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提供更深入的文献信息服务,能够达到三点要求:一是主动;二是直接;三是深层次。深层次不仅是个性化服务,还是更高水平的服务。
目前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制度已经在高校图书馆界普遍推行。学科馆员在美国常见有三种称呼:subject specialist,subject liaison librarian 和subject librarian,可分别译为学科专家、学科联络馆员和学科馆员。中国常用subject librarian,称学科馆员。虽然制度各有差异,基本内容都包括学科资源建设、学科联络、学科信息服务等,目的是为了在图书馆与各学科用户之间建立更为直接、主动和深层次的联系。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非图书馆学专业馆员的基本职业定位。
入职之初,缺乏图书馆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无疑是一种制约。信息环境的变化对所有图书馆员都是相同的挑战,而由于具备其他学科专业背景,对非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来说,信息时代的挑战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机遇。图书馆员正确认识自身专业知识的缺陷,科学定位,扬长避短,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将这种机遇顺利转变为优势。
在高校图书馆,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的优势更为明显。一方面,许多大学将建立高水平的一流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有的直接提出要建立研究型大学。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特色学科,建立一流的特色学科离不开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撑。特色学科资源将是大学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图书馆员的服务程序来看,首先是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为用户筛选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然后尽力消除信息获取的各种困难,使信息及时到达用户。传统图书馆员职业只关心信息的承载体,只关心如何描述、储存和传播信息,而不关心信息的内容。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必须改变传统模式,更深层次地介入到学习和研究过程当中。这对于非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来说,更具优势。
此外,有调查显示,在图书馆各种岗位上,分类编目被认为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其次是参考咨询岗位,良好的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是他们从事这一岗位的主要优势。[2]调查还显示,缺乏其他学科知识背景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不能胜任所在岗位工作的最主要原因。这从反面说明了非图书馆学专业馆员的其他学科背景带来的优势。
目前学科馆员制度虽然已经被很多高校图书馆采用,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对学科发展的帮助作用有待提升。高校图书馆非图书馆学专业馆员的基本职业定位为学科馆员,但不能局限于目前的学科馆员制度,应该将学科文献专家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实现从学科馆员向学科文献专家的成功转变。
所谓学科文献专家,是研究某一学科的文献信息并为相应学科的用户提供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的专家,其英文译名可以借用 subject specialist。[3]类似的概念为“学术馆员(academic librarian)”。近年来,国外相关研究较多。[4]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鼓励图书馆专业人员同时掌握图书馆学和一门以上其他学科的知识,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学科专家”。学科文献专家的核心是以学科为中心提供服务,至少包括三个层次:
包括联系服务对象,获取需求信息,建立与特色和优势学科相应的信息资源导航、检索工具、专题文献报道等。教学研究所需的知识信息散布在各种类型的文献中,图书馆员必须将服务内容扩展到不同类型的知识信息,才能为进一步的服务提供无限可能。各种公开出版的专著、教材、期刊、学术会议录、报纸文献、各类数据统计数据库以及研究机构的内部书刊、历史档案、原始手稿等均可能包含具备学术研究价值的本专业文献。并且,这些文献并不局限于本馆所有的文献。目前图书馆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图书馆与非图书馆机构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适应这一趋势,学科馆员不仅要了解和熟悉图书馆拥有的文献资源,还包括一切可获得资源。
学科文献专家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具备自主学术研究能力,能够与服务对象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探讨。专业知识越精深,吸收、判断和加工信息能力就越强,提供的专业信息服务就越精准。Wright H C说,图书馆员“必须明白科学研究的结构,因为他们的基本功能就是照顾其他人的研究兴趣,他们的管理功能和他们自身的学术功能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一基本功能。”因此,学科文献专家的自主学术研究并非对学术研究人员的同质性取代,并非局限于对某一具体学科内容的研究,而是综合图书馆学和某一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形成文献综述、文献评论、专科目录等研究成果。
要达到深层次和高水平的学科服务,学科文献专家必须参与到具体的课题和项目中去,必须和特定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比如承担专业课程的咨询服务,对教师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承担具体课题和项目的文献综述和文献评价任务,并给出科研咨询意见及建议;进行大型课题的长期(数月甚至数年)文献跟踪。
上述第一个层次的服务实际上可以更确切地表述为“学科联络馆员(subject liaison librarian)”。只有进行第二和第三个层次的服务,才是对目前学科馆员工作方式的一种全新的突破,才能称为学科文献专家。
学习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信息资源组织与检索的专业知识,具备对信息评价和筛选的能力。这是在技术层面上保证能够提高服务效率。假设没有分类学知识,就不会迅速地为读者提供特定的文献资料;没有相关目录学、版本学方面的知识,就不会为读者准确地提供某一专题或某一学科的最佳文献资料等。[5]具体而言,一方面,图书馆员要做学习型馆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实践锻炼。图书馆员的视野不要局限于目前的具体岗位。现代社会经济需要博专结合的人才,图书馆员职业所需的各种技能都应该注意学习和掌握,注意全能和专业的平衡。
要掌握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经常查阅、编译信息资料,检索图书以及进行各类数据处理,就必须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只要勤于学习,不断实践,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水平的提高都不难达到。
作为学科文献专家所要做到的,也可以概括为3H,即全面了解本学科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和信息资源(WHAT),包括如何选择以及如何获得(HOW),知道为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WHO)。学科文献专家不仅要对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主要学术流派、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具有全面的了解,还要了解这一学科在本校的研究重点、研究动态和研究特点,积极联系各研究人员,针对其研究方向提供专业服务。要做到始终关注用户,了解和分析用户需求。因为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时间阶段的人面对的问题都不尽相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教授的需求也各有特点,同一个教师在备课、论文写作或课题论证时所需的文献支持也不尽相同,要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具体到可行的操作措施上,就是勤于写作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自己不学习和研究,就永远也不能了解什么是学习和研究,就不能明白学习和研究中会遭遇哪些困难,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支持。只有自身参与到学习和研究过程当中,才能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和问题所在,才能提出解决问题和改进服务的可行措施。
人的职业发展不是完全孤立的个人行为,一切均在社会网络中进行。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与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嵌入。图书馆作为组织因素,是图书馆员职业发展的平台。因此,除了图书馆员自身的奋斗和自我管理之外,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还离不开图书馆对馆员的开发和培养。从学科资源、培训人员方面来说,高校图书馆具备先天的优势,应该为馆员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进修、学习制度,有计划分批地对参加图书馆工作的非图书馆学业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帮助他们成功实现职业发展。
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曾说:“最精锐、最有实力的馆员是那些带着广博知识或一门专业知识背景而进入图书馆行业的人。”高校图书馆非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只要把握好职业定位,勤于学习和研究,努力实现从学科馆员向学科文献专家的转变,必将成为最精锐、最有实力的图书馆员。
[1]鞠文红,肖 燕.美国研究型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学报,2004,(1):73 -77.
[2]肖希明等.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员职业竞争力——来自图书馆馆长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8,(1):11 -16.
[3]杨云芳.试论培养学科文献专家的急迫性[J].现代情报,2004,(8):114 -116.
[4]Laura Bowering Mullen.Open access and its practical impact on the work of academic librarians,Oxford:Chandos Pub,2010:11 - 15;Philippa Levy,Sue Roberts.Developing the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academic librarian,London:Facet,2005:17-19.
[5]张家生.谈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如何做好图书馆工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9):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