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化教育功能:关于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思考

2012-04-02 13:19张华春朱慧
大学教育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校区

□张华春 朱慧

大学校园是教育的重要微观环境,是教育主体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场所,它是一个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更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校园环境设计是指针对校园格调的特色性和环境氛围的文化性,通过校园建筑、景观等具体形式、造型、色彩、质感、线条、符号和图案等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设计。与一般的环境设计不同,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在于“通过校园环境艺术的创设,以达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

一、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塑造教育空间环境

1.教育空间环境的布局

教育空间环境的布局,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对整个校园环境在教育表达上的把握与分配,这里包括整个建筑体的思想内涵指向。从狭义上看,是指建筑之外连接各建筑之间、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的空间环境布局。狭义的教育空间环境在设计实践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和教育人文景物的设计。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应该遵守教育空间环境布局时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首先,教育空间环境布局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设计时应该围绕一个统一的思想进行,所有的空间环境布局都应该体现这一点,由此使置身其中的学子们能够强烈感受到其思想内涵。其次,还应考虑空间的连续性,教育的精神内涵在空间环境的布局上应该是连贯的,不可能单独存在一种其他的教育精神,也不可能在整个校园里只有一个地方(如教室)体现教育精神内涵,应该在校园的其他空间环境中延续这种教育精神内涵,可以是一个秩序井然又安全温馨的学生宿舍、一个充满奋斗精神的中心广场,甚至是一条宽敞、洁净的步行道、一湖清澈幽静促人冥思的湖水。

2.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

教育自然地景是大学进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自然地景是在校园环境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校园环境进行的设计。它包括校园绿化、水体、长廊、庭院、广场甚至是一块石头、一座小山丘等地景的布局。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首先应该尊重自然,将其通过校园自然地景物化出来,成为一本无言的教科书,使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自愿地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其次,在布局时要坚持“以人为本”,而这里的“人”指的是环境的使用者——教育主体。试想一个忽视人文需求,脱离教育主体文化立场的空间环境,如何发挥促进教育主体与环境、教育主体之间良好互动和愉快交流的作用?一个充分考虑使用者需求的环境,才能给予使用者以充分的被尊重感,从而感受并接受环境蕴含的深厚内涵。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同时也是环境认识的主体,因此教育自然地景设计必须考虑其个性成长需求,使教育自然地景与学生产生良好互动,将教育信息自然地传达给学生。

3.教育人文景物的建造

“校园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观与精神取向,是校园环境的内涵、品质与特色,决定着校园环境的功能、形式、内容和发展。校园人文是校园环境中最具盛名力、最具感染力、最能打动人心的内质,是校园环境得以发挥其熏陶、凝聚作用的根本原因。”[1](P94)大学校园人文景观本身就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打造:

(1)校园建筑建造。校园建筑是一所校园主要的构成部分。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对学校人文精神的反映。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大学校园建筑的工期大大缩短,同时也往往容易造成大学校园建筑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在校园建筑建造时注入大学校园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首先,要增强校园建筑的审美情趣。“校园建筑中人、建筑与环境的认识整合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美好的校园建筑有助于使人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2]。其次,要体现时代脉搏。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播与交流的场所,也是传播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场所。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结合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选择性地抛弃一些传统习惯或“规矩”。例如,湖南大学校园的无院墙设计,让校园所在地区与校园内部能够进行更多的交流,既能使在校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现象,体验周边生活氛围,又能增强学校浓厚的学术气氛与积极的思想政治氛围的辐射面,带动周边地区的文化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学习,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交流、发展、创新的时代精神。

(2)校园雕塑建造。作为校园人文景物建造的一部分,校园雕塑应服从于校园人文景物设计的整体性,即应归属于校园特有的人文、空间与自然环境,并体现校园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成功的大学校园雕塑设计可以增强大学校园本身的人文氛围、提升文化品味,培养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以厦门大学的《跨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群雕为例,整个雕塑打破了以往纪念性雕塑生硬、过于直白的表现方式,充分利用厦大本身富于层次感的校园植被环境,使作品自然地与周边环境相融洽,在空间逻辑编排上以“不完整”的散点、开放式的空间形式,让观者直接进入作品所形成的空间,亲近雕像(雕像接近真人尺度),体现了观众(主要是学生)与雕像的互动互补,雕像与校园相映相融,营造出的是一种宁静、亲和的氛围[3]。并且在外空间上,设置了一些自然的石头以供在校学生与场景的交流。此雕塑不仅体现了人、雕塑、自然环境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寓意良好互动,体现了时代精神。

(3)校园历史纪念场所的建造。一所大学的精神,是在不断的实践发展过程当中积淀下来的。无论是老校区还是新校区,都应该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老校区中,重在对已有历史产物的保护,如,有代表意义的校园建筑、景观。在新建校区中,则应在规划之初便将传承历史文脉贯穿始终。具化到实际建造当中,可从修建校史馆、老校区模拟沙盘或者是延续老校区的建筑风格与整体色调等方面来表达。

二、大学校园环境设计构建教育人文环境

1.校园总体规划的引导意义

环境塑造了人,人的内在化结构对环境也起到能动选择作用。环境并不是作为简单、机械的东西呈现于我们眼前,而是作为为教育服务的各种可能性呈现。良好的校园总体规划能够将教育内容、精神自然地融合于物化表现之中,让学子们在环境的长期熏陶与感染当中领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效果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在校园总体规划方面融入一些教育的元素,将能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心态下接受教育元素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第一,为大学生提供正面、积极的信息,主要是大学精神。在大学,学生的主要任务除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这种人格是对自然、对任务、对他人、对自我的态度,对待自然是保护、协调、共生,对待人文是尊重、保护和发展,对待师生是平等、交融、和谐,对待自己是自尊、自爱、自强。这就是校园总体规划所体现的“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的引导意义。第二,引导大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体感。环境作为一种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介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所大学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当中,成功的校园总体规划总是能够引导学校沿着自身特有的精神前进,激发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体感。

2.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记忆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生产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大学的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大学本身就是人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和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所处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每一所大学都在发展过程当中通过历史的不断积淀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精神。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园精神、北京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校训、浙江大学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深思 明辨 笃行”的校训都不仅仅只是教育文字,而是一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传统,从中能感悟到学校的历史与精髓。校园景观环境的设计对于传承校园历史文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书院就很重视对学习场所的景观设计,往往通过命名题匾以及院中的绿化来表现。宋时享誉全国的岳麓书院,为我们保留了许多的文化记忆,在今天仍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气氛:在书院入口大门两侧就有宋真宗所赐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院中多种植松、竹、梅,以体现书院所倡导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现今,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这些大学当中,不难发现像老校门、未名湖、博雅塔、历史人物雕像等等一些带有文化记忆印记的校园景观。这些文化景观都与校园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进入历史,获得了独特的文化格调,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体现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社会价值,像一部无声的教科书,其直观性和隐喻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学校教育实践的开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3.校园主体建筑的价值内涵

校园主体建筑往往是体现学校文化品位和历史精神的象征,也是教育人文环境建构的重要部分。因而在设计建造时要具有比其他建筑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的定位。首先在美学特点上应该重点考虑威严、开阔、上进的表现形式。透过主体建筑的具象表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拥有优美的视觉享受,而且能从中受到启示和激励,这就是校园主体建筑的美育价值。虽然善的东西不一定美,但是美的东西首先要善。因此,校园主体建筑通过其美育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知道什么是美,有利于促进学生向善。其次,校园主体建筑通过独特的元素来表达教育内涵,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而不强制、存在而不直白的意蕴,这是大学校园主体建筑的隐喻教育功能。最后,校园主体建筑成为教育人文环境建造的重要部分还在于它自身的文化价值。在年代久远的老校区中总是有一些承载着该校历代师生的记忆,这些记忆都是关于学校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

三、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再现教育历史环境

1.校园古老自然景观的展现

自柏拉图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雅典学院开始,大学便被视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大学的产生历史悠久,它本身就是历史的沉淀,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在历史的变迁中,大学校园记载着社会变化的沧海桑田,是人类历史的一部重要的史诗,也是大学自身历史痕迹的容器。因此,无论是针对老校区的扩建、改建还是新校区的创建,如何保护、移植和建造古老自然地景都是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对新校区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时,古老自然地景的展现,更能增添校区的历史气息,有助于传承学校历史文脉。学子们在与校园古老自然地景的亲密接触中,接受它的无声传达,了解它背后奋进的故事,感受当时的教育历史环境,增强对学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

2.校园历史人文景观的营造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所大学所沉淀下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些记载岁月痕迹的古老自然地景,还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正是这些点滴的具有代表性的记忆让每一所大学都具备自身独特的个性。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历史人文景观设计要将新、老校区分别对待,对于老校区,需要充分尊重校园历史的文化沉淀,以保护重塑为主;对于新的校区,在设计中自始至终需贯穿校园人文环境塑造的观念。老校区中那历史悠久的见证了学校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历史人文景观,总是能让人们在驻足观赏、仔细品味的时候感受到它的精神与灵气,让人们被它的气息所包围,在不知不觉中被它的精神所感染。正因如此,老校区更能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感受其强烈的人文气息和地域文化。同时历史人文景观的营造对于新校区而言亦至关重要。校园景观要多从学校历史中摄取题材,与老校区的人文气息一脉传承,这样新校区营造的历史人文景观才易于被人接纳吸收,起到预设的教育作用和真实历史环境再现功能。

3.校园历史文化小品的创设

校园历史文化小品是校园环境中生动、感性的一部分。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一部艺术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公开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校园历史文化小品的创设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校园雕塑是其中最具表现力、最具韵味的表现形式。作为大学校园历史文化小品中的一种,大学校园雕塑在设计其表现主题和意蕴时不仅融入了特定的校园历史文化元素,而且作为高度浓缩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和学校办学特色等都有所表达,形成别具一格的具有浓厚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小品。例如,高雄大学的校园内有着一个特别的“狗头铜雕”。它记录着一个故事:在创校之初,一头野狗“阿呆”追随时任总务长的黄世孟教授巡视工地、守卫校园。透过这一雕塑,师生们仿佛又回到了建校的工地上,看到了黄世孟教授日夜巡视的身影,真实地体会到创校先辈的开拓奉献精神,加深了学生对校园历史文化的了解,强化了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然,大学校园历史文化小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个人性化的休憩场所、一条林荫小道中自然美观的座椅、一个供人交流的公共场所,都可以经过设计者的精心雕琢和巧妙安排,为这些看似普通的环境小品注入历史人文气息,并与周围环境相融洽,为教育的有效开展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4]。

[1]王建国,阳建强.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营造与提升: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Z].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

[2]胡蛟.大学校园建筑人文要素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50.

[3]张勇.功能与形式:高校校园景观雕塑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37.

[4]何携.建筑形象创作中结构形态的表现模式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6):152.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校区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