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则教学案例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2012-04-02 09:03:02王月莲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天气预报案例科学

王月莲

(内蒙古科技大学 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儿童科学教育以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为价值定位”[1]。新《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引发了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即从*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向*重儿童科学情感、态度、科学方法、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审视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寻找问题、分析问题是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

一、教学案例说明

笔者采用观察法,进行现场直接观察获取事实资料,案例说明采用描述性语言来表述,遵循教师现场活动的顺序、原始教学语言和师幼互动形式,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以下是对幼儿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天气”的说明。

师:晚上看天气预报了吗?天气预报中都说了什么?

幼:(七嘴八舌)多少度、哪里下雨、下雪、容易起火……

师:总结——并不是每天都是晴天,会有雨、雪、风、干旱、火险等,这些好像大自然的心情一样,就如小朋友的心情,高兴则是温暖、晴朗,伤心则下雨、刮风。

师:为什么天气晴朗、为什么下雨呢?

幼:无人回答。

师:那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一年时间分哪几个季节?

幼: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师: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呢?(拿地球仪简单演示)

师:地球离太阳远近会出现四季;地球的大心情变化会有四季,地球还有小心情。地球外有大气层,有水、空气、灰尘等包裹着地球。天气变化与大气层关系太大了。比如,湖泊蒸发小水珠上大气层,会产生乌云,乌云多了就下雨,乌云里带有水分多,互相摩擦会产生闪电。

师补充:云没有那么多的水分时,就是多云。雨从空中高高落下时,就会变成雪花、冰。

师:刮风时有什么感觉?

幼:疼、冷、红脸蛋、眯眼……

师:风是从哪里来的呢?怎么来的?

幼:无人说话。

师:地球转,大气层也转,总有一面的大气层是被太阳照,一面是黑夜,所以一半暖,一半冷,有的空气暖,有的空气冷,地球转时带动大气层转,在转动中冷空气和暖空气互相碰撞,会形成不同的风。如春天吹东南风,冬天吹西南风。

师:天气预报中说风力,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风有力气,有的大,有的小,大的风如龙卷风能把房顶吹走,如沙尘暴,前几天咱们这里刮,广告牌倒了。

幼:电线都刮断了,好吓人呀,不能乱跑。

师:布置作业:回家看晚上的天气预报,看标记代表什么?(教师出示一些小纸片,上面画有天气标识,如太阳,雨、多云、多云转晴、风等)

师:养成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每天的值日生要报天气预报,所报的是反映一整天的天气情况。明天值日生来了写天气预报。

幼:不会写字怎么办呀?

师:不会写字用图表示。老师帮你画。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会刮沙尘暴?为什么会刮龙卷风呢?

幼:默然。

师:如果湖里都没水了,那会怎样?

幼:干旱。

师:为什么湖里没水了?

幼:沉默。

师:地球上原来有植物,像被子盖在地球上,叫植被,能保存水分,释放空气,但人们砍树,羊吃草,做筷子,这时被子没了,就露出土、沙等,也不下雨了,天气就生气了,就刮风了。

师:那怎么能不让天气生气呢?

幼:种树。

师:节约用水,不要用一次性的方便筷子。

上述活动过程的描述虽然比较简单,但总体上已经把此次活动的核心环节体现出来。在后半段的活动过程中,活动环节安排有些混乱,教师已经把活动延伸(即记录天气预报)进行完毕,又接着前面的内容“风”,引出了沙尘暴和龙卷风进行讲解。可见,教师对此次活动的把握不是很好,具体问题在下面部分具体分析。

二、从案例分析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方法、技能与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

当前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与传统的常识教学不尽相同。后者强调的是教幼儿一些概念,认识一些事实,形成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概括能力等,而前者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强调幼儿获得初步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的同时,*重幼儿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强调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和理解能力,并能获得初步的环保意识和激发持久的科学兴趣。

本案例中教师只准备了一个教具,即地球仪,还一直拿在自己手里,只是在回忆已经学过的内容“春夏秋冬”时稍微展示了一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在竭力用“科学原理”和科学词语来解释为什么下雨、下雪、刮风等,教师说的越多、说的越复杂,幼儿越听不懂。很显然,从活动过程来看,“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非常明显,教师不仅过分*重相关科学知识的灌输,而且只关*自身预设科学知识的传授,没有关*幼儿是否获得相关科学概念,幼儿只是作为被动的听众来配合教师的讲解。最终,在没有猜想、没有验证、没有合作、没有交流的一节课中,幼儿既没有获得相关科学经验,观察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更何谈科学探究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精神的培养。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存在偏差,教师把握内容缺乏科学性

活动内容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载体,活动内容选用是否恰当直接决定活动过程的有效性。而活动内容的选用,除了目标的指引以外,还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科学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启蒙性等。这个活动案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活动内容的选择存在偏差,容量过大

很显然,此案例中的教师在选用活动内容时过于*重其系统性和整体性,一次活动,短短30分钟内基本上已经把自然科学现象中的气候和季节现象,即风、云、雨、雪、霜、四季名称及变化全部囊括,不仅有认识天气预报中的标识、如何记录天气预报,还有风、云、雨、雪、沙尘暴等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容量过大的弊端,基本上是一个内容紧接一个内容,教师不停地说才勉强把预定内容讲完,这样的结果即使教师完成了“预设任务”,也不易为幼儿接受,势必影响活动的效果。

由于偏重活动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忽视了活动内容的启蒙性。活动内容的选用应该“从幼儿的立场出发,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进行比较,选取有价值的课程内容”[2]。幼儿年龄小,受其生活经验和活动范围以及身心发展的局限,难以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和规律。活动内容既不能一味地简单、容易,也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此案例中教师定位活动内容就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5~6岁幼儿学习科学时虽然有积极的求知欲望,但是由于科学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幼儿对不同科学现象中因果关系的理解水平也不一致,所以,大班幼儿也只能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部分比较内在、隐蔽的因果关系。而本案例中所涉及的活动内容,不是让幼儿获取有关季节与人类、动植物、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初步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而是让幼儿机械地来理解自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恰恰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在机械讲授的基础上幼儿是很难理解的。

2.教师把握活动内容缺乏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3]教师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幼儿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不允许带有任何宗教迷信色彩,不能进行错误解释。本案例中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多次出现错误和牵强附会的解释。如,教师在解释天气预报时说:“天气预报中除了要说温度、哪下雨、哪刮风等,还预报什么地方可能地震。”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科学性错误,目前预测地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更何谈在天气预报中预报地震。再如,教师对“为什么会刮龙卷风”的解释是:地球上原来有植物,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层被子一样,能保存水分,释放空气,但由于人们砍树、放羊、做筷子,被子就没了,就露出土、沙子等,于是就不下雨了,天气生气了,就刮风了。很明显,教师把风和龙卷风混淆,所答非所问。实质上龙卷风一般是从强烈的雷雨云中发展形成的,与上下气流的对流加强有关。强烈的雷雨云中气流搅动得非常激烈,高空的雷雨云底部温度抵达零下几十摄氏度,而地面温度在20多摄氏度。上下冷热空气强烈对流,形成许多旋涡,当旋涡逐渐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猛烈的大旋涡——龙卷风。因此,教师如果缺乏对活动内容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的准确把握,即使活动过程设计得再好,活动材料准备得再充分,活动目标定位再适中,终究会误导幼儿初步科学经验的获得,直接影响科学教育效果。

(三)活动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和预设性过强,忽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幼儿好奇心强,探究事物的兴趣浓厚,但能力有限,教师不能忽视对幼儿所起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主体指导和帮助另一个未臻成熟的主体进行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尊重每个幼儿,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探索和发现,及时捕捉幼儿的细微表现,认真对待幼儿“与众不同”的言行等,才能满足、保护、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案例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把学习的首要目标定位在知识获得上,于是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都是以完成预定目标为中心,没有时间和条件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学习发展的特点,更何谈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首先,整个活动过程都是“一言堂”的现状。教师从一个问题的提出到另一个问题的解答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幼儿只能被动和牵强地配合教师,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使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教师也是很少重视幼儿的答案,只是把幼儿的答案当作下一环节的跳板或听而不闻。如,教师提问“怎么才能不让天气生气”,幼儿回答“种树”,教师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直接说应节约用水,不要使用一次性的方便筷子。再如,教师在用地球仪当教具(一节课小地球仪都在手里)回忆已学内容“春夏秋冬”时,幼儿提出问题:“地球下面是不是还有一个地球?”教师假装没有听见未予理会。

其次,教师未充分关*幼儿的表现并给予适当指导。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大,没有层层递进的过渡,未紧密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所以幼儿能回答的问题较少,能回答问题的幼儿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幼儿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不断地打哈欠,很多时候是全班学生沉默。教师面对这样一种状况,不但不及时发现问题并作相应调整,相反更加滔滔不绝,基本上全过程都是教师讲授科学知识。另外,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预设性太强。如,教师要求幼儿回家看天气预报,明天入园值日生来写天气预报,幼儿非常大胆地提出:不会写字怎么办,说明幼儿是非常认真的对待教师的指令,也说明幼儿对这一任务非常感兴趣,也是非常积极和主动地想完成这一任务,而教师的表现却令人失望,直接告知幼儿不会写字就用图表示,并非常快速地转向自己预先设计的下一部分内容。简短的几个字就应付了幼儿,这种处理方式大大的压抑,甚至是打击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为不管是用字记录也好,用图也好,幼儿根本不明白到底该怎么记录,教师没有给予很好的引导,这样的“不启不发,不感不悟”的教学非常机械,甚至是冷酷。

(四)重视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忽视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

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也称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提供相应的材料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形式”[4]128。

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又称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科学活动室或自然角、科学桌等场地内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4]151。这样的活动往往采取幼儿个人或小组活动的形式,更能激发幼儿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案例中的活动内容容量过大,其实,有一些内容完全可以抽取出来放在科学活动区来让幼儿自主探索。例如,如何记录天气预报、认识天气标志、感受风的存在进行科技小制作等。

除此之外,在科学教育中还存在幼儿科学操作材料多为购置的、可探索性不强以及奇缺的问题。教师应*意活动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的作用。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本能。”孩子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结合对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设计科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意以下方面:活动目标的准确把握,活动内容的准确定位,活动过程中的适当指导,活动材料的提供,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追寻儿童科学教育的真意:对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审思[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6):29.

[2] 袁爱玲,冯丽娜.幼儿园课程内容膨胀现象剖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19.

[3] 王东兰.对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几点建议[J].教育导刊,2010(1):38.

[4] 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天气预报案例科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中期天气预报
中国农资(2016年1期)2016-12-01 05:21:22
科学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