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陈光全
湖北省宜都市陆城一小中学高级教师刘文卫
课堂文化:倾听与对话
——现代课堂文化重建思考之三
■湖北省宜都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陈光全
湖北省宜都市陆城一小中学高级教师刘文卫
倾听与对话,是最具时代精神的关键词。倾听与对话,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倾听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基本前提,而对话则为倾听提供丰富的意义蕴含。营造现代课堂文化,既要建构优质的倾听文化,亦要建构优质的对话文化。倾听文化与对话文化是课堂文化花圃中的一对姐妹花。
倾听文化是课堂文化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崇尚倾听的文化。中华民族先民总爱把那些具有崇高道德的人,如大禹、孔子、孟子,称为圣人。从词源学或文字学角度看,“听、圣,乃同一个字”(郭沫若《卜辞通纂》)。甲骨文的“圣”字,像一个人站着听人说话的样子,其中“口”表示有人在说话,而站着的人形,耳朵特别突出,表示听力极佳。《说文解字》对“圣”的解释是:“圣者,道也,从耳,呈声”。从哲学的视点看,倾听既是人的在场,是人的理解呈现过程,又是被倾听者的在场及其意义呈现过程。人在倾听中形成关系,获得理解,追求意义。倾听因而是倾听者与其生存其中的世界彼此融合、呼应的过程。倾听文化从本质意义上讲,它是人与世界贯通与融合的文化。
教育植根于人与人的相互倾听。课堂需要营造倾听文化。倾听不独是教与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是检核课堂文化品质的试金石。
(一)课堂时空中营造倾听文化的重要性
所谓“倾”,有“用尽力量”的含义。倾听,指非常投入,十分专注地听。倾听对于学生“学”的重要性不言开喻。因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没有倾听,就不可能有知识的分享、德性的启迪和心智的发展。倾听对于教师的“教”,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不倾听,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没有民主,没有沟通,没有互动,课堂文化就会变得苍白,如同虚无。反思传统课堂文化,最大的缺失,就是教师倾听的“缺席”。由此课堂文化必然呈现出灌输性、非民主、非道德的特征。因此,营造优质课堂文化,一定要把倾听作为课堂中最重要、最灵动的文化要素加以建构。
而对于教师而言,倾听,是教师作为参与者,让自身置身于学习者世界之中,去聆听学生的呼唤,需要和诉求。教师倾听的更大价值还“饱含着对学生的情感、责任和爱”。
(二)教师作为倾听者对于营造优质课堂文化的三重意义
课堂中的倾听文化是彼此相互尊重关系的文化。倾听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师生、生生间的倾听关系。佐藤学教授说:“如果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育环境的话,就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
建构这种真正“相互倾听的关系”,其要诀就是教师首先应是模范的倾听者。对于教师来说,学会倾听,敏于倾听,善于倾听,具有三重意义。
——意义之一是精神感召。审视“听”的繁体字,其构件含有“耳”、“目”、“心”,表明倾听,不但要用耳朵,用眼睛,还要有一颗炽热的心,用心去感受说话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要表达的意思。教师的倾听,是全身心地投入,是一种善的表达,是人格魅力的外显。张华教授说得好:“当倾听成为一种关心情愫和理智投入的时候,它并不局限于‘耳朵’和听觉,而是弥漫于人的整个身心,我们由此会拥有‘倾听的眼睛’,‘倾听的身体’。”从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全身心投入的情状,即身子微微前倾,竖着耳朵,双眼炯炯有神,面带甜美的微笑,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一言一语,深切表达了对学生的呵护以及对他们的需要、诉求的尊重和呼应。教师的倾听,营造的是一种道德情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可以体验到教师的关爱以及民主、和谐氛围的濡染。倾听一旦营造出这种境界,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意义之二是精准把握。作为个性化的学生,必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的倾听,有利于直抵学生的心灵,把握其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诉求。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说:“教师应具备洞察儿童内心世界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点,承认必须能够以一种开放性的让人感到温暖的方式来聆听学生的倾述。”教师多一些倾听,对学生就会多一些理解,学生也会多一些表达、展示和获得学习成就感的机会。
——意义之三是精彩生成。所谓“生成”,是指课堂情境中,教师根据师生交流互动的实际情况,及时变换教学行为,以期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使意义得以创生的过程。正像足球是圆的,绿茵场上进攻队员的灵性发挥,临门一脚,精彩进球,即使再有想象力的人,也很难预测。在教学世界里,生成是无条件的、永恒和绝对的,每时每刻都有新事情发生、新问题出现和新思维形成。教师的倾听,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生成点,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催生其具有审美意义的精彩观念的诞生,促成学生演绎凸显美丽心灵的学习故事。
新课程实施最基本的课堂形态当属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指处于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基础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自我,以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的话语、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多元、多向、多层的沟通与理解,从而达成参与对话者视界融合和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是以对话为主轴,或是以对话为主要环节而展开的。建构优质对话文化,无疑是营造优质课堂文化最核心的要素。
在课堂时空中营造优质对话文化,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要建构真正的对话关系,第二要优化对话教学场域。
(一)建构真正的对话关系
什么是“真正的对话关系”?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精要地概括为“我、你关系”。
——“真正的对话关系”,表现在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是一种在共同学习中的“我、你”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师生享有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对话中没有专断,没有霸权,不存在谁主宰、谁从属,谁控制、谁被控制的问题。师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商讨。对话的参与者敞开心灵,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以彼此间的反馈、应对、接纳、反思为支撑,在相互接受中实现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师生共同分享对话中流淌着的“意义之溪”所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智慧的滋润。
——“真正的对话关系”,表现在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是一种“我、你”之间可以相互进入,相互融通的关系。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文本“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之间的对话,不是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文本符号所表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进行观照、解读和理解。教师要通过教学,让教科书中的内容“发酵”,以便学生从中汲其精神营养,提升道德认识,优化道德情感,明确道德行为,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教师特别要注重让学生成为教科书所述生活事件的卷入者、反思者,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的感悟和体验,以点亮学生心中的道德明灯。
——“真正的对话关系”,表现在“我”与自身的对话,是一种“我、你”之间的叩问和反思,即学生把此刻的“自己”当作“我”,把承担反思主体的自己当作“你”。通过与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对话,逐步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唤醒和人格的塑造。一个人的自我对话和内省过程就是逐渐觉悟和成熟的过程,也是内心深处的勇气、灵感、仁爱、智慧和正直等品质逐渐形成和积淀的过程。
综上所述,建构“真正的对话关系”,既是实现优质对话的基本要求,又是优质对话文化中的最大亮点。
(二)优化对话教学场域
建构优化场域,是实现和促进师生有效对话的保障性条件,是营造优质对话文化的需要。对话教学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场域呢?除了需要采光好,空气流通,相关设施整洁的物理环境外,更需要营造优化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1.注重营造兼容不同声音的对话性场域。营造对话空间,意味着课堂上是各种不同声音共同存在的场域。巴赫金指出:“真正的对话是不同意识之间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或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德育课堂上只有兼容不同的声音,参与对话者各自才有表达、倾听、交流的可能。
2.注重营造充满和渗透“爱”的场域。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复存在。诚如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强调的“爱是对话的基础和对话本身”。爱的本质在于给予,并伴随着关心、响应、尊重与了解等各种态度。试想,如果不愿意将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对对方的关心、响应、尊重与了解,对话如何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特别强调要营造充满和渗透“爱”的场域,这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是彰显优质对话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为了提升对话教学品质,教师需要播撒阳光般的爱,要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呵护上;对话中不要歧视、冷落那些成绩不好,家庭困难,生性胆怯,不善言表的学生,也不要将他们排斥于师生对话圈外,相反,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提供更多机会,实现和扩大与这些弱势学生的对话与交往,使这些学生在对话领域中如同在家一样心情舒畅,充分感受到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
总之,建构“真正的对话关系”,营造优化的对话场域,是彰显优质对话文化的两大亮点。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