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撒哈拉沙漠的成因”引发的思考

2012-04-02 07:05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地理教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撒哈拉沙漠沙漠成因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李 卫

探究“撒哈拉沙漠的成因”引发的思考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李 卫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理性思维尚未完善,一些较难理解的地理知识,比如说气压带、风带有关知识,海陆热力差异,撒哈拉沙漠的成因等,《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点到为止、不做深入的探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又常常被学生提及,如果处理不得当,课堂就会陷入被动局面,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撒哈拉沙漠是上帝的杰作?

地理课上,我们正在学习非洲地形,当我出示“非洲地形图”,介绍撒哈拉沙漠时,一位学生站起来不解地问:“老师,我觉得撒哈拉沙漠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啊,你看,这里东临红海、北临地中海、西邻大西洋,三面临海,怎么可能出现沙漠呢?”他这一问,不少同学也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这位学生的问题实际就是撒哈拉沙漠的成因,《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都是只记住撒哈拉沙漠的位置以及特点即可,对其形成原因并未做深入要求。以往讲到这里,我也是一略而过。所以这次我对于这位学生的提问也未做正面的回答,只是简单的说:“现在大家只需要明确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就行了,至于它是怎么形成的,考试也不考,我们就不做探讨了……”此时,班里的调皮鬼喊了一声:“哦,撒哈拉沙漠是上帝的杰作啊!”班里一片哄笑,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眼里露出失望的神色,默默的坐下了,接下来的半节课他明显没什么精神了,一直趴在桌子上,没再抬头。

按理说,我是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但下课后,为什么我的眼前一直晃动着提出问题的学生失望的表情呢?看来,我的处理方式挫伤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说,提出问题的学生是非常善于观察的,才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而我却用一句“考试不考”将问题含糊带过。对于班里的同学来说,这节课能留下深刻记忆的可能就是“撒哈拉沙漠是上帝的杰作”这句玩笑话了。

那么,撒哈拉沙漠的成因能不能由学生探究出来呢?我又一次深入地钻研了教材,课本上这部分知识是作为阅读材料出示的,并且还配有一幅“非洲北部沙漠”的地图,图上非常清楚的标注着加纳利寒流,以及来自亚欧大陆的东北季风,这也是撒哈拉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果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这部分知识,撒哈拉沙漠的成因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呀。而我却急功近利,一切从考试出发,拒绝让学生探究!想到这里,我真是懊悔,这是典型的“考什么、教什么!”孩子们探究的翅膀就这么被我粗暴地折断了!

二、撒哈拉沙漠是大自然的造化!

又上地理课,这回我没急于讲非洲的气候,而是又出示了“非洲地形图”,指着撒哈拉沙漠说:“上节课一位同学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里三面临海,却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难道这真是上帝的杰作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请大家阅读课本图文,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看到提出问题的学生又神采飞扬地带着组员们研究起来了,其他同学也都热火朝天地参与其中,我很庆幸自己及时地把这部分知识补上了。

讨论完毕,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最基本的两条:附近有加纳利寒流,水温较低,蒸发较弱,所以沿岸地区空气干燥;非洲北部盛行来自亚欧大陆的干冷的东北信风,导致降水减少。

不仅如此,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还从非洲的地形和轮廓等方面找到了原因。

地形方面:呈西南—东北走向的高大的阿特拉斯山脉,地势连绵,有效地阻碍了从大西洋吹来的湿润西风气流,加上非洲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特征,尤其是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影响,阻挡了湿润的东南信风深入大陆内部。

轮廓方面: 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深入内地的海湾,这样就减小了海洋对气候的影响,从而加强了气候的干燥性。

然而学生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这些,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在交流中的那段精彩生成:

生甲:这里有北回归线经过,是不是与撒哈拉沙漠的形成也有关系呢?我记得上学期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时候,热带沙漠气候大都分布在回归线附近……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的确如此,这里被北回归线穿过,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有关气压带的知识,你们上高中后会详细学习。

生乙:老师,我觉得你说的不对啊!

师:你说说看,哪里不对了?

生乙:我们中国的南部也被北回归线穿过,是不是也能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怎么就没形成沙漠呢?

众生:对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问得好!中国南部地区确实被北回归线穿过,但没有形成沙漠,是因为这里受到了另一个强大因素的影响,大家想一想,我国东部的海陆位置?

生丙: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师:这样的海陆位置,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生丁:哦,我明白了,会产生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季风气候啊!

师:对!就是受到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没形成沙漠气候,不过,由于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每年七八月间,南方地区也会出现一种降水特别少的特殊天气——伏旱……

生戊:呵,这回我知道了,撒哈拉沙漠不是上帝的杰作,而是大自然的造化啊……

听了这句话,同学们都心领神会的笑了,而我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三、“亡羊补牢”让我收获了整个春天

我原本只是想给学生补上这个知识点,他们带给我的惊喜却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孩子们不仅从洋流、地形、轮廓等方面探讨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原因,还由此及彼延伸到季风气候的成因,最让我欣慰的是,在探讨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真正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而且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些远比解决一个难点更为重要。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学生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我再次深入思考了如何在课堂上处理那些 “考试不考”“点到为止”的知识点。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下,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注重对知识的结论性给予,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其结果是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也就出现了“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素质”“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现象。

通过这次“亡羊补牢”,我也有了新的感受:这些知识之所以不做深入探讨,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点到为止”不等于“不点”,而是怎么“点”、“点”到什么程度。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多下一些功夫来处理这类知识。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讨论;如果课堂上解决不了,也可以布置成课外探究作业,通过搜集资料,使问题得到解决;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解决这些知识,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认可和理解的。

比方说海陆热力差异这个问题,就牵扯到物理中的比热知识,这些物理知识是初一学生所不具备的,但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又是回避不了的。我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就从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出发:赤脚走在夏季的海滩上,会感觉烫脚,而走到海水中则觉得比较凉爽,通过这种切身感受让学生来理解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然后,再告诉学生: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即便是接受相同数量的热量,温度上升情况也是不同的,就好像在锅里煮不同的食物,相同的火候,相同的时间,有的熟了,有的就不熟。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海陆热力差异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说,对于这些“点到为止”的知识,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真正用心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从学生已经拥有的经验常识出发,从保护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出发,解决起来也不是难事。

猜你喜欢
撒哈拉沙漠沙漠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走进沙漠
改变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要变成绿洲?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穿越沙漠
撒哈拉沙漠罕见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