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2012年版初中地理(七上)教材修订特色

2012-04-02 07:05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523850肖金花
地理教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新课标知识点教材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523850) 肖金花

人教社2012年版初中地理(七上)教材修订特色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523850) 肖金花

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后简称新课标)的出台和推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之配套的新教材也应运而生。其实相比当年大变身的2001年版地理教材,2011年版不能算新教材,就和地理课标一样,是实验稿和修改稿的差别。新课标有不少改动,而教材的编写依照课标的基本精神,直接体现课标提倡的要求,只有认识教材的新变化,才能更透彻理解新课标,才能切实用好新教材。

2001年版教材用了11个年头,课改也取得了不少经验,2012年版教材在原版先进的编写理念、鲜明的教材特色等基础上,推陈出新,实现了新的跨越,给老师们新的思考。下面笔者就人教社2012年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些变化谈谈感受和思考。

一、结构体系更趋严谨,凸显学习引导功能

遵循课标的修订原则,为保证课程和教学实验的平稳过渡,教材先世界后中国,章、节、框题,再到活动的大结构依然不变。每章首仍设计若干问题,突出该章的学习目标,体现课标内容要求,引导教学。每节包括正文、活动、还有阅读材料,等等,2012年版教材仍秉承这些优点,同时又有不少新变化。

1. 统一编排格式,使用更方便

2001年版教材中不少图片只有编号没有图名,2012年版则每组或每幅图片都有编号和图名,使主题更突出,还方便查阅。

2012年版教材在每个框题的正文后面,都编排有对应的活动,而且在活动前都增添一句话,点明活动主题,简述活动要义,接着的若干设问都围绕这个主题设计,让人一目了然,也减少了活动量。学练结合,既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检测,又便于老师教学。

2001年版教材的每一节内容紧接上一节内容,没有严格的重起新页。2012年版的每一章、每一节都从新的一页开始,字体、排版也略有调整,整个页面更美观大方,清晰醒目,也方便学生阅读。

2. 每节篇幅相对均衡,操作更简单

2001年版教材的每一节的内容长短不一,重难点分布不均,导致有的小节四课时上不完,有的小节1课时就足够,给进度把握、习题安排等带来不便。

2012年版教材的每一节的篇幅调整得大致相当,一般2~3个框题,每个框题后2~3道活动小题,大体用2~3节课。结构美观统一,大大方便了教与学、和配套练习的编制。而且,因为每个框题的知识点、重难点都大致相当,后面的活动也变得更具针对性。

在调整篇幅时,有不少知识点由原来的活动位置调整到正文里。比如五大基本地形的特点,大洲分界线,板块的张裂和碰撞运动,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符号,等等,这些常考的知识点由活动转移到了正文框题,而原来正文里的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则删除,有利于师生理解和把握教材。

有的长篇幅、多重难点的章节则独立开来,甚至另成一节。比如2001年版的第一章第三节《地图》,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觉得,地图作为地理教学最好的工具,这一节有太多的重难点,知识点间的跳跃性也太大,要讲清讲透这节内容,仅仅依靠教材那点材料是远不够的,老师要补充材料,还要调整顺序,而且需要3节以上的课时,极难把握。2012年版教材则把原第二框题的“地形图的判读”单独抽出,列为第四节,补充进去一些内容。一方面,第三节由框题一“学会阅读地图”顺理成章过渡到框题二“选择适用的地图”,知识点间的联系更紧密,教材的体系感更强了;另一方面,第四节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三个框题,主题简洁明了,难度层层递进,大大突出了地形图的重要性,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自学,操作都更为方便。

3. 讲求标题语言的工整,主题更突出

每一章、节和框题的标题是该段内容的提炼和浓缩,2012年版的大小标题更讲究和谐美、简练美。如2001年版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三个小标题分别为“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图上获取信息”,2012年版该节更名为“地图的阅读”,与其他几节的标题形似,里面包含两个小标题为“学会阅读地图”“选择适用的地图”,各标题更现工整和谐,对框题内容的概括性更高。

又如2001年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三个小标题分别为“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分布”,2012年版该节更名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包含两个小标题为“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分布”,细节的变化凸显出教材的精益求精和科学规范。虽然“气温与生活”没有单独一框题,但地理的生活性在整本教材中处处可见。

这种和谐感还体现在活动设计里。如活动“认识纬线和纬度”与“认识经线和经度”,活动“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与“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等等,从活动要义到题目设计都相互呼应,既达到了检测全面、深化重点的活动目的,又给人和谐美的感受。

二、内容体系更加科学,突出探究学习方式

遵循新课标的理念,在关注学科核心概念的同时,注重学生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2012年版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内容组合无大变动,但更精雕细刻,在表述方式、选图选材、活动设计等方面力求严谨科学,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1. 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2012年版教材中,内容变化最大的是绪言“与同学们谈地理”,由2001年版的两框题 ——“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变为三框题 ——“地理课学习些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学好地理?”从结构到内容都有大修改。笔者认为,2012年版更清晰简练,教材的指导作用更明显,能充分体现地理的有趣有用,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

在2012年版教材中,这种能体现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小变化随处可见。再如“世界的气候”一节增加阅读材料“柯本和他的气候分类法”,增加活动“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等等,突出学法的指导。

2. 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内容衔接更流畅,

表述更完整

为了更好地契合新课标,2012年版教材更注重系统性原则,根据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对部分内容或拆分或整合或增补。如2001年版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是作为其中一个框题,纬度和经度是放在该框题下的活动中的。以前笔者每讲到这里,总觉得思维不顺畅,重点不好把握。2012年版则把“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并列成两个框题,还分别顺势增加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经线圈的定义这两个新知识点。因为内容衔接流畅,符合思维习惯,讲起来层层递进,顺理成章。所以,虽然知识点增加了,反而觉得简单好理解了,还为后面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半球的划分等学习埋下伏笔。

再如“地球的运动”一节,一直是教学难点,2001年版的寥寥数小段文字实在让学生难以理解。2012年版多了好几段文字,还增加了晨昏线的提法,看似学习负担加重了,其实这些增加的文段是对图片或概念的解说和深化,如新增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结合太阳直射情况,说明地理概念的由来,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形成并理解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晨昏线在地球“昼与夜”里也是呼之欲出的,增加的内容使教材整体性更强,有助于学生理解,却没有加重学习负担。

难点“世界的气候”变化也较大:把天气和气候合在一起讲解,还增添了多段完整简明的文字解说,增加了生活实例,增加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使知识点间过渡自然,突出了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差异性,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

3. 降低教材难度,表述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

2012年版教材遵循新课标的要求,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体现了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地理课程目标层次的递进。

在选案例和设计活动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着手。如在框题“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时,改用了体现衣食住行的四幅图片,删除“风沙掩埋了古文明”;在活动“阅读和绘制地图”中改用了山东省地图、校园鸟瞰图和平面图;在活动“认识天气及其影响”时改用了武汉暴雨成灾的图文,等等,体现出生活处处有地理。

在选图片时,更注意清晰醒目,主题明了。如删除图“天如斗笠,地如覆盆”,增加图1.1“太阳和月亮”;图1.14“昼与夜”昼夜对比更明显;图1.18“地球公转示意”中增加“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图中太阳直射点、五条主要纬线清晰明了,删除无关的海陆分布,等等,贴心的小变化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在文字表述时,减少使用专业词语,修改晦涩的语言表达。如把“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改为“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下”改为“太阳终日不出”;把“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基本要素”改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阅读地图应当明确这些‘语言’的含义”,等等,语言平实简单,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删除地理性不明显、繁琐陈旧或过易过难的内容。如删除活动“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看船,月食)”,增加比较、感受地球大小的内容;删除降水概率、阴天晴天的解说;删除“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阅读材料“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等等。

4. 消灭讹误和歧义,图文更精炼严谨,具有时代性

例如,图“地球上的五带”,2001年版这样解说:“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这里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气候终年炎热”,2012年版改为“我的家乡在热带。这里正午的太阳高高悬在空中,气候终年炎热”。 旧版容易让学生误解为“热带地区很长的一段日子都是太阳直射”,新版首句点明位置,因果关系明显,表述更完整、准确。

2001年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里面有不少地球经纬网图,上面的所有经纬度只有度数,没有注明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给初学经纬网的学生带来不少困惑。2012年版该节的所有经纬网图,每个经纬度都添上了字母尾巴——E、W或S、N,还增添了180°经线所在半球的经线经度图,内容更严谨、更全面,图文结合得更紧密,很好地降低了难度。

在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中,2001年版定义北极是“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2012年版改为“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最北点……”;“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对比2001年版增添了“经度”一词;图3.22“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中A、B降水量柱状图横纵坐标刻度统一了,活动还给出了详细的画图步骤和画图的网格,等等。

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删除“但是没有被承认”一句;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删除所有的“偶然”两字,增加“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活动“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的图2.3删除男生的回答“我还是习惯叫它‘地球’,因为我们生活在陆地上”, 图2.22“六大板块分布示意”把纳兹卡板块区分开来,等等。诸如此类的修改还有不少,它们更符合科学史的实况,突出了学科的严谨,也更遵循新课标的理念,消除了可能对学生认识的误导,可能对学生思维的禁锢。

与时代挂钩,删除过旧的内容,引用最新例子、标准和数据。如删除活动“冬季,北京人和大白菜”;风力划分由13级修改为18级,原来有争议的东风7级,删除了7级两字;空气污染指数更细分;世界人口数量和增长率等数据更新。

三、几点值得商榷的问题

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2012年版还可以进一步锦上添花。下面提出几点值得商榷的问题,供大家思考。

个别图片不够典型或清晰。如第3页衣食住行的一组图,建议图片大些,鲜艳些,并列图间隔小些;第25页的局部航空照片不清晰,无法看出山体的四个不同部位。建议用清晰的素描图代替,并直接在等高线大图里面,标注出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的名称。旧版的四个山体部位结合局部素描图,更明了;第40页的地图轮廓不如旧版清晰,颜色偏淡。

有些活动的设计不太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或是操作性不强。如第13页活动3,图文让学生费解:纽约在傍晚,姨妈站在自己的场景应该说“晚上好”,北京是白天,畅畅站在自己的场景应该说“上午好”。如果改换教材中的问候,再让学生找出问候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更有趣些。另建议在图的夜半球也标上自转方向,形成一个明显的逆时针,帮助学生理解;第10页活动2,操作性不强。

2001年版第31页活动3图2.8“剥橘子”一样的圆锥投影图,改为2012年版第35页图2.11简单的七大洲轮廓图,难度降低。但两孩子的对话“大陆的形状多是三角形的啊”“大洲还一南一北的成对称分布呢”,因为大陆轮廓是变化的,现在多是不规则形状,南极洲独居南极,所以此说较牵强,意义也不明确,易给教学带来困惑,建议删除该对话。活动4增添一问“为什么这幅图里南极洲比大洋洲大好多倍”,题目偏难,要讲清楚,得用上专业投影知识。建议删除此问,或把图2.11换为圆柱投影图,有利于学生完成此问。

第37页活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第一个例子采用照片,图名放照片中,与后两图不配套,易被学生忽视。建议用旧版图2.10。

从2001年版第40页中间斜放的喜马拉雅山的电子影像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等,与周围四幅小示意图形成对比,建议保留该图。

总的来说,2012年版教材构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体现了2011年版地理课标的新要求,是一本更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的、“动”的、“新”的教材。我们应该摒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死”的、“静”的、“旧”的传统教学,营造民主气氛,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学以致用的生活技能。

地理教材是最基本的地理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用教材教,但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基石,构建开放的、创新的、个性化的课堂,这才符合新课标、新教材倡导的理念。

猜你喜欢
新课标知识点教材
教材精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材精读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