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年,刘建国
(湖南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比较分析
黄顺年,刘建国
(湖南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目前,理论界对本科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观点颇多,这将给本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造成一些影响,有必要进行梳理与厘清。本文对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模式定位、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厘清了他们的共性与差异,对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要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为此,教育部组建了一批着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并多次举办“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研讨会”,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就成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价值取向。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中强调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成为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目标。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纳入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成为今后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成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研究也就成为新的热点问题。那么,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有什么区别,培养目标、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有什么不同,今后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应朝什么方向发展,都必须进行理论上的厘清。
目前,尽管理论界对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观点较多、各有侧重,但基本的共识还是已经形成,只是大同小异而已。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看,尽管众说纷纷,但基本的共识是: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一线岗位从事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其主要职能是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实施现代新技术、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解决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他们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看,尽管也观点颇多,但基本的共识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由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基层单位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中层次创新人才。其主要职能是从事高科技含量不是很高与创新难度不是很大的中小型项目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研制;中小型企业设备与工艺的改造;中小型产品的更新、完善与完美以及二次开发;中层与基层单位的管理与决策创新;中小型艺术设计与创作等。从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分析看,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差异性,是目前社会都迫切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
从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共性看:首先是培养的载体相同,都是本科教育。尽管在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载体上也有分歧,但极大多数观点认为,这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都是由本科教育来承担。其基本共识是: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属于高层次专业人才。高职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属于低层次专业人才。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属于中层次专业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属于应用型人才中的特殊类型,它的培养载体仍然是本科教育。其次,从人才性质的本质特征看,无论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应用型创新人才,都具有“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是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并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服务的。他们都必须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动手与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素质。他们不仅都善于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理论与技术从事专业活动,解决专业活动中的各种困难,而且也能进行开发与创新,都具有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三个突出特点。
从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差异性看:主要体现为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应用”,应用型创新人才侧重于“创新”。尽管应用型人才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素质,但更重视的是“应用”,强调能胜任本职工作,能履行组织、指挥、实施、处理、协调好专业活动的各项职能,善于解决专业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与困难以及偶发事件,能够使行业或部门的生产任务、工作计划、营销策略、管理与服务目标等得到实施与实现。其价值取向是:确保行业或部门能高速、高质、高效运行,确保行业或部门预期效率、效益目标的实现。尽管应用型创新人才也需要培养应用能力与素质,但更重视的是“创新”,强调善于进行应用领域中各种中小型项目、产品的开发研究、设计制作;工艺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改造与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与二次开发;微观管理与决策以及经营策划、艺术创作等。其价值取向是:充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发展变化的需要,提高企业与行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繁荣与持续发展。可见,这两种人才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性质主要是维系各行各业或部门的运行,确保各行各业或部门生产任务、工作计划等方面的实施与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工作性质主要是进行高科技含量不是很高、创新难度不是很大的各种创新活动。
不同类型的人才其培养目标与具体的要求是不同的,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从知识结构上看:应用型人才应重视应用型知识结构的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应重视应用型创新知识结构的构建。诸多专家认为,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厚基础、宽口经、重应用”为基本原则,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后劲”。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要突出“学以致用”,尤其是本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灵活应用。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基本原则,在符合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理论与知识、创新方式方法与途径、创新技术技能与策略等方面的学习、了解与掌握,要开设创新学、创业学、创意学等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介绍本行业、本专业有关创新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与策略等,要尽量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去进行创新活动。
从能力结构上看:应用型人才应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应用型人才也需要培养创新能力,但从其工作职能与主要的价值取向看应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首先是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应用型人才其主要职能就是要使行业或部的生产任务、工作计划、营销策略、管理目标与服务目标等得到实施与实现,其价值取向是确保行业或部门的高速、高质、高效运行,确保行业或部门预期效率、效益目标能够实现,因此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必须要强。其次是动手能力强,作为应用型人才必须心灵手巧,实验、装配、调试、捡测、产品模型制作等方面的操作都很熟练,既能胜任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也能及时解决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其三是应变能力要强,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过程中有很多的变量,也有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存在,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与事情,作为应用型人才必须应变能力强,遇事沉着冷静、头脑反应敏捷,能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意想不到的紧急或危险情况,并能妥善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应用型创新人才除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应用能力外,更要侧重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首先是敏锐、细致的观察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善于观察行业的发展变化,善于观察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善于观察人们心理需要的发展变化,善于“明察秋亳”,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捕捉到创新的契机。其次是要侧重创新思维能力与创造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与创造想象力是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必备的心智技能,离开了创新思维与创造想象任何创新活动都无法进行与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丰富的创造想象力,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强,思维反应灵活、敏捷,善于比较分析,善于举一反三。想象力丰富,善于联想,主意多、点子多。其三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科研能力强是创新型人才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最需要培养的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善于选择研究方向、善于进行科学实验、善于收集情报信息、善于处理情报信息、善于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善于根据情况与现实需要调整或修改科研计划或方案、善于撰写科研论文与专著,等等。
从人格结构上看: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型人格结构的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应用型创新人格结构的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胜任专业工作,在人格结构的构建上就应侧重于应用人格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爱岗敬业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能够吃苦耐劳的品质、善于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品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进行各种专业创新活动,在人格结构的构建上就应侧重创新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与创新激情,不满于现状、总是积极进取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于质疑与向权威挑战的大无畏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淡泊名利、勇于奉献与善于团结协作的品质。
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人才模式与培养目标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上也不相同。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都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且都是由本科教育来承担实施培养任务的。作为本科生都必须成为能胜任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不一定都要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实际上也不是每个本科生都能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是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专业工作,然后才是能够进行一些专业创新活动,是属于应用型人才中的特殊类型,是一个更优秀的群体。因此,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上应注重以下方面:
从总的培养方式与途径上看,应实行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所谓一般培养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从我国当前的本科教育实际情况看,极大多数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没有专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这些学校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是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在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考核与评估、校园文化建设等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与创新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使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所谓特殊培养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实验班”的方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近几年来,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国家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部的部署下,许多高校的本科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实验班,例如“思源班”、“茅以升班”、“詹天佑班”、“李达班”、“拨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国际金融实验班”,等等。这些实验班都是在本科生中进行,都是采用“导师制”,都强调要加强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价值取向就是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笔者认为,这样的实验班应该要多办,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要不断开拓新的专业领域,使其成为我国今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途经。
从具体的培养方式方法看,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并各有侧重。
首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要突出“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本专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专业实践中灵活运用的方式方法、技能与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创新性,要在掌握应用型人才知识、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与策略的掌握,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各类实验班,应开设创新学、创业学、创意学等课程。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如何运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适应专业工作与解决专业活动中的问题,要多采用精讲多练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然后解决处理好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去解决专业活动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如何运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索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指导、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与开展创新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其三,在实践环节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技能与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主要是实验、装配、调试、检测、模型制作、社会调查等方面技能与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创新技能与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主要是实验设计、课程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社会调查分析、科研论文撰写等方面创意与创新的训练与培养。
其四,在学业考核与评估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知识、理论、技能、策略等方面的检测,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创新知识、理论、技能、策略等方面的检测,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各类实验班,更要认真分析研究,制订出各种科学的考核、评估方案与标准。
其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用型人才应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通过向社会、企业引进或到社会、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且熟悉社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实际情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与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应重视“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自己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很好的教育、指导与培养。如果教师缺乏科研、创新能力,是很难培养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各类实验班,更要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其六,在课余文化活动上,应用型人才应多开展以培养、训练应用技能与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活动与比赛,主要是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制图比赛、建模比赛、装配与调试比赛、实验操作比赛,等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多开展以培养、训练创新技能与创新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各种话动与比赛,主要是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科技活动、各种理论研究协会的研究活动、各种产品设计比赛、艺术设计比赛、建筑设计比赛、项目设计比赛、课程设计比赛、营销策划比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等等。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各类实验班,更要多开展这些活动,以加强对他们创新技能与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总之,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都是当前社会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迫切需要的人才,也是本科教育要承担的双重任务,各高校应从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的特色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切实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1]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6).
[2]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3]任淑淳,杨俊和.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4]龚 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5]樊 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6]陈 惮,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
[7]邹 栎.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教育观的转变[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
[8]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4(10).
[9]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G645
A
1674-5884(2012)05-0051-03
2012-03-12
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2009303)
黄顺年(1962-),男,湖南安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