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沈,曾鸿鹄,李艳红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在深化教育改革要求的推动下,地方高校全面提高教学设备性能和数量,购置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如何管理这些大型精密仪器,延长其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这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各个院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近年来高等院校所购置的仪器设备先进,维护维修费用高,而且实验室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无法保障这些仪器得到充分的使用,造成实验室管理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虽多,却收效甚微的尴尬局面。
出于学科建设或者科研项目的需要,高等院校申购一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然后划拨给实验室或者是项目组管理、使用和维护。然而,很多管理者重视大型精密仪器的采购,却没有意识到大型精密仪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出现了“购买的人不管理,管理的人不使用”的情况。当学科建设完成或者科研项目验收完成,这些大型精密仪器就闲置了。由于缺乏必要维护和保养工作,这些大型精密仪器的性能下降甚至不能正常使用,极大地缩短仪器的使用寿命。有些仪器由于闲置太久,在保修期内就出现故障。
管理观念陈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大型精密仪器价格昂贵,很多院校将大型精密仪器定位为科研专用,舍不得用于教学,即便用于教学也仅仅是简单的操作演示。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宗旨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一些院校实验室购置大型精密仪器投入教学使用,但是相应的实验方法却没有与时俱进。例如,有些实验室购买了等离子质谱仪用于替代原子吸收光谱仪,但是实验方法仍然没有改进。这样,价格昂贵,性能优异的等离子质谱仪被当成了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既降低了仪器的使用价值,又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
“重购买,轻维护[1]”的思想在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高校出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大型精密仪器,却没有考虑到这些大型仪器的后续维护费用如耗材的购买费用,重要部件正常磨损后的更换费用。高等院校的仪器用于实验教学时,必然有学生参与,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良莠不齐,大型精密仪器人为损坏的情况经常发生,所以想管理好仪器,耗材和易损坏的部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维护维修等后续管理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到位,那么仪器管理工作如同纸上谈兵。
地方政府为了振兴当地教育,繁荣当地经济,多方筹集资金给地方高校用于购买大型精密仪器。就这样,很多大型精密仪器长期为某一实验室所专用,社会服务功能非常弱。一般中小企业的实验研发工作有时候也需要使用大型精密仪器,但是因其价格昂贵,缺乏足够资金购买。地方高校应该在满足科研教学使用之余,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有偿共享服务。这样既提高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率,缓解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资源匮乏问题,又为地方高校实验室创造经济效益,实现高校企业双赢。
大型仪器在安装调校之后,厂家都会进行现场培训,培训包括仪器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故障诊断排除等内容。在培训期间,实验室管理员应当向厂家系统深入的学习仪器的操作和维护方法,编写操作手册和日常维护手册,使仪器维护工作制度化,把责任落实到人,把工作执行到位。只有管理工作执行到位,才能管理利用好仪器,延长仪器使用寿命,提高仪器的使用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
既然是为教学科研而购买大型精密仪器,就应该大胆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不能因为其结构精密,价格昂贵就供在“神坛”,只准参观。大型精密仪器应该设专职管理维护人员,实行专管共享制度,面向全校师生开放。这样既可以降低大型精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故障率,又能让更多的师生能够充分了解和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在课程设计上: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转变观念,根据大型精密仪器的功能创新实验方法,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大型仪器的功能;另一方面,鼓励和指导在校学生利用大型精密仪器,自主设计实验项目,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有的大型精密仪器在制定采购计划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维护维修计划,并保证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维护维修[2]。有些高校实验室出于种种原因,盲目采购大型仪器,使教学资金大量用于购买,而没有保留足够的资金用于维护维修,导致有些大型精密仪器需要维护或者出现故障的时候没有资金用于维护维修。因此,在大型精密仪器采购申请中应该附有相应的使用计划和维护维修计划,使仪器的维护维修的费用制度化,为大型仪器的长远使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只有维护维修费用按时足额到位,才能保障仪器出现故障时能及时维修,防止大型仪器因“小病”不断积累,最后变成“大修”。
《“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对全国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实现资源社会化、公平化使用。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都有功能比较完善的实验室,并且配备一定数量的大型精密仪器。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强化大型精密仪器共享意识,建立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管理模式,与地方企业、公司和科研院所等进行横向合作,共同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同时,对于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要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并通过网络平台将信息向社会各界公开,使仪器共享走向公开化、规范化、科学化。
同一台仪器在同一城市可能有很多用户。因此,这些用户应当定期举行仪器管理经验交流会,相互了解各个实验室仪器功能的开发、实验教学心得和管理经验。这样既能加强实验室之间的交往,又有利于更深入理解大型精密仪器的性能,更好发掘大型精密仪器的潜力,近一步提高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率,为共享管理制度的完善积累更多的经验。
地方高校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的数量不断增加,设备性能日益精良,这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是一个重大利好的消息,同时怎样合理利用这些仪器,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成了实验室管理中关键的环节。这对实验室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服务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通过校内外或者是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仪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好大型精密仪器,更好地为科研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仪器共享管理制度,使大型精密仪器既能在教学与科研中发挥其作用,又能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郭立梅.高校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3):98-99.
[2]王树良.试论高校仪器实验设备的购置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8):261-264.
[3]周松秀.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初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6):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