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制造看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

2012-04-02 01:33姚丽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贸实务 2012年6期
关键词:德国企业

■ 姚丽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欧元区经济板块阴云笼罩之时,德国依托扎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使其经济一枝独秀。德国的成功是“中国制造”的一面镜子。“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位居榜首,但是中国只是世界加工厂,创新才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

一、德国雄踞欧洲之首,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经济总量占欧盟的三分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都萎靡不振,美国这个全球头号经济大国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但德国经济卓尔不群。美国的失业率持续攀升时,德国的失业率则降至20多年来最低水平。当美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出口大幅下滑时,德国公司的订单数量不降反增。2011年欧元区成员国人人自危,整个经济板块黯淡无光,经济增长率只有1.3%,德国经济增长幅度高达3%,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欧元大关,创下自199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远低于欧盟设定的3%警戒线。鉴于投资者对其国债的强劲需求,2012新年伊始该国首次以负利率发行国债。2012年2月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跌破50点大关,欧元区陷入经济衰退的风险越来越大,但德国采购经理人指数已是连续5个月超过50点,经济前景乐观。

拉动德国经济强劲增长的根本动能是其工业的强大竞争力。德国工业革命起步晚,但是发展迅猛。20世纪初,德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结构,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工业已相当发达,是当时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领先国家,靠着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凭借完善的教育、研究机制以及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制造业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和熟练工等聚集到原西德地区创业,依靠雄厚的人力资本和高素质的劳动力,经济开始重建和转型,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制造业就一直稳居国际排头兵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德国政府确立了以机械制造、汽车、化工、电气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制造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德国人在废墟上创造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经济奇迹,“德国制造”名声响彻世界上空。德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工业生产部门齐全,体系完整,技术水平先进,其制造业制定的很多“德国标准”,是欧盟乃至世界范围内通用的标准。汽车工业长期保持德国第一产业地位,德国的汽车工艺精湛、质量高,在国家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大众等知名汽车品牌一直占领世界汽车品牌的高端,世界第一辆汽车也诞生于德国。机械制造业是德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工业部门,更是德国从业人数最多的工业部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球最高。四分之三的机械制造产品都销往国外,机械出口额占世界机械总出口额的20%左右。在机械设备业的31个产品领域中德国在21个领域是世界出口第一,在其余领域内也几乎全部位列世界三甲之内。德国的电子电气工业规模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拥有雄厚的实力和极高的技术水平。

二、创新是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的致胜法宝

(一)竞争优势源自卓越的技术,“德国制造”强势定位

德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匮乏,工资成本高的国家,竞争优势主要依靠的是技术创新优势。德国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在基础研究领域,德国科学家获得了10%左右的诺贝尔奖;在应用研究领域,德国在机械制造、车辆制造、医疗技术、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工程学、纳米技术、光学技术等领域都位居全球之首,大量的工业制品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德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4%,位居欧盟成员国之首,高于高收入国家(2.48%)和世界平均水平(2.31%)。德国每年在欧洲专利局登记专利数量超过2.3万项,明显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德国机械制造业最关注的重点,能提供全世界客户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机器,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很难被新兴国家复制的尖端产品,产品有极高的不可替代性,位于产业价值链的顶端,高端加工制造业领域优势明显。“德国制造”是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Made in Germany”的标签几乎等同于质量保证书。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区的许多大企业都有自己的科研机构,根据企业特点和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制定自己的科研计划。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德国最大的工程师聚集地,庞大的工程师队伍为德国机械制造业带来强大的创新实力,赢得“欧洲创新企业密度最高国家”的美誉。

德国的汽车工业长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汽车生产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技术领先的优势地位。德国工业领域28%的研发人员从事汽车的研发工作,而汽车工业九分之一的员工供职于研发部门,德国汽车工业平均每十天就有一项专利产生。

(二)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命脉,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

德国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大量的是中小企业,即年营业额在5000万欧元及雇员总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职工分布在中小企业,其产品占德国产品70%至90%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创造了德国全国利税的50%,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

中小企业大都从事工业制造,视科技创新为实现公司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认为只有掌握不可替代的技术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才能有持久的发展,技术创新热情高涨。德国全部研发投资中的2/3是由私人企业投入的,成为德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力量。据联邦经济部统计,在德国注册的专利中有?3/4来自于中小企业。正是这些中小企业凭借着强大的创新能力,赢得“德国制造”的声誉。

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快,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技术力量高度集中于某一特定产品领域,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密集。通过创新,不断占领同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用核心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发展。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特点明显,98%的德国中小型企业介入了国际市场,有很多企业的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49%的中小企业在国外建有生产基地。

(三)德国政府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创新

德国政府长期鼓励创新,重视研发。2004年初德国联邦政府向社会各界发出创新倡议,联邦政府与科技界、经济界和工会建立了创新伙伴委员会,其目标是:全面加强德国的创新体系;消除妨碍创新的障碍;唤起全社会对德国创新能力的信心。同年,政府开始着力进行科研、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创新,后又建立创新与增长咨询委员会和“经济界科研联盟-面向未来市场的科技研发”两大交流平台,推进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联邦政府于2006年曾推出了由总理府牵头的跨多个部委和领域的“高科技战略”。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以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积极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对中小企业给予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全部资金中,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占70%。为给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甚至不惜牺牲大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如联邦卡特尔局自1958年成立以来,该部门的主旨就是“限大促小”,禁止大企业的合并和对中小企业的兼并,监督大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采取压价或提价等不正当手段打击限制中小企业。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的能力,全国建立了160余个技术研究协会,并在政府相关机构中设立中小企业开发促进基金,对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项目和科研开发人员进行费用补助和投资补助,鼓励中小企业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同时,为鼓励企业自身开发项目和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国内科研合作开发,国家给予长期低息贷款,资助中小企业参加国外各种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企业界与科技界、高校和政府部门的交流,制定出创新计划,千方百计促使各类相关单位和人员参与创新网络,加强产学研结合,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把各种创意、方法和研究成果,转换成成熟的新产品。德国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研究项目,共享研究成果,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这些合作均给予补贴,极大促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鼓励研究机构围绕企业需求研发与创新,研究机构(包括大学)可以以研发产品或技术等作为投资,参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德国制造”留给“中国制造”的思考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国创造”的根本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动力。企业唯有创新,才能拥有自主品牌,才能了解市场、掌握市场并开拓市场,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德国的成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出口面临的环境也日益严峻,唯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资,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才能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初级加工者的角色,使中国制造业提升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分享全球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增长的份额,摆脱环境和资源挑战日益严峻、国际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困境。“创造”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中国制造”意味着价低质低,“中国创造”意味着优质优价。

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增加科技投入。我国近年来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不断增加,R&D经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目前R&D经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只有德国的58%,研发人员人均R&D经费比例更低,约为德国的1/6。我国的研发产出、发明专利主要是集中在少数央企和少数技术型企业,绝大多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没有研发投入,不能够支撑自主创新,更不要说中小企业,它们基本上没有自创性的能力,这些企业要长远生存发展下去,必须以创新为先导,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企业的自我提升。

(二)把中小企业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

我们在进一步对外开放、技术引进的同时,要通过制度和体制的完善,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保证各项创新活动的开展。国家和地方特别应该把中小企业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近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的增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的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最有活力,创新的愿望最强、动力最大、积极性最高,机制灵活,决策及相应的调整更快,更能把握市场机会,条件成熟,更易取得创新成果。社会要象呵护儿童一样呵护、关心、帮助、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所有知名的大企业也无一例外都从中小企业成长起来。著名的联想集团1984年成立初始,资金只有20万元人民币,员工11名。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但它也是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手工作坊式集体小厂通过技术创新、精细化管理等迅速成长起来的。1976年史蒂夫·乔布斯和沃兹在乔布斯父母的车库里创办了苹果公司,从此揭开了苹果公司传奇般的创业史。

让企业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并成为研发投入和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应用和受益主体。加快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是大力推进“中国制造”由产品出口到高技术出口转变的根本举措。1988年以3万元资本创业的民营企业远大集团,20多年执著于非电中央空调主机,从创业之始就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集团的发展目标是拥有全球独创技术,创造世界领先品牌。如今的远大集团是中国高科技制造业中的佼佼者,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在欧美市场占有率第一。湖南的民营企业三一集团1994年进入工程机械行业,当时90%以上的国内市场被几家跨国大公司牢牢占领,依靠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机械产品相继问世,“中国泵王”、“混凝土机械行业老大”等美誉接踵而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身为工程机械制造强国的日本,主动提出购买三一研制的创新产品——世界最长臂架混凝土泵车用于救援。2011年,三一重工名列《福布斯》发布的“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家公司”榜单,三一重工,从创立之时的无名小卒到如今名声鹤立的国际化大企业,靠的是科技创新这个强大推进器。比亚迪是1995年在深圳成立的一家充电电池制造商,创业时仅有20余名员工,当时它仅仅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手机巨头提供手机电池代工业务。2003年,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发展的发展模式,依靠一流的研发中心和研发人才队伍,这个业内的后来者,很快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更以独特技术领先全球电动车市场。美国著名投资者“股神”沃伦·巴菲特入股比亚迪,全球最资深的传统汽车发明者奔驰也与比亚迪合作,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比亚迪迅速发展的根本。

(三)构建支持产业升级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平台

资金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动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遇到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时,中小企业更是首当其冲,作为被调控和压缩资金的对象。国家应该改变传统的“重大轻小”、“保大限小”的做法,实施“限大放小”、“限大促小”,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支撑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活力。生产活动不仅是制造,更重要的是创造,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把那些可能获得较大商业利润的创新开发项目交由企业进行,并采取各种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小企业创新,拓宽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使企业生产与研究开发并重。

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应实行特殊政策、特殊对待。通过设立必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保证创新的可持续进行。对于经评估确属创新领域的新建中小企业,可给予投资额一定比例的补助或津贴。对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如果实行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要像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资企业优惠那样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足够的优惠。

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其提供科技信息,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创新方向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让中小企业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急需的信息咨询。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关系,完善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的转化。

(四)加强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专业技术人才的艰苦努力获得创新能力

眼下中国的制造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扭转这种局面亟需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升中国制造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性条件,没有创新型人才,就不会有创新型产业,北京中关村的崛起就是很好的一例。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凝聚了大批高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形成了以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为重要组成,涵盖各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成为创新人才的富集地和技术创新的集聚区。人才的集聚极大地提升了中关村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力地支撑了示范区的发展建设。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数据,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增加值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9.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4%。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专利授权量近1.2万件,总收入过亿元企业1550家,上市公司总数207家,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位于中关村的联想集团是全球第二大PC制造商,是全球硬件领域仅次于苹果的耀眼明星,拥有近两千人的世界顶级研发队伍,遍布全球的一流实验室和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保证了联想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正是持续的技术创新让这个创生自中关村一间门房内的企业张开了腾飞的翅膀,如果没有了创新,也许联想会像许许多多同期创业的中关村企业一样淹没在市场竞争的大潮里。

我国中小企业因为待遇条件差,往往很难吸引到优质高效人才在本企业长期工作,也不愿花高成本培养本企业人才,科技创新力量薄弱。政府部门应给予企业必要的智力支持,加强企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全面启动实施招才引智工程,设立引智配套经费,大力推进引智工作。在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鼓励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并围绕制造业发展组织实施引智项目,注重在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创新实践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加快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德国企业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德国调解制度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