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丽 李志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地震灾害符号是把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一般理论应用到地震及地震工作中产生的部门符号,是符号学与地震学交叉后的结果。目前各国对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地震灾害符号的整体把握不够,尚未成为一个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指导。本文借助于符号学及传播学的方法论,在分析地震灾害符号的符号学三元关系理论、研究内容、使用人群和传播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特点、构建原则,并最终提出一套地震灾害符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符号学理论是地震灾害符号研究的基础理论及方法论。根据皮尔士的三元符号模式,地震灾害符号由地震灾情信息(对象)、地震灾害符号(符号)、人对地震灾害符号的阐释(意义)这3 个基本因素组成。研究地震灾害符号是一个利用符号构建灾情信息,然后使用人从符号中将信息内容解译出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的过程。
地震灾害符号是地震灾情信息传递的媒介,这里涉及到灾情信息的编码与解码。从传播学的角度,地震灾情信息的传播基本要素包括使用人群(传播者和受传者)、地震灾害符号(媒介)、地震灾情信息(内容)。
根据其所担当的角色,结合我国政府灾害管理系统,使用人群可分为抗震救灾决策指挥及相关人员,灾害专家及学者、现场救援队伍、社会公众等。
地震灾情信息是地震灾害符号的传播内容,它是指和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灾害影响、地震应急有关的一切信息。
地震灾害符号是一种专题符号,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地震的破坏性决定了符号的“特殊性”,从符号的结构到整个符号体系的构成都具有其特殊性。
时间性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首先是使用人群的时间性,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后符号的使用者在发生变化;其次是符号内容的时间性,是指其所传递的信息在地震前后在发生变化;再次符号表达方式的时间性是指在地震前后对于同一种符号对象,所采用的符号在发生变化。
地震灾害符号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应遵循时间性、主次性和概括性的原则。
实用性就是指在地震发生的紧急情况下,能实质性的帮助灾民救援、疏散及安置。即要突出其迫切必需性,精简符号,力求用最少量的符号表达最完整的信息,这是体系构建时最基本的原则。
主次性是指符号所传递的信息一定要重点突出,强调主次,这与救灾工作高效有序的工作方针有关,符号传达的信息一定是使用人群所最希望得到的。
概括性就是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概括抽象灾情信息,挖掘其共性,减少地图的视觉负载,降低灾情信息的复杂程度,增加符号的信息负载量,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基于以上原则,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构建采取多级分类的方式。首先根据符号的传播媒介及使用者的不同分为标志符号和地图符号,然后根据符号的用途和内容分别进行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