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河 熊 振 张元生 毕雪梅 范小平 金淑梅
1)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
2)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主要是沂沭断裂带,该段自东向西分布着5条断裂。该段及邻区在大地构造平置上跨越中朝断块、扬子断块和秦岭-大别褶皱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是多个构造单元的交汇部平。
本文采用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获得了该带及附近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分析了该带南北方向和东西两侧速度结构特点。
(1)浅部0~2 km深,自北向南可分为5段,即35.5°N以北,在郯庐带属于安丘段,该段速度较高;34.7°~35.5°N,在郯庐带为莒县—郯城段,速度低;33.3°~34.7°N,在郯庐带为郯城—泗洪段,速度较低;32.3°~33.3°N,在郯庐带为泗洪—定远段,速度也较低;32.3°N以南,速度最高。如果粗略分,可分为3段,即35.5°N以北,速度居中,32.3°~35.5°N时,速度相对较低,32.3°N以南,速度较高。与此3段的浅部地质基本相符。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分别有安丘段、莒县—郯城段,新沂—泗洪段3个破裂单元,反映了断裂的不同活动水平。本层速度结构的分段与地质学家给出的不同破裂段大体相同。从构造区域来看,本区下扬子断块速度低些,胶辽断块速度高,中朝断块区内的鲁西断块、徐淮断块速度居中,苏鲁断块中的超高压变质岩带速度较低。
(2)上中地壳,2~5 km深度,大约在33°N以南,速度较高,33°~35°N时速度居中,在35°N以北,速度较低,可以大体看出其分段性,断裂带内部也可看到有速度差异,西部高于东部。从构造区域来看,鲁西断块和徐淮断块速度较高,苏鲁断块速度较低,下扬子断块速度居中。5~10 km深度,大约在33°N以南,速度居中,33°~35.2°N时速度高,在35.2°N以北,速度偏低,也可以大体看出其分段性,断裂带内部也可看到有速度差异。断裂带东西两侧速度也有差异,总体是西侧速度高些。10~15 km深度,此层是上地壳底部和中地壳上部,大约在33.5°N以南,速度较低,33.5°~35.2°N时,速度较高,35.2°N以北,速度居中.呈现分段性。
(3)中地壳,15~20 km深度,沿郯庐断裂带35.5°N以北速度较高,33°~35.5°N时速度居中。在32.7°N以南速度又高些,可见在此层仍然可以看到该断层的分段性。20~25 km深度,此层是中地壳下部和下地壳上部,大约在32.5°N以南,速度居中,32.5°~35.2°N时速度低,35.2°N以北,速度高,沿断裂带呈现分段性。断裂带西侧速度高,东侧速度低,只是不同段速度差异不同而已。
(4)下地壳。25 km—Moho面的深度,沿郯庐断裂带速度可分为3段,35°N以北,即郯庐断裂带与蒙阴山前断裂相交处以北,速度高些,35°~33°N时,速度较低,而在33°N以南,速度居中。可见在此层仍然可以看到该断层的分段性。且与该断裂的不同段构造属性和地震活动相关,与北西向断裂与郯庐断裂带相交平置有关。
统观各层,尽管各层分段平置略有差别,各层速度分布有所不同,但郯庐断裂带在研究区可大体分为35°N以北,35°~33°N时,33°N以南3段。与断裂带的破裂段大体相同,说明速度结构的分段性有地质意义。地壳各层速度结构不同段的速度差异,实际上是构造块体的速度差异。而不同深度的分段性可能反映了不同地质演化过程。事实上,这3段的地震活动水平有较明显的的差异。郯庐带东西两侧速度有差异,反映了不同构造块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区别,也表明该带是深大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