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

2012-04-01 09:07印红旗
关键词:学科理论体系

印红旗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41)

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

印红旗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41)

经济地理学产生于地理学体系,主要以经济及其相关区域系统为研究内容,涉及范畴包括经济地域体系的发展条件、建设机制、网络体系、类型模式、发展规律等。在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体现了一定的学科优势特征。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涉及规划开发、区域条件、经济结构、发展调控等领域。另外,随着研究范畴的持续扩充,经济地理学逐步渗透至区域差异、资源分布、地域环境、生态条件、金融状况、创新发展、产业聚集与转移、统筹管理、政策调控等实践领域。

经济地理学;发展;展望

经济地理学产生于地理学体系,是其学科的分支发展,是研究生产力布局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以经济及其相关区域系统为研究内容,涉及范畴包括经济地域体系的发展条件、建设机制、网络体系、类型模式、发展规律等,体现了显著的整体性、地域性与系统性。经济地理学以自然地理学及经济学为核心基础,同时还渗透了人文学科、政治经济学科等重要知识。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萌芽于先秦时期,农业区位理论的形成,为经济地理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在《地学通论》中论述了区域地理的对比、分类,并探究了其内涵、发展规律。区域理念的诞生,为经济地理学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时机,由于前苏联地理学、德国经济理念的影响,该阶段挖掘了地理学呈现的区位特征,并基于三维视角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这进一步推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德国学者则从区位差异、地域分工与优势等层面逐步进行经济地理学的拓展研究,并促进较多学派的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学派,有方志与区域学派[1]。后者在俄国受到了地理学者的广泛拥护,形成了绝对与相对地理分工理论,并引入了国际贸易专业学说,对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

在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体现了一定的学科优势特征。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外行业研究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实践研究的材料依据,并使其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良好融合,然而成果的获取则始终停留在描述阶段。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地理学者陈才提出了人地关系理论,进行经济区域划分研究,较为统一、细致地建立了经济地理学框架体系,创立了经济地理学原理课程,这意味着该学科的真正创立,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我国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经济运动理论与劳动分工地域理论、区位论及人地关系基础经济地理学理论、规划区域理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地理区域理论等。陈才将经济地理学分支总结为经济地域条件、要素成分理论、能效理论、体系与形式理论、开发及组织理论等。经济地理学虽然同区域经济学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同时包含,互相渗透。经济地理学还涵盖贸易分工、增长极、发展梯度、产业体系、专业化与集群产业等分支理论。

当前,针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践研究,可从具体方式、方法论与研究模式等层面进行细化讨论。经济地理学相关方法论,包括传统哲学理论、经验主义理论、人本思想与结构体系理论等。其主体研究模式应作用于整体分析研究流程之中,指导实践操作与程序。具体涵盖实地调查、实践研究、文献统计、对比、探讨等,同时还包括释疑探索、描述剖析、纵贯分析、个案证实、抽样分析与普查实践等设计模式研究。当前,我国针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践研究手段,包括定量定性分析、非线性研究、仿真模拟、耦合研究、尺度衡量、现代化计算机研究等。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涉及规划开发、区域条件、经济结构、发展调控等领域。另外,随着研究范畴的持续扩充,经济地理学还逐步渗透至区域差异、资源分布、地域环境、生态条件、金融状况、创新发展、产业聚集与转移、统筹管理、政策调控等实践领域。[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创设了广泛的实践领域。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树立了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我国开发西部、振兴东北区域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这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学者们研究地缘关系、世界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学科建设,明确了其理论性质与具体实践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地理学逐步走向成熟发展阶段。

二、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展望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逐步创立了相对完善、统一的学科体系,为我国区域调控与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陈才便预言了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经济地理学体系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应注重过程控制,开展多层次探究、多视角研发,其理论体系应体现开放系统特征,提升可操作性。同时,研究方式应由单一模式逐步向丰富、集成、规范性发展,各类研究实践应体现良好的协调性,使研究理论、思维模式、实践方式起到对整体学科的科学推进作用。基于该目标,经济地理学应在地球科学体系框架内继续向地理信息体系与现代经济学领域拓展延伸。其学科体系应与经济学、地理学实现持续的交互融合发展,引入动态模型体系,实现模型的周边化、系统化、产业化。同时,应创建新型贸易理论、产业原理、增长发展理论、网络体系理论、综合体系理论、增长发展模型、动力发展理论、产出投入经营理论,形成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促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随着温室效应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环境危机也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地理发展、资源建设开发、产业规划、空间布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该背景之下,社会经济区位体系会受到时代发展、社会经济增长、环境生态安全保护的集成作用影响。在上述三维目标的综合作用下,现代经济地理学将创设以此为目标的空间理论,并继续朝着该方向推进。环保理念的逐步形成,进一步推进了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扩充了经济地理学的内涵。随着循环地毯经济、环保城市、低碳金融产业的研究在我国的逐步开展,现代社会开始向低碳模式转型。为满足当前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经济地理学势必会探寻适宜的学科体系、方法模式。伴随经济格局的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应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宏观与微观调控、综合理论拓展延伸、全球性发展,等等,该类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析,拓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前景。

总之,面对多变的实践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面临着广阔的机遇与严峻的考验。只有树立战略化目标,探究发展现状,明确学科发展趋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才能实现该学科的优质发展。

[1]刘博,钱丽芸.西方文化地理研究的研究取向、资料搜集与展示方式——基于《Social &Cultural Geography》刊载论文的内容分析[J].人文地理,2011(2).

[2]陈明星,叶超.健康城市化:新的发展理念及其政策含义[J].人文地理,2011(2).

F129.9

A

1673-1395(2012)09-0062-02

2012-06-12

印红旗(1958-),男,江苏扬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猜你喜欢
学科理论体系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