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雪梅,陈 敏
20世纪80年代中期,艺术评论界开始对粉红色进行认真的研究,尝试重新评价粉红色的真正力量。德国学者、视觉文化工作者Barara Nemite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用开放的新视点来关注粉红色。1993年至2005年,德国包豪斯大学和东京国立艺术大学启动“粉红色规划”的研究项目。德国和日本的艺术家和史论学家调查研究在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影响下,粉红色的独特信息与社会能量。各位专家基于不同的专业视角给予粉红色新鲜的解读。
近几年,我们在视觉艺术设计中应用粉红色时,深刻感受到人们投射其上的各种欲望、价值和社会关系,使它积淀了丰富的社会文化语义,不断意识到这个特别的颜色所包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尤其当我们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粉红色进行观察与思考,对它的认知建立在生理学、视觉实践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可以解读出隐藏更深的符号信息,更加深刻意识到作为男权话语的载体,粉红色增强了视觉信息交流中的敏感性和微妙感,在它身上所包含的情感容量是其他色彩无法企及的。但是现实情况是人们对粉红色的了解仍然局限在陈旧的理论和认知体系,对于它的认知广度及深度有待开拓。对它的无知和无视意味着对文化动态的忽视,粉红色其实是一个内涵丰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粉红色在自然界出现时,与其联系在一起的是美丽的鲜花、明亮的朝霞等现象,我们对它产生美丽、浪漫等内心感受。在社会生活中,粉红色既延续了自然界的信息,同时,对粉红色的情感联想被延展,成为表达美好、脆弱、友善、温柔等意义的视觉符号。如在女孩的婴幼儿时期,母亲就会特意购买粉红色的衣服和玩具,暗含着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希望她的个性表现出女孩应有的特质:美丽、可爱、友善。借助穿着的色彩强化女婴的性别认同感,培养她们如何成为女性。在中国传统京剧艺术表演中,男性少年的服装色彩包括粉红色、粉蓝色等等。目的是借助粉红色去表达年轻人柔弱的性格。在新中国早期的海报设计中,女孩被设计身着粉红色的裙子,头上扎着粉红色的蝴蝶结,粉嘟嘟的脸蛋,寓意新社会的美好生活。粉红色的女性性别意识逐渐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社会共识。
在粉红色丰富的语义中被模糊掉的还有它的性特征内容。从生态学角度看自然界中的粉红色,它还是性特征色。粉红色主要出现在类人猿和灵长目动物中的黏液薄膜部位:嘴唇、口腔内壁、生殖器、乳房。这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对粉红色物体会马上做出本能的反映,因为粉红色是人类的第一性特征色。汉语“桃色事件”专指非婚性质的男女性关系,欧洲日常短语“粉红色部分”是对生殖器官的一个委婉的说法。
粉红色还是第二性特征的符号所指,例如嘴唇和脸红,因为充满血液呈现出粉红色和深玫瑰红色。荷马的诗描述了宙斯在刺灌木的帮助下阻止了一个漂亮的仙女的逃跑,当宙斯显示其身份时,仙女的脸红了。宙斯用权杖碰触灌木,命令它开满鲜花,花的颜色像仙女羞怯的红脸颊。在中国的文化中,曾有诗这样描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桃花的粉红色来形容女子娇羞的面容。脸红是异性吸引力使人产生的生理自然反应。
正如罗兰·巴特对符号系统的研究发现,人有思想、有文化,有各种欲望和主观意向,因此人必须通过各种中介和各种象征与“他人”和“他物”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1]在20世纪后期,当我们在设计领域应用粉红色时,明显感受到粉红色的女性性别意识使其在男性穿着方面受到排斥。究其根本就在于,现实世界是个男权社会,女性与男性相比较,具有相对低的经济地位和心理地位。男人认为粉红色代表了女性,是扮演肤浅、矫饰的重要角色,不希望跟粉红色联系在一起,否则会引发夸张和古怪的心理感受,男性理性与权力的形象和地位会受到损伤。长期以来,社会对粉红色的认识无形中包含着一种偏见。粉红色的语义基于男性强权的建构,使我们从小到大不断地接触而内化成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信以为真,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地重复这些迷思与行为模式,其中的性别压迫机制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忽视了粉红色中隐含着权力不平等性的语义。
粉红色与肉体感知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人性化意味强烈,显然是与社会道德禁忌相冲突。正如Derek Jarman所说,粉红色的“真实”让人感觉震惊和赤裸裸。[2]长期以来,粉红色是不被传统精英文化所认可的颜色,所以粉红色即被定位为爱情、青春、活力和快乐,同时也以愚蠢、性感、自恋和无理性的形象展现,它被认为是粗鄙和无鉴赏力的自我表述,曾被有意识控制而孤立,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色彩。其中需要格外关注的是,这些文化信息中蕴含着女性与色情的社会暗示,粉红色的指代进一步反映出女性在传统权力架构中的弱势地位,女人在社会中成为让男人欢愉的工具的联想。激进女性主义者海特认为,色情的真正性质是有意贬低女性并使女性附属于男性,对待女人如次等公民、不完全的人。这些隐藏深处的语义使粉红色可以表现为不友好,有时甚至是具有颠覆性、揭露性和反讽的意味。最为著名的案例是1991年的行为艺术家David Cerny 把一辆苏联坦克涂成粉红色。这是用粉红色作为颠覆性象征符号戏剧化地揭露战争丑恶性的方法。
解开粉红色语义面纱的目的是使人们透过这些理性的反省,给予它严肃的关注,加强对其在现实应用中的理性思考。正是基于这些深层认识,可以拓展艺术及设计领域中粉红色的应用范围,增强其社会批判性。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及文化市场的开放,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社会形态已渐露端倪,大众文化的发展风起云涌,冲击了精英文化对社会意识的辖制,对于国内整个文化生态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大众文化导致人们文化生活需求、旨趣和心态的变化。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与女性相关的粉红色不再局限于私人空间,在公众场合中被更多的人接受。在女性主义者眼里,最初女人选择这个颜色是想借此挑战旧有的社会习俗,具有颠覆性的原因。她们穿着粉红色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决断的、独立的和强大的,粉红色不仅仅是美丽的代言,更是女性内心强大的诉求,是颠覆与反抗传统意识的视觉武器。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Elisabeth Arden女士,作为以她命名的化妆品公司的创立者和拥有者,作为个性坚定的女性,她经营自己的商业帝国10年有余,她经常张扬地从头到脚穿着粉红色,总是把周围环境布置成粉红色,并且在1966埋葬时还穿着粉红色礼服。粉红色被赋予开放、自由、独立的气质,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们越来越表现出对粉红色的热爱,穿着粉红色衬衫和夹克的男性也大有人在,并成为一种流行,粉红色使穿着它的人与男性形象的习俗分离开。
这个曾被传统文化轻视与排斥的色彩,如今具有强大的文化魔力。人们会发现粉红色正在成为艺术界和设计界的宠儿。粉红色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屡见不鲜,王开方的作品《烟儿》是以粉红色的女性乳房为题材,寓意一股生命的“烟儿”,作品无论是作品主题还是色彩运用都有力地挑战了传统审美观念。方力钧的作品中也出现粉红色与男性光头形象的奇特组合,粉红色使画面掺入了大量感性的、非理性的要素,传递出现实既梦幻的迷思与批判。由此可见,粉红色以其内在蕴含的复杂的社会语义,成为最具表现力的视觉武器,被运用在特别复杂的表述中,来表述不寻常的思想意识。粉红色甚至成为设计领域创新意识的代言词,粉红色的设计产品层出不穷。
这股粉红浪潮意味着以大众文化为主的社会生活,具有巴赫金的“嘉年华理论”特点,其性质不同于精英文化的特点就在于无中心、无拘无束、反规范。粉红浪潮也促使我们关注到女性具备独立的经济地位,成为了消费主体,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是建立在女性需求的基础上。尽管无法掩盖权力的不平等性,但是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意味着现实文化环境越来越多元化,至少公众的态度明显宽容大度,世界出现了更友善的视角。
借助粉红色隐藏的和实现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粉红色自身不断积淀历史和文化等众多要素。正是这些积淀和不断发展,粉红色趋向于情感的两极化,彰显出内在的丰富语义。我们需要不断重新评价粉红色的真正内在,在设计及艺术表达中利用粉红色的矛盾情绪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借助粉红色触碰到的很多无法言说的东西去打动人们。
[1]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9.
[2].Barara Nemite.PINK[M].Hatje Cantz Verlag, 20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