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丛林“茶榜”考论

2012-04-01 18:43
城市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寺院禅师

万 里

按照中医本草书的记载,茶苦而寒,为阴中之阴,最能降火,又能提神。禅师在坐禅中讲究凝神屏虑,达到无欲无念、无喜无忧、梵我合一的境界。为防止未入禅定,先入梦寐,故常饮茶凝神屏虑,更有所谓“茶禅一味”的禅修。因此,在寺院丛林中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结合一些活动,举行茶会或茶宴(筵)。这些活动均有规范的仪式,在许多寺院丛林的清规中都有记载。同时,作为这类茶事活动一项重要的内容或不可缺少的礼仪,就是必须以“茶榜”、“茶状”、“茶单”或“茶牌”的形式进行告示,并执礼延请某些特定的用茶对象。本文着重讨论“茶榜”与“茶状”的相关礼仪规制及其文体形式和内容。

佛教寺院的茶会或茶宴(筵)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衰于元代。重要的茶会或茶宴(筵)活动中有一项重要程序,便是郑重其事地张贴告示,告知应邀的主宾,并知会相应参加人员,因此,所张贴的告示又起了“请柬”的作用。这种告示大致分四种,即“茶榜(茶牓)”、“茶状”、“茶单”与“茶牌”。“茶榜”与“茶状”的格式内容大致相同,仅因邀请人及被邀请人等级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由寺院住持及库司出面请茶或者他们被请的,称为“茶榜”;由寺院首座出面请茶或者其为被请对象的,称为“茶状”。北宋宗赜禅师《重雕补注禅苑清规》中称:“堂内煎点之法,堂头库司用牓,首座用状。”[1]536“茶单”为职级低于首座之僧人出面请茶所出的告示;“茶牌”则是寺院一般用茶、点茶的通知。

南宋惟勉禅师在《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中称:“住持归方丈。都寺诣方丈请,斋退特为茶。茶牓,择人叙德,书于绢素,其礼至矣。如无榜,须具状请。”[2]598这表明,茶榜不止是内容“择人叙德”,还必须以绢素作为书写材料,才能表达对寺院住持的至上礼节。当然,如果没有榜文,偶尔也可以用“状”替代。

茶榜一般由寺院的书记或住持的侍者撰写。《丛林校定清规总要》记载了冬至节的活动:“粥罢,僧堂茶。上堂祝圣。下座,与大众普同作贺。次法眷、侍者、小师拜贺,行者拜贺,人仆拜贺。大众或展、或触,在住持意。侍者写茶榜,请首座特为茶。斋时长版鸣,行僧堂请茶礼。”[3]616所谓“请首座特为茶”,即住持单独请首座用茶,必须专门撰写茶榜。而此前后的“僧堂茶”、“行僧堂请茶礼”等,属于寺院日常用茶,无需张贴茶榜,鸣版(敲击金石之版状鸣器)通知。

寺院在“请立僧首座”及延请新首座时,住持也有具茶榜单独请首座用茶的典仪。元代弌咸禅师《禅林备用清规》记载:“请立僧首座。方丈备草饭,请特为汤药石。至晚汤果。两班光伴,立僧侍者同席。次早,方丈请僧堂特为茶。请客侍者具茶榜,诣寮插香拜请。与特为新首座茶同。立僧当特为下手人茶,与特为新后堂茶同。别日方丈管待两班光伴。”“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方丈管待了。次早,烧香侍者覆住持。客头备柈袱炉烛香。请客侍者写茶榜,诣首座寮炷香。……”具体的榜式为:“榜式:堂头和尚今辰斋退,就云堂点茶一中,特为新命首座,聊表陈贺之仪。仍请诸知事光伴。今月日。侍司某,请客侍者名,敬白。”[4]643清规中所述写茶榜的“请客侍者”,为禅林中专门负责接待住持私客的僧人。茶榜写好后,请客侍者要持茶榜到首座所住的寮房恭请,然后将茶榜张贴到僧堂外面。

还有寺院住持“请头首”茶。《重雕补注禅苑清规》载:“请头首。头首者谓首座、书记、藏主、知客、浴主。……如请首座,堂头和尚就堂煎点。茶牓首尾同前,但改云:‘特为新请首座聊表陈贺之仪。’如有旧首座即云:‘特为新、旧首座聊表贺谢之仪,兼请知事大众同垂光伴。’”[5]531

寺院住持请知事用茶也用茶榜。《重雕补注禅苑清规》载:“请知事。……次日住持人堂中特为新旧知事煎点。茶牓云:‘堂头和尚今晨斋退就云堂点茶,特为新旧某知事即表贺谢之仪,兼请首座大众同垂光伴。今月日,侍者某敬白。’茶牓贴堂外上间。新监院候堂头首座等茶汤罢,入堂与首座大众煎点。茶牓云:‘库司今晨斋退就云堂煎点,特为首座大众,兼请诸知事相伴。伏望众慈特垂光降。今月日。知事比丘某敬白。’斋前,具箱复托茶牓呈首座,词云:‘上闻首座今晨斋退,特为堂中煎点,伏望慈悲降赴。’……茶牓即令行者贴堂外下间。……”[6]529可见,请茶对象职位高低的不同,茶榜内容及张贴位置也有所差异。

此外,作为寺院的集体活动普请众僧用茶,如果亦请住持参加,也必须出具茶榜,否则只悬挂茶单或茶牌。元代弌咸《禅林备用清规》记载:“头首江湖茶。出寮茶已,具茶榜,令茶头贴众寮前下间,具威仪。诣方丈请茶。四寮挂牌,诸寮报请。……榜式:‘某寮舍湫隘,不敢坐邀,今辰斋退,就云堂点茶一中。伏望众慈同垂降重。今月日。某职比丘某拜请。’”这种出面普请用茶的人,一般是寺院住持(堂头和尚)或首座,所邀请用茶的对象是“本山办事禅师,乡人道旧禅师,江湖名胜禅师,合寮尊众禅师”等,亦即除了本寺院的禅师外,还有本乡土其他寺院的禅师(乡人道旧禅师),以及各地著名寺院的禅师(江湖名胜禅师),因此称之为“头首江湖茶”。这种茶榜用“九行书花,素纸不拘”。[4]644与前述单独恭请住持(方丈、堂头和尚)及首座之茶榜不同的是,这种茶榜不一定用绢素等高级书写材料,一般的素纸即可,但必须用茶榜的形式,为的是“具威仪”以示隆重。

寺院延请新住持,为了普告禅门的各个丛林寺院,也设隆重的“江湖茶”。元代德辉重编《勅修百丈清规》记载:“请新住持。发专使。凡十方寺院住持虚席,必闻于所司。伺公命下,库司会两序勤旧茶,议发专使修书(头首、知事、勤旧、蒙堂前资僧众)制疏,(山门诸山江湖)茶汤榜(专使署名)请书记为之。如缺书记,择能文字者分为之。用绢素写榜。……”[7]1123由于延请住持为寺院的“公事”而非前述住持的“私事”,故“疏文”和“茶榜”不能由专门负责接待住持私客的僧人“请客侍者”,而必须由寺院的书记书写;同样,也必须用“绢素写榜”以示隆重。由于需要分发到各处丛林寺院,数量较多,如该寺院没有书记,则由“能文字者分为之”。而且,延请新住持时,还有派专使将茶榜面呈新住持,此即宋宗赜集《重雕补注禅苑清规》记载的:“专使特为新住持人先呈茶牓。”[8]542

寺院请茶并张贴茶榜、茶状,一般多为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除上述情况外,还有寺院的“结夏”、“解夏”,以及重要节庆如冬至节、岁末献岁,或者其他重要活动等等,由住持、库司以“茶榜”请茶,或者由首座以“茶状”请茶。《重雕补注禅苑清规》记载:“僧堂内煎点。……堂头结夏茶牓:‘堂头和尚今晨斋退就云堂煎点,特为首座大众聊表结制之仪,兼请诸知事光伴。今月日。侍者某人敬白。’堂头解夏茶牓:首尾同前,但改云‘聊表解制之仪’。库司结夏茶牓:‘库司今晨斋退就云堂点茶,特为首座大众聊表结制之仪,伏望众慈同垂光降。今月日。库司比丘某甲敬白。’库司解夏茶牓:首尾同前,但改云‘聊表解制之仪’。首座结夏状:‘首座比丘某右某,启取今晨斋后就云堂点茶,特为书记、大众聊表结制之仪。仍请诸知事。伏望众慈同垂光降,谨状。月日。首座比丘某状。’封皮云:‘状请书记大众,首座比丘某甲谨封。’首座解夏状:首尾同前,但改云‘聊表解制之仪’。如堂头特为新旧知事、首座及知事、首座点茶、牓状如请知事、头首、篇中已明。”[1]536宗寿禅师集录的佛教丛林规约《入众须知》也记载:“茶榜式:‘堂头和尚今晨斋退,就云堂点茶一中,特为首座暨大众聊旌(结制,解制,至节,献岁,或云陈贺名德人甲)之仪。仍请诸知事同垂光伴,幸甚。今月日。侍司某敬白。’”“茶榜式(汤同请茶,早以香诣方丈请):‘库司今晨斋退,就云堂点茶一中,特为首座暨大众,聊旌(结制至节,解制,献岁)之仪。伏望众慈同垂光伴,幸甚。今月日。库司比丘某拜请。’”“首座请茶状式:‘首座比丘某今晨斋退,就云堂点茶一中,特为知藏,或后堂、书记、禅师、暨大众,聊旌(结制,至即,解制,献岁)之仪。仍请诸知事同垂光降,谨状。今月日。首座比丘某状。状请某人,首请比丘某谨封。’”[9]561-565

上述首座多指总揽全寺事务的首座,即前堂首座;分管后堂的称为后堂首座。元僧德辉重修《敕修百丈清规》记载:“后堂首座,位居后板,辅赞宗风,轨则庄端,为众模范。盖以众多,故分前后。斋粥二时过堂及坐禅,则后门出入。如缺前堂,住持别日上堂白众,请转前板,插单唱食。其坐禅坐参,只众寮前第三下板,即入堂,不必鸣首座寮前板。余行事,悉与前堂同。”[10]1131前、后堂首座虽各有职掌,但后堂首座职级稍低于前堂首座。新任首座到任后,须为后堂首座及僧众具状请茶。元弌咸禅师《禅林备用清规》记载:“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无后堂,次头首)。方丈茶了。次早具状,备柈袱炉烛。首座诣后堂寮,烧香一炷。(还香)陈请云:‘今辰斋退,就云堂点茶,特为,伏望降重。’呈状。接已送出。就令茶头付供头贴僧堂前下间。封皮粘状前。令堂司报寮挂牌,设位铺照牌。长板鸣。僧堂请茶。鸣鼓集众行礼。躬诣方丈请茶。并前特为茶礼同。状式:‘前堂比丘某,右某今辰斋退,就云堂点茶一中,特为 后堂首座,用伸陈贺之仪。仍请诸知事同垂光访。今月日。前堂比丘某状。’‘状请后堂首座,洎大众,前堂比丘某谨封。’”[4]643

在大藏经中,类似的请茶礼节以及茶榜式还有许多,此处从略。

如前所述,禅门丛林的茶榜多为住持的侍者、寺院的书记或能通文字者撰写,榜式格式化,内容简单,起告示作用。然而,宋元文士与禅门的互动,不但促使寺院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茶榜的撰写更为精致,使其从一般性的告示格式演变成一种精美的文学形式,体裁多为四六体骈文,以致被人们称之为“佛书四六”文,如明代学者杨愼《升庵集》载云:“佛书四六:雀舌初调,玉醆分时禅思健。龙团搥碎,金渠碾处睡魔降。”并注明这些文字出自“茶榜”。[11]一些茶榜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失为美文,而且蕴含着颇堪寻味的深深禅意。

文献中所保存下来的“茶榜(牓)”文不多,笔者只见到31篇。其中宋代24篇,金代1篇,元代4篇,明代1篇,清代1篇;僧人撰写的有10篇,文人撰写的有21篇。撰写数量最多的个人是北宋惠洪觉范禅师(1071-1128),他撰写了5篇;其次为北涧居简禅师(1164-1246),他撰写了3篇。其他人1~2篇。这些传世茶榜大部分是为延请某位禅师入锡某寺院担任住持而作,也有因其他事情请茶而作,是研究茶文化史、茶禅史乃至禅宗史的珍贵文献。下面选择几篇进行讨论。

惠洪禅师《请云盖奭老茶榜》云:

禅门分江西南岳之五派,后世盛云门临济之两家。至于流末之余,驯成戏论之谤。师承大坏,法道寖微。妄庸假我以偷安,名实因兹而愈滥。坐令洞上之宗风,来振湘中之法席。果逢神颖,为整颓纲。恭惟某人,芙蓉嫡孙,枯木真子,疏通莅众,故遇缘则应;折节荷法,故律身甚严。名誉排缙绅齿牙,威仪为道俗指目。喧哗沙步,争传孤锡之重来;狼藉封云,正赖清风之一扫。敢荐苹藻之馔,用庆丛林之仪。未离旃檀之林,一句百味具足;行据狻猊之座,三玄五位纵横。[12]

惠洪觉范禅师本名德洪,江西筠州新昌人,为北宋著名禅僧和禅史家,并以诗僧和诗评家享誉于世。惠洪幼以读诗书为乐,好为古文。14岁时父母双亡,依新昌三峰山靘禅师为童子,日记数千言,深为靘禅师所器重。后入洞山从禅宗大德真净克文禅师学,为其嗣法弟子,并随侍其师于洪州北部泑潭之石门山任书记,服勤七年,尽得真净克文之传。29岁(1099)后,先后三次来到湖湘,在湘中、湘北、湘南诸寺院游历、参访和驻锡共十余年。于宋高宗建元二年(1128)夏五月示寂于福建同安,享年58岁。惠洪禅师的著作甚多,诗论有《冷斋夜话》10卷、《天厨禁脔》3卷;诗文集有《石门文字禅》30卷;僧史及丛林笔记有《禅林僧宝传》30卷,《僧史》12卷,《林间录》2卷、《志林》10卷;又有佛教经论义疏著作《智证传》10卷、《楞严尊顶法论》10卷、《法华合论》7卷、《圆觉正义》2卷、《金刚法源论》1卷、《起信解义》1卷;论临济宗要义之《临济宗旨》;还有《易注》3卷及《甘露集》等。上述茶榜为其在潭州(长沙)寓居时所撰。

榜文所称“云盖”,指的是宋代潭州云盖山海会寺,又称云盖寺,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县五峰乡云坪村石牛塘,为唐代末年创建,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著名禅院。唐末五代诗僧齐己《寄云盖山先禅师》诗云:“曾寻湘水东,古翠积秋浓。长老禅栖处,半天云盖峰。闲床饶得石,杂树少于松。近有谁堪话,浏阳妙指踪。”[13]据此,有可能是浏阳石霜寺庆诸禅师的嗣法弟子来此开山。北宋初,临济宗杨岐派的创始人——杨岐方会禅师曾在此开堂说法,后圆寂于该寺并建骨塔于此。还有许多知名禅师亦曾经开法或驻锡于此。榜文所称“奭老”,即云盖奭禅师,为芙蓉道楷禅师的法孙、净因成禅师的法嗣,属曹洞宗系禅师,故榜文有“坐令洞上之宗风,来振湘中之法席”语。但是,这位奭禅师不止是精熟曹洞宗开祖洞山良价禅师开示接引学人所设立之偏正回互之理、正中偏等五位之别的权宜方法,亦对临济宗系之“三玄三要”法门深有体悟,故榜文称其“行据狻猊之座,三玄五位纵横”。又其“踈通莅众,故遇缘则应;折节荷法,故律身甚严。名誉排缙绅齿牙,威仪为道俗指目”,在道、俗二众中享誉甚高,当然是住持云盖寺这一著名禅林的不二人选。作为一位著名禅史家,惠洪禅师在其诗文中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以史观事的习惯,榜文所谓“禅门分江西南岳之五派,后世盛云门临济之两家。至于流末之余,驯成戏论之谤……”便是如此。类似的文风也出现在他的另外一篇茶榜文中。《岳麓为沩山茶榜》云:

全提祖令,则无法无亲;略在世礼,则有恩有义。故证真必依于俗谛,如解空弗离于色尘。故造雨花,显叙法乳。自裂衣冠以参道,剃除须发而为僧。其长养成就之私,乃提撕藻饰之意。至于曲折,皆出爱忘。俯顾其微,敢称传法之嗣;仰惟至鉴,又贞亲教之师。伏惟堂头大和尚,道契天衣,法传智海。廓沙界之量,故能山收海藏;示医王之心,亦畜牛溲马渤。蝇附骥而气吞千里,铃系鸢而声登九霄。是之固然,人则幸矣!躬至针水之地,特陈苹藻之羞。蝼蚁微诚,知慈严之易感;丛林苛礼,愧恩大以难酬。重烦四海之胜流,共庆一时之佳集。[14]

惠洪禅师于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七年(1125)的近7年间,辗转驻锡于潭州(长沙)岳麓山的道林寺、岳麓寺(麓山寺)、南台寺(笔者按:湘西南台寺,因其位于湘水之西、岳麓山之麓,故名,又称“水西南台寺”;因欲与南岳衡山之南台寺相区别,又名“小南台寺”)、谷山寺、开福寺、真身禅寺等寺院,这篇榜文应该是其驻锡于岳麓寺(麓山寺)期间所撰,所述对象有可能是他的禅门挚友宁乡大沩山密印寺的空印禅师。

在湖湘游历禅修生活中,惠洪禅师与大沩山密印寺的中兴大德空印禅师过从甚密。北宋崇宁三年(1104)十一月,大沩山密印禅寺失火,所有殿堂一夕而烬。大观四年(1110)受出镇潭州的曾孝藴(北宋名臣曾公亮之子)礼遇邀致,说法于庐山下的空印禅师归宗沩山,着手修复寺院,至政和四年(1114)修复完毕。惠洪禅师为此撰写《潭州大沩山中兴记》一文,[15]记述此事并表彰空印禅师的中兴功绩,还为密印寺新修的诸多殿堂亭轩撰写了记文。空印禅师也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与这位禅门挚友共话禅修,还将密印寺所属的“本际庵”易名为惠洪禅师曾经在南岳衡山方广寺灵源阁所自号的“甘露灭斋”,邀请他作为“俯拾枯松,旋安茶樽”的居住禅修之所。惠洪觉范禅师为此写下《沩山空印禅师易本际庵为甘露灭以书招予归隐复赋归去来词》。[15]惠洪禅师在宁乡沩山密印寺及长沙湘西南台寺禅居期间,作为湖湘地主的空印禅师常将新采制作的茶叶馈赠给惠洪禅师,惠洪在其诗作中多次予以记载。如《谢大沩空印禅师惠茶》诗云:“钟鼓五千指,翔空楼殿开。不知大沩水,何尔小南台。让子鈯斧信,闲禅春露杯。故应念岑寂,先寄出山来。”[16]又《空印以新茶见饷》诗云:“喊山鹿蓛社前摘,出焙新香麦粒光。撼树师应怀大仰,传瓯我欲学南阳。要看雪乳急停筅,旋碾玉尘深住汤。今日城中虽独试,明年林下定分尝。”[17]又《题沩山立雪轩》偈颂云:“沩山雪晓试凭栏,露地牛儿觅转难。脱体见前谁对立,一尘不受眼空寒。日长齿頬茶甘在,客去轩窗篆缕残。好在少林成想象,祖师时展画图看。”[18]诗中之“闲禅春露杯”、“撼树师应怀大仰,传瓯我欲学南阳”、“露地牛儿觅转难……好在少林成想象,祖师时展画图看”等语,都将“茶”及“禅”与沩仰宗的开山祖师乃至与禅宗之祖庭少林寺的禅修联系在一起。

《岳麓为沩山茶榜》文亦是如此,整篇榜文充满了深深的佛法禅意,如“全提祖令,则无法无亲;略在世礼,则有恩有义。故证真必依于俗谛,如解空弗离于色尘”等语莫不如此,了生死固然是佛教作为宗教的基本追求,也是终极追求,但人人都非常现实地生活在具体世俗环境中,怎么处理“无法无亲”与“有恩有义”、“证真”与“俗谛”、“解空”与“色尘”的关系,是任何一位信佛禅修之人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位曾经因受世俗官僚政治斗争的牵连而遭诬系狱、流放琼(州)崖(州),并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来申诉平反的出家人,惠洪禅师的无奈可想而知。

文采的典雅、思绪的深刻,是惠洪禅师的茶榜文及其他诗文的特色之一。他还撰写有《请崇宁茶榜》、《请逍遥宜老茶榜》、《云老送南华茶榜》,均记载了他与禅友及湖湘茶禅的因缘关系,限于篇幅,留待另文专门论述。

北涧居简禅师(1164-1246)为宋代临济宗僧,字敬叟,俗姓王(一说姓龙),潼川府(四川三台)人。早年于潼川广福院出家,依同邑广福院圆澄得度,又参谒著名禅师别峰宝印。后谒育王寺佛照德光禅师,心机契投,修学十五年,遂得其法印。其后历参江西之罗湖晓莹、洋屿庵之大慧宗杲等。初于台州报恩光孝寺弘法,后退居杭州飞来峰之阴。未久,移住杭州净慈寺,大开法道。于寺之北涧构筑一室,名为“苇室”,并作赋以示己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四月一日示寂,世寿八十三,世称“北涧居简”。现存著作有《北涧文集》十卷、《北涧诗集》九卷、《北涧外集》一卷、《北涧和尚语录》一卷。其著作对日本的五山文学曾有很大的影响。

居简禅师留下了《请印铁牛住灵隐茶汤榜》、《妙湛月岩中茶汤榜》、《梅屏茶汤榜》3套共 6篇茶汤榜文。所谓“茶汤榜”,分别指的是“茶榜”和“汤榜”。“汤”为宋代禅林常常饮用的一种药汤,如同饮茶一样,禅门饮用药汤也有相应的时间、典仪并出具告示等,此处姑置勿论。居简禅师的每套“茶汤榜”文包括“茶榜”文与“汤榜”文各一篇,这里介绍其所撰《请印铁牛住灵隐茶汤榜》中的茶榜文:

玉虎何知,先动山中消息;云龙早贡,首膺天上平章。价虽重于连城,产独珍于双璧。恭惟某宠光五叶,一杯分万象之甘;弹压群英,数水劣诸方之胜。方圆制度,清白华滋。笑沩源春梦不到池塘,眷老圃秋容尤高节操。颊牙腾馥,四河衮衮。无边襟袖生凉,两腋飕飕未已。[19]

这篇茶榜是居简禅师为延请印铁牛禅师入锡住持杭州灵隐寺而作。印铁牛禅师与居简禅师同师从于育王佛照德光禅师得法,两人为法兄弟。与惠洪禅师一样,居简禅师的文学功底很深,所撰写的茶榜也是文采飞扬、禅意盎然。但与惠洪禅师稍有差异的是,居简禅师的茶榜文大多紧扣“茶叶”本身,包括茶叶的形态、栽培、名茶(含产地)、采摘、制作、烹调、品尝等等,当然最终还是归结到“圆顿培壅,山林品题。正其味于森严,舌须具眼;回余甘于苦酽,瓯已翻云。要验同盟,更无别味。肆辩河之衮衮,疏瀹道腴;导正派之滔滔,洗空禅病”,[20]紧扣禅修,未离出家人本色。

现存于世的茶榜文大都是通过文本文献传承下来的,就笔者陋见,也有唯一一篇通过金石碑刻传世的茶榜文,这就是元代溥光禅师撰文并书的《大都大圣寿万安寺诸路释教都总统三学坛主佛觉普安慧湛弘教大宗师拣公茶榜》,简称“拣公茶榜”。清代叶封撰《嵩阳石刻集记》著录:

拣公茶榜

《大都大圣寿万安寺诸路释教都总统三学坛主佛觉普安慧湛弘教大宗师拣公茶榜》,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特赐圆通玄悟大禅师雪庵头陁溥光撰并书:

窃以随缘应物,无非回向菩提。指事传心,总是行深般若。欲破人间之大梦,须凭劫外之先春。伏惟佛觉普安慧湛弘教大宗师,宝集正宗,转轮真子。学冠于竺乾华夏,显密圆通;神游于教海义天,理事无碍。笑辟支独醒于一已,拟菩提普寤于群生。借水澄心,即茶演法。涤睡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于是待蛰雷于鹿野苑中,声消北苑;采灵芽于鹫山顶上,气靡蒙山。依马鸣龙树制造之方,得法藏清凉烹煎之旨。焙之以三昧火,碾之以无碍轮,煮之以方便铛,贮之以甘露盌(碗)。玉屑飞时香遍阎浮国土,白云生处光摇紫极楼台。非关陆羽之家风,压倒赵州之手段。以致三朝共啜,百辟争尝,使业障惑障烦恼障即日消除,资戒心定心智慧心一时洒落。今者法筵大启,海众齐臻。法是茶,茶是法,尽十方世界是个真心;醒即梦,梦即醒,转八识众生即成正觉。如斯煎点,利乐何穷。更欲称扬听末后句:龙团施满尘沙劫,永祝龙图亿万春。

至大二年正月十五日门资上座徳严刻石于嵩山戒坛寺

右茶榜释溥光撰并书,至大二年刻于戒坛寺。为石四两面,刻凡八幅。今移立在城西峻极下院。按王世贞跋云:元僧溥光书茶榜,风骨颇遒劲,惜胸中无卍字骨令天趣流动笔端。结习未忘,超洒不足。又周叙记云:元雪庵所书茶榜,字径三寸许,遒伟可观。今观其书,笔虽过丰,而结体遒紧,有清臣诚悬之风。书史亦称其工大字。录之。[21]

这是传世茶榜中篇幅最长的一篇茶榜文。虽然满篇充斥“菩提”、“般若”、“转轮”、“教海义天”、“阎浮国土”、“使业障惑障烦恼障即日消除,资戒心定心智慧心一时洒落”等字眼,似乎都是说的佛法禅修,但仔细体味,却不能不佩服明代文士王世贞的眼力,他在《弇州四部稿》中评价这篇茶榜文称:“雪庵茶榜。元僧漙光书茶榜,其辞紫方袍底语耳,不得禅悦真味。书法风骨颇遒劲,略具颜、柳及眉山、豫章结法,惜胸中无卍字骨令天趣流动笔端。结习未忘,超洒不足”。[22]王世贞认为,从书法的角度看,这篇榜文风骨颇遒劲,略具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的结法,但“结习未忘,超洒不足”。之所以“结习未忘,超洒不足”,不光是书法造诣不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禅师,又是为禅师撰写的“茶榜”,本应该心中装的是“佛祖”、“佛法”,却“惜胸中无卍字骨令天趣流动笔端”,当然“不得禅悦真味”,其原因在于“其辞紫方袍底语耳”。何谓“紫方袍底语”?“紫方袍”是古代朝廷赐予一些僧人所穿的袍服,标志着朝廷对所赐予僧人的政治承认;换言之,就是政治和尚。因此,漙光才会在茶榜的末尾着重强调:“更欲称扬听末后句:龙团施满尘沙劫,永祝龙图亿万春。”也就是吾皇万岁万万岁! 这样的文字在所有的传世茶榜中独此一见,即使是思想禁锢、文字狱屡兴的清代,僧人撰写的茶榜中也没有类似的文字。

清代峨喜禅师有一篇茶榜如此称:

切以透脱情关,直截一条活路。抽开识锁,当阳十字纵横。但能足下无私,信知路头不别。贤愚贵贱各有所归,士农工商咸由此道。祁寒溽暑,往来曷辞苦骨劳觔;风雨晴烟,闲忙尽叫口干舌渴。可怜心头热闷,不忍袖手傍观。应须锤碎龙团,正好当道煎点。掇出赵老三杯欣然请坐,吸竭卢仝七碗掉臂便行。不特滋味殊深,大都清凉热恼。虽则任我拦街把住,凭君自肯承当;休怪看客两停,元来一般管待。莫向就中取则,方知功德难量。谁肯当前,共成斯事。[23]

榜文中“赵老三杯”用的是禅门赵州从谂禅师(778-897)“赵州茶”的典故,众所周知,毋庸细论。“卢仝七碗”则用的是唐代诗人卢仝(约795-835)“七碗茶”的典故。卢仝祖籍范阳(治今河北诼县)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早年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刻苦读书,博览经史,精文工诗,终生不仕。 以其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世称“七碗茶诗”)而奠定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仅次于茶圣陆羽而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诗云: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牙。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24]

这首茶诗涉及唐代茶事如包装、形制、贡茶、采茶、制茶、煎茶、吃茶、茶政诸多方面,并且充满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在唐代即被传为千古绝唱,流风播及后世直至当代,其名句屡被历代墨客骚人引用,包括笔者所见的许多茶榜文也用了这个典故。峨喜禅师的茶榜文与卢仝的人文关怀一脉相承,不是为寺院因某种庆典举行茶会、茶宴(筵)而作,而是为寺院在街坊所设置茶舍以向民众、尤其是劳苦大众施茶而作,并且希望求得社会大众的支持共襄慈善之举,其中蕴含着佛教的慈悲怜悯之心,这是该茶榜文与其他茶榜文不同之处。

上述茶榜文虽然出自僧人之手,但均为文字功底甚深而且与文人交往密切的僧人,将其视为文人也未尝不可,因此,他们才能够跳出禅林茶榜文单调固定的格式,撰写出既有文学色彩又深蕴禅悦真味的茶榜文。

再看看世俗文人撰写的茶榜文。

宋人史尧弼撰《印公和尚医眼茶榜文》云:

窃以起一生于万死属大医王,破群昏而独明是为圆觉。特持绝品,远向胜流。伏惟印公大德,宝镜当空,金篦在手。透见祖师心孔,刮开诸佛眼睛。岂惟受龙树之秘方,抑亦造轩辕之灵窍。九衢暗暝,真推明月照临。一片太清,肯使微云点缀。功德实难思议,文章未易酬劳。漫凭两腋之清风,为谢万金之良药。[25]

这又是一篇内容独特的茶榜文,是向宋代峨眉山高僧别峰宝印禅师请茶而作,缘由是,别峰宝印禅师为他医治好了眼病,故请茶致谢。

史尧弼(1118~约1157)为蜀中名士字唐英,眉州人,生于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卒于绍兴二十七年以后不久。儿童时即迥出不凡。年十四,李焘为眉州解魁,尧弼为第二人。赴鹿鸣宴,犹著粉红色裤。太守命分韵赋诗,尧弼得“建”字,援笔立成,云:“四岁尚少房玄龄,七步未饶曹子建。”[26]可见其自负。其文章受到当时担任川陜宣抚处置使之驻扎成都的著名学者兼军事统帅、汉州绵竹人张浚的欣赏,谓其大类蜀中名士苏东坡,让他与自己的儿子、后成为与朱熹齐名(朱张并称)的南宋著名学者、湖湘学派著名传人之一的张栻游。绍兴二十七年(1157),史尧弼与其弟尧文同登进士,未授官而卒。著有《莲峰集》三十卷(早佚,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部分,编为十卷,收入《四库全书》中)。别峰宝印(1109~1190)为宋代著名禅师,历任四川峨眉山中峰寺、广汉崇庆寺、武信东禅寺、成都龙华寺、眉山中岩寺、成都正法寺,以及镇江金山寺、四明雪窦寺、杭州径山寺等名刹的住持,笔者撰有《宋代峨眉山高僧别峰宝印禅师行年及交游考》一文,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考证,收入《历代祖师与峨眉山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此处不赘。

史尧弼是在游览朝觐眉山中岩寺时结识别峰宝印禅师的。他曾经与别峰宝印的另一位诗友、蜀中名士冯当可一道游历过中岩寺,写下了一首《同冯蓬州当可游中岩分韵得林字》纪游诗:“羲和转日毂,北陆鞭穷阴。天地不自持,年老去如骎。卉木浩萎垂,江山动萧森。变化故不干,乐哉此幽寻。蓬州老摩诘,玉齿锵璆琳。相携亦忘言,一笑孤云岑。至人鹫峰来,分坐兹岩深。摄衣请从之,宛如在中林。聊欲荐清供,无物致所歆。端有白月轮,烱然碧潭心。赏会讵偶然,夙昔谅合簮。别去莫惨恻,渠无去来今。当有羲黄人,甞识太古音。”[27]诗中所谓“羲黄”,指的是羲和与黄帝,都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相传黄帝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创始人,今存之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便是托名于黄帝。“当有羲黄人,甞识太古音”句,表明史尧弼在这里遇见了一位懂得医术的人,此人便是别峰宝印禅师。

从史尧弼撰写的茶榜文内容看,他患的疾病是眼睛白内障。早在唐代,古代医学家已经发明了一种医治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即所谓“金针拨障术”即用金针(金篦,实际上即中医针灸术使用的银针)来刮除眼中的障翳,使之复明如常。唐代诗人白居易《眼病二首》诗云: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原注:已上四句皆病眼中所见者)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

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28]

白氏诗中对白内障疾病的症状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并介绍了僧人(医僧)及医家关于此病病因的不同说法。诗中的“龙树论”并非指与龙树菩萨相关的那部佛经,而是一部出现于唐代的眼科医书,很有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其中记载有“金针拨障术”,因此,在唐宋时期,这种治疗技术多被僧人所掌握。史尧弼《印公和尚医眼茶榜文》中也提及了“龙树之秘方”,可与白氏记载遥相印证。“决明丸”是以中药决明子为主药制成的一种丸剂,也是中医治疗眼科疾病的常用药物。按照白居易的说法,他的白内障眼疾“人间方药应无益”,应该制的是“决明丸”没有功效,便准备试用佛家的金针拨障术。效果如何,白氏未能言明。但据史尧弼《印公和尚医眼茶榜文》中所称,这种治疗技术的效果非常之好,“功德实难思议,文章未易酬劳。漫凭两腋之清风,为谢万金之良药”,因此他深表感激之情,请茶致谢。茶榜文中的“大医王”,指的是佛和菩萨。《杂阿含经》记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29]105

佛、菩萨善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治疗众病,故以“大医王”称之。茶榜文中称“宝镜当空,金篦在手”,很可能是别峰宝印禅师在为史尧弼施行金针拨障术时,运用了镜子之类的反光照明器具。因此,这篇茶榜文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的宝贵资料。此后,史尧弼与别峰宝印禅师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经常赋诗相赠。

蒙元王朝统治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在此期间文人撰写尚存于世之的茶榜文有3篇,都是出自著名文士之手笔,各有特色。

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后仕宦于蒙元的耶律楚材(1190-1244),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政治家。他与寺院僧人交往颇为密切,这些情况,可以参见陈靖华研究员与笔者合撰的另外一篇参会论文《茶话恰宜汤饼素——禅门丛林“茶话”考述》。耶律楚材的茶榜撰写于某所寺院,是为该寺院一位新任住持“奥公长老”请茶而撰。榜文云:

今辰斋退,特为新堂头奥公长老设茶一锺,聊表住持开堂陈谢之仪。仍请知事大众同垂光降者,窃以个中滋味,谁是知音;向上封题,罕逢藻鉴:

伏惟新堂头长老名超绝品,价重诸方。黄金碾畔,析微尘输他三昧手;碧玉瓯中,轰巨浪别是一家春。睡鬼潜奔,便使至人无梦。汤声微发,解教醉眼先醒。谂老三杯莫作道理会,卢公七碗且是仁义中。虽然栊桶新陈,不得颟顸甘苦。便请大家下口,且图一众开怀。幸甚![30]

这是一篇既具有文采又完全符合寺院茶榜式规制格式的茶榜文。文中用典甚多,且多出自名人之手。“谂老三杯”、“卢公七碗”分别所指为赵州从谂禅师“赵州茶”及卢仝“七碗茶”,前文已述。“黄金碾畔”与“碧玉瓯中”均出自北宋文人范仲淹的著名咏茶名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不能不录: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衣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31]

范仲淹这首《斗茶歌》中“紫玉瓯心雪涛起”的“紫玉瓯”,在另外的记载中则作“碧玉瓯”,如宋代文人陈鹄撰《耆旧续闻》称:“范文正公茶诗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32]可见这首咏茶名篇在宋代就不同版本流传,耶律楚材用典并无错误。耶律楚材茶榜文中的“三昧手”典故出自北宋著名文士苏轼:

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十月二十七日闻轼游寿星寺,远来设茶,作此诗赠之: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王琖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

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33]

耶律楚材非常爱茶,也会品茶,撰写了许多咏茶诗文,展示了他深厚的茶文化修为。如其《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诗云: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遶烟霞。

厚意江洪绝品茶,先生分出蒲轮车。

雪花滟滟浮金蕊,玉屑纷纷碎白芽。

破梦一杯非易得,搜肠三碗不能赊。

琼瓯啜罢酬平昔,饱看西山插翠霞。

高人惠我岭南茶,烂赏飞花雪满车。

玉屑三瓯烹嫩蕊,青旗一叶碾新芽。

顿令衰叟诗魂爽,便觉红尘客梦赊。

两腋清风生坐榻,幽欢远胜泛流霞。

酒仙飘逸不知茶,可笑流涎见曲车。

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试将绮语求茶饮,特胜青衫把酒赊。

啜罢神清淡无寐,尘嚣身世便云霞。

长笑刘伶不识茶,胡为买锸漫随车。

萧萧暮雨云千顷,隐隐春雷玉一芽。

建郡深瓯吴地远,金山佳水楚江赊。

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枯肠搜尽数杯茶,千卷胸中到几车。

汤响松风三昧手,雪香雷震一枪芽。

满囊垂赐情何厚,万里携来路更赊。

清兴无涯腾八表,骑鲸踏破赤城霞。

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

黄金小碾飞琼屑,碧玉深瓯点雪芽。

笔阵陈兵诗思勇,睡魔卷甲梦魂赊。

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34]

诗中除了茶榜文中出现的那些典故外,其他茶事历史文献中的著名典故,耶律楚材无不信手拈来,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史及茶文化修为。

金元时期另一位文人杨弘道撰写了又一种不同文学体裁的茶榜:

代茶榜①原注:归义寺长老劝余作此诗。长老姓英,字粹中,自号木庵。

东方有一士,来作木庵客。

尝观贝叶书,奥义初未识。

丛林蔚青青,秀出庭前栢。

满瓯赵州雪,洒向岁寒质。

师席有微嫌,授客远公笔。

俾之赞一辞,眢井若为汲。

低头谢不敏,亦颇习诗律。

以诗代茶榜,自我作故实。[35]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弘道字叔能,淄川人。生金之季,其事迹不见于史传。以集中诗文考之,宣宗兴定末(约1221)始与元好问会于京师,是时金已南迁。至哀宗正大元年(1224)尝监麟游酒税后又仕宋,以理宗端平元年(1234)为襄阳府学教谕其投《赵制置札》有‘归朝未满三载’语,则当以绍定末(约1223前)南归者。而集中又有《赠仲经诗序》称端平二年(1235)清明后出襄阳摄唐州司户,十二月上旬北迁,寓家济源云云,则在宋未久,旋入于元。”著有《小亨集》六卷。该茶榜中自称“以诗代茶榜”,表明文学界及茶文化界所认同之茶榜规范体裁应该是四六体骈文,而禅门丛林的规范体裁则是前述告示体。这篇茶榜诗的请茶对象,是金元之际中国北方佛教界出现的一位名噪一时的诗僧性英禅师,金代文人元好问所撰《木庵诗集序》中对其生平事迹有较为详细的叙述,称其为“诗僧第一代,无愧百年间”。[36]性英禅师与当时几乎所有知名文士均有交往,并留下许多相互唱酬的诗文。

就笔者所见,今存唯一的明代茶榜文是文士倪谦所撰。榜文云:

缓火炙,活火煎。鼓阴阳于橐钥,前浪平后浪涌,沸江汉于釜鬵。非关煮蒙顶之露芽。自是瀹蓬壶之瑶草,丹丘子服此而轻身换骨,玉泉公饮之而返老还童。湖海交游,因效采苹之献坛场。凡圣幸鉴,倾葵之诚,仍须七碗平分,毕竟一尘不滓。渴睡汉从今唤醒,长生药何用别寻。看取冷淡家风,剩扫三冬之瑞雪。高超清净境界,同挟两腋之清风。请尝试之,乃所愿也。[37]

倪谦(1415~1479)字克让,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又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天资聪颖。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乡荐,次年赐进士第3名,授编修。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6)以在文华殿受命赋诗,受到景泰帝赞赏。曾出使朝鲜。明英宗天顺初年(约1457)为学士,入讲东宫。天顺三年主持顺天府(今北京)乡试,因秉公行事,遭诬告而流被放7年。成化初(约1465)明宪宗即位后,官复原职,后与儿子倪谦岳同调史局编修《英宗实录》。旋升任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追赠太子少保,谥文僖。倪谦这篇茶榜的文字当然比不上宋代的茶榜,但也并非完全不可卒读。较为有价值的是其内容。佛门禅林的“茶宴(筵)”、“茶会”等活动兴起于唐,盛行于宋,衰落于金元,至明清则仅留遗踪。这也与传世之各历史时期茶榜文的数量是相符合的。正是如此,这篇茶榜文中看不见多少佛门的痕迹,倒是出现了“蓬壶之瑶草”、“丹丘子服此而轻身换骨”、“玉泉公饮之而返老还童”、“长生药何用别寻”等道教养生语,但作为茶文化的史料,还是有其价值的。

本文所列举并论述的茶榜文,虽并非全部,但对各历史时期、各代表性作者、各文体的茶榜都予以列论,展现了茶榜发展历史的大致面貌。文字的典雅优美与否涉及作者之文学修养及文字能力,撇开不论,僧人与文人所撰韵文体茶榜文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多涉及佛法禅理及禅门典故;后者则多就事论事,用典也以茶事、茶史为多。无论怎样,都是研究佛教史及禅文化史的宝贵资料,并为中国茶文化史增添光彩。

[1] [宋]宗赜.重雕补注禅苑清规·卷五[O]//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536.

[2] [宋]惟勉.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卷上[O]//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598.

[3] [宋]惟勉.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卷下[O]//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616.

[4] [元]弌咸.禅林备用清规·卷6[O]//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641-643.

[5] [宋]宗赜.重雕补注禅苑清规·卷3[O]//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531.

[6] [宋]宗赜.重雕补注禅苑清规·卷2[O]//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529.

[7] [元]德辉重.勅修百丈清规·卷3[O]//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1123.

[8] [宋]宗赜.重雕补注禅苑清规·卷7[O]//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542.

[9] [宋]宗寿.入众须知[O]//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561-565.

[10] [元]德辉.勅修百丈清规·卷 4[O]//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册:1131.

[11] [明]杨愼.升庵集·卷65[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宋]惠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卷28[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唐]齐己.寄云盖山先禅师[O]//白莲集·卷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 [宋]惠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卷28[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 [宋]惠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卷20[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 [宋]惠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卷9[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 [宋]惠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卷12[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 [宋]惠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卷17[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 [宋]释居简.请印铁牛住灵隐茶汤榜[O]//北涧集·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宋]释居简.妙湛月岩中茶汤榜[O]//北涧集·卷 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 [清]叶封.嵩阳石刻集记·卷下[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 [明]王世贞.雪庵茶榜[O]//弇州四部稿·卷13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清]喜说.峨喜禅师语录·卷下[O]//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8册:200.

[24] [宋]王安石.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O]//唐百家诗选·卷 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 [宋]史尧弼.印公和尚医眼茶榜文[O]//莲峰集·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 四库全书总目·《莲峰集》十卷提要[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 [宋]史尧弼.同冯蓬州当可游中岩分韵得林字[O]//莲峰集·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24[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 [南朝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卷15[O]//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册:105.

[30]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13[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2[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8[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26[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5[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 [元]杨弘道.小亨集·卷1[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 [金]元好问.木庵诗集序[O]//遗山集·卷 3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 [明]倪谦.倪文僖集·卷32[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寺院禅师
Fantasy and reality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宽恕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悟道
命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