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兰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宋朝政权飘摇,国土分裂,一大批的文人志士满怀报国之情却壮志难酬。刘辰翁的《忆秦娥》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作: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刘辰翁是宋代文人中描写元宵较多的词人,这首《忆秦娥》是刘辰翁赋邓剡《忆秦娥》而作,这里所说的烧灯节指的便是元宵节。“朝京”两字透露出百姓对京城的向往,风依旧,雪依旧,不同的只是朝京道路上的人数,“朝京人绝”,简单的四个字勾勒出昔盛今衰的情景。“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岁月蹉跎,可是在自己短暂的时日里竟然经历了国家兴亡,而与友人相聚时的那轮明月仍然是当年的样子。“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明月是皎洁的白色,蜡烛燃烧后剩下红色的眼泪,一白一红,让人感到朝代变迁带来的辛酸与耻辱。“梅”暗喻的是烈士暮年,“照人梅发”四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感慨。整首词主要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1](P187)
应该来说,这首词中作者的爱国之情、报国之意是比较隐忍的,情绪也比较低沉、凄苦。与这种凄苦情绪相对比的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写于北宋羸弱时期,透露出豪情万丈,“西北望,射天狼”,展示了作者杀敌报国的决心。[2]
北宋后期,国事巨变,金兵南下,一大批文人士大夫跟随着朝廷南迁,经历了朝代变迁和盛衰变化的文人们纷纷拿起笔抒发情怀。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便是其中的名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者先写的是元宵佳节的美景,天气温和,春意盎然,但是作者却没有心情欣赏这样的美景,回想南渡之前过节的情景,“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多么热闹欢快,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这种今昔情景和心境的对比让人倍感悲凉。这首词表面上看就像在写自己元宵节的心情,实际上却暗含了对国家命途的担忧,蕴含着失去故土的悲哀之情。
同样,向子湮的《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也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
“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太一池边,葆真宫里,玉楼珠树。见飞琼伴侣,霓裳缥缈,星回眼、莲承步。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
这首词大半部分极尽流丽典雅之语,描绘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元宵节,华丽的宫殿,热闹非凡的街道,美不胜收。作者的大部分笔墨在于描写奢华的场面,先景后情,先实后虚,强烈抒发了怀念故国、悲壮而抑郁的爱国之情,“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短短十三字,其激烈悲愤,让人为之震撼。
古代有很多描写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诗词,而刘著的《江城子·元宵书怀》则是在元宵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哀叹自己已逝的年华。
“笼街弹压上元灯。满瑶城。簇珠星。老矣如今,谁记旧来曾。眼底相逢惟有月,空对面,若为情。残生消不尽齑茎。瘦棱棱。困腾腾。扶起眉间,杯酒酹寒檠。也为风光陪一笑,心下事,梦中惊。”
坐在热闹的街头,看着满街挂着的漂亮花灯,作者感慨不已:“谁记旧来曾?”那些年少时的轻狂潇洒,早已随时光流转,一去不复返。风月狂欢最终都会销声匿迹,留下的只是那轮皎洁的月亮和满满的回忆。而如今,年老力衰,只得浊酒一杯独自感慨,或许在梦里,依然是那些年少时的美好回忆,而惊醒后的残酷事实,更让作者悲从中来。
表达同样情怀的诗词还有很多,例如曾觌的《点绛唇》:
“细雨斜风,上元灯火还空过。下帘孤坐,老去知因果。风月词情,冷落教谁和。今忘我,静中看破,万事空花堕。”
在这个热闹的元宵节,作者独自一人坐着,不知道今夕何处,时光荏苒,昔日再怎么风光,也不过像是空中飘落的花瓣,随着时间最终消融。
在古代,情人相会也是元宵词的主题之一。然而,在此类词中,大多描写的是情人分离、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意,其中,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和姜夔的《鹧鸪天》最让人津津乐道。[3]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整首词的构造非常简单,分为去年元宵和今年元宵两个场景。去年元宵时灯火辉煌,男女主人公在这个热闹的晚上相会相许;而今年,月亮、花灯没有任何的改变,只是那个人已经不在,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泪湿衣衫。这首词以时间为轴线,形成今昔对比,巧妙地道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姜夔的《鹧鸪天》写于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题目是《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作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先写梦境再写现实,时光如流水,洗刷了昔日的欢乐,美丽韶华一逝不返。[4]
纵览这些元宵词,词人大部分都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或是用元宵节喧闹的场景衬托主人公孤独的境遇,或是用以往节日的美好回忆对比今日凄冷悲凉的处境。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无非是为了抒发元宵之夜词人们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政治抱负,有人生理想,有生命寄托,有情人相思。这些情感和美好的节日结合在一起,更能表现词人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人生思考。也只有在元宵佳节灯火辉煌的喧闹中,词人才能有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谈春蓉.论宋代元宵词的悲剧意识[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6).
[3]韩丹丹.浅论宋代元宵词的时代表现性[J].安徽文学,2009(2).
[4]张稳.易安心事谁人知[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