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12-04-01 01:05:23
关键词:高师创新能力院校

卢 清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一、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千百万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积极主动、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措施和政策,并取得了实际效果。中国为了更好地抓住与用好21世纪前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创新问题,创新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为了适应中国对人才的需求趋势,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教改革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中国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正从过去相对独立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多元化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转变。高师院校必须审视自身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提高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使创新人才能够迅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二、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不足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高教改革、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全国各个高校都在进行相应的改革,高师院校在这样的环境下,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各种路径。但是各高师院校对创新人才理解程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等认识、执行力度并不相同,从而导致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诸多缺失,尤其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上。部分高师院校领导者、教师、管理者的创新思维不足,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欠缺,对创新人才培养持观望和保守态度。创新理念的转变离不开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和教师对自身培养人才责任的深刻认识和促进人才成长的服务意识,只有三大职能主体明确了育人的本质责任,才能从行动上转变和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服务教学科研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内容设置不够科学,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部分停留在旧有知识结构的框架基础上,旧有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以及更新速度较快的知识经济,旧有的课程框架结构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有碍于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与拓展。尤其是师范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无法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培养出社会急需要的、创新的人才。可以设想一下,高师院校旧有的课程结构仅仅更适合培养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如果还是把这一套培养人才的课程结构强加在当今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课程上,可想而知最终将无法培养出高师院校的创新人才。显然,在充分吸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方面,应大力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底蕴,以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较好的结合,以及发挥科学教育中思想品德内涵和功能,深刻反映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目前,发现的方法和求实创新精神均没有形成体系,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创新型师资队伍的缺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的优秀师资应该是在其所学领域知识广博,善于发现问题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其贯通于学生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培养其特有的创新能力,使创新人才在众人中崭露头角。中国高师院校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多,教师的素质不断增强,但新进的高学历者大多缺乏教育经验,使得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一些原有教师由于受到以前教学内容、方式的影响,对于创新人才的启发与培养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沿用旧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总之,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目前高师院校对建设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任重道远。

(四)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平台,方式单一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高师院校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而忽视了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种现象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脱离,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虽然目前很多师范大学根据现实的需要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但是师范类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活动相对单一。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和参报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等比赛上。对于本校学生自行组织团队申报项目、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等较少开展。目前高师院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正在努力尝试,但是部分高师院校受到实践平台、基地单一、成本较高、实习实训时间短、资金不足的限制;部分高师院校对实践的作用认识不够,缺乏优秀师资指导和评定创新实践活动以及部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部分高师院校无法正常、有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五)忽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师院校人才评价机制主要是指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方向标,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间接地为高师院校孕育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势必会对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造成“急功近利”、“表面文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部分高师院校并没有把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实践活动、学生自身智力水平以及在教学上有所创新的内容纳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考核评比中,或者其所占比值非常低。从而导致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创新行为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培养,消磨了教师与学生的创新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又具有创新能力、符合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评价机制。

三、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高师院校的合理定位,培养创新人才

高师院校的定位是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重要问题,只有建立在学校发展定位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才是科学有效的,才能为创新人才的发展拓宽道路,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学校自身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中,教育的矛盾不再是上学难问题,而是上好学校的问题,对学校、教师的质量要求明显高过以往任何时期,如果没有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合理定位,没有对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做好定位,便不能帮助学校领导和老师掌握工作的重点,更不能使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各项工作协调、有序进行。因此,高师院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尤其要为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做好详细而周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这不但涉及到高师院校自身水平的提升,而且对未来创新人才的发展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未来走向起到关键作用。从目前教育情况看,高师院校依然是中国培养教师教育最重要的机构主体。高师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应立足高师院校准确的定位,强化自身教师教育特色,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大批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目前,中国高师院校数量很多,其中有6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34所省属师范大学和70多所由当地政府管理的师范学院,各类高师院校的办学水平良莠不齐。如果不根据各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高师院校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势必会影响各高师院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因此,高师院校必须在合理定位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按部就班地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进程。

(二)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大学文化氛围

高师院校的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从一定层次上讲,学校文化对人才的培养作用更为重要和深远,尤其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人要有所创新,除了自身的才智以外,创新精神和品质,譬如批判性、质疑性等都会对创新产生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创新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如果这些创新的品质通过学校文化表现出来,那么学生在校期间就极容易受到这种创新意识文化的熏陶,进而促进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师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历史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浓厚的教师教育氛围,这是高师院校具有特色的培养人才的文化。正是这种有形无形的教师教育氛围和学术积淀,影响着高师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高师院校文化不能与时俱进,一定会使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受到影响,也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影响。在目前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特别是在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进程中,高师院校要积极营造具有创新意识的精神文化氛围,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文化,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文化,促使有利于创新潜能发挥的各因素得到发挥和强化。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无一例外地通过文化熏陶的方式影响和引导人才的培养。哈佛的优秀毕业生、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就培植自主与独立思想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学,无出其右者。哈佛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哈佛大学“追求卓越,崇尚真理”的优秀教育理念深深地融入到了学校文化中,并扎根于每个哈佛师生的心中,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得以表现,成为推动哈佛不断发展、强大的精神力量,培育一代代杰出人才,传承真理,服务社会。

(三)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体系

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和进行创新改革的重点,课程体系是否合理也是影响创新人才形成的关键。目前,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以及高师院校在不断探索学科间相互交叉、综合化的课程建设趋势,无不促使高师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上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适时进行课程体系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变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实施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从而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得实效。

(四)转变大学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责任心、学术与教学水平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因素,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人才培养经验。高素质的教师不但是大学竞争力的核心,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高师院校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一方面高师院校应在管理、培养高素质教师上奖惩分明,强化管理。通过激励与奖惩相结合的政策,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通过制定考核标准和措施,保障教师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应该只停留在科学研究中,更要把创新意识运用到人才的培养上,融入到日常教学课堂中,最终使自己成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贡献的高师院校教师。

(五)为培养创新人才搭建实践平台

高师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实践教育。如果没有实践训练,即使有再多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教育等也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既不能缺少理论知识的讲授,也不能缺少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方面都充分重视实践教育对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利用课内教学与课外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培育人才,并设立“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支持已经具备一定条件要求的本科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这种将科研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供了平台。中国高师院校学生一般都是以知识掌握的课堂理论学习为主,参加实际操作、科研训练等很少。因此,高师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势必要强化学生参加实践操作的强度,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引导和监督以学生参与为主的实践教育;在制度的鼓励、引导下,同时加大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为高师院校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这样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有机会参加实际操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六)建立和健全创新人才的评价考核体系

高师院校人才评价机制主要是指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评价,评价机制是方向标,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间接地为高师院校孕育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势必会使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流于形式、走过场,阻碍学生创新性的培养,这也是造成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又从对立面反映出了高师院校人才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目前中国高师院校大多还是以传统的知识层面评价指标为主,许多高师院校也尝试改革,但对于较复杂的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较为困难。因此,高师院校要想通过人才评价体系考核和测评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的成效,就需要高师院校制定出科学、易于操作的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现有人才评价体系为构建基础,为了更好突出人才评价体系中对创新能力的考核,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可以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三个方面着手,分化出创新评价要素,作为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情况的考核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J].教育研究,2011(1):15-26.

[3]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6-11.

[4]王占军,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改革—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J].大学:学术版,2009(12):6-11.

[5]刘鸣.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8):18-21.

[6]邹美美,罗瑾涟.创新型人才国内外研究进展[J].人才开发,2009(8):11-14.

[7]黄友珍.我国师范院校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1-12.

[8]马晓丽,崔明德,李国栋.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2-91.

[9]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2-27.

[10]钟秉林.高等教育的时代任务:提高质量促进公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8(8):15-22.

[11]向洪.哈佛理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36.

猜你喜欢
高师创新能力院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