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域下的日常生活与设计艺术1

2012-03-31 18:24袁志准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2年5期
关键词:图式艺术生活

文/袁志准(湖南城市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当代社会日渐步入消费经济时代,并直接表征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这种审美生活境态不同于纯艺术世界,它以物质为基础,依托新型传媒将文化与审美物质化、大众化、通俗化并且商品化,诉诸人的身体行为与日常意识,建塑人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图式。它既促生了多样态生活方式,又催生了多元化文化形态。设计艺术就是策动这场美学革命的技术因素之一。可以说消费时代艺术设计全面介入了人的日常生活,甚而承载着个体价值主体性乃至社会总体性的建构重任。然而,在制导这一切的消费意识形态语境中,设计艺术常被视为提升商品交换价值的工具,其与人日常存在的深切关联被有意遮蔽,也就造成了设计艺术对高碳经济尤其是高碳生活方式的助推。高碳生活方式乃当下社会“物役、权谋、区隔、冲突、虚无”等诸多人的存在困境与顽疾的根源。因此,在多元价值诉求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矛盾日渐突出的背景下,有必要以低碳视域重新审视设计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一、设计艺术对日常生活图式的建构

人类造物的根本目的在于将不同自然材质转化成等量化的使用性。使用性的生成必然依循人的生产、生活之需以及人体与行为的特征,即造物必须适切人的日常生活图式。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更重要的是,图式指导人们处理新的信息。”2(A.S.R. Manstead & M. Hewstone,(Eds.),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 Basil Blackwell, 1995.图式既是对一定生活世界的体认过程,也是获得文化认同的核心标识。因此,宽泛地讲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与话语表达等均可看作图式。造物需要造型,造型必然含有对一定人类行为的抽象化、系列化,即将使用某物的动作、要求、方式、方法等规定在形式之中。物的被使用就是某种行为方式的大众化,这种行为方式的日常应用最终成为人的行为无意识——习惯。因此,造物要将异质性的物抽象为图形,即为人的行为抛出新的图式。

现代社会人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大多经由艺术设计过,所谓“日常生活受设计支配的时代”已然到来。现代设计艺术固然重在创造形式,但形式既要实现物的使用性,也要生成装饰,即装饰不是在物的功能形态生成后进行续接或添加,而是将体现功能的形式本身美化(艺术化)和人性化,进而涵容营销信息与方式。因此,设计艺术以物质为纽结接通了生产与消费,物质与精神,实体与符码之间的关联。这样,设计艺术就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人日常生活的总体性图式。

日常生活的内涵是双重的:一方面为保障个体再生产的基本物质前提及其行为方式;一方面为布展在日常言行、惯例、传统、风俗、交往活动中的日常意识。赫勒与海德格尔持日常生活本质自在论,认为它是“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组合”1[匈]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日常状态显然意指此在‘日日’处身其中的那种去生存的方式……通常意味着:此在借以虽非永远地,然而却‘常规地’向人人显现的方式。”2[德]马丁·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马克思、韦伯、列菲伏尔则认为现代日常生活是一个在异化和物化主导下人的日常刻板生活形式和商品化形式的独特范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看到了日常生活以及其精神结构必然对一定形态的经济与历史秩序产生影响,日常生活变革与社会总体转型双向建构。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日常生活必须革命,而且它自身的矛盾性也为革命预留了的空间。列菲伏尔指出,“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人类的和每一个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总和,才能以完整的形态与方式体现出来。”3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trans,John Moore,Verso,1991.他将日常生活目标指向现代社会中充满意味的每日生活。他要“生产出人的类存在的空间……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空间,以作为变革日常生活的基础。”4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转引自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实际就是造就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为这种理想的大众化提供了可能并表述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它包括两个方面:物质审美化与审美物质化。所谓的物质审美化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器具与环境被美化,生活世界变成审美场域。审美的物质化则是否定美的超功利性,物质性享受也成为美学的依据;否定形而上学美学,符号与影像直指本身。这一日常生活领域审美转向的核心纽结就是设计艺术。“对人们生活的设计,将转变为表达日常生活多样性和细微含义的形态。这就意味着今后设计,将反映人们日常无数细微意向所造成的多样性价值。”5[韩]金泽勋.21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A].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可以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实就是借助设计艺术塑造有别于传统的审美化日常生活图式。这种图式除了行为方式还有日常意识。

现代社会中,文化功能大大提升,尤其是内嵌于日常生活直接作用于人的日常意识的文化。消费时代人的生存方式日趋“泛物质化”。“泛物质化”就是人的独立性依赖于物,乃至确证自我的社会存在与文化归属等诸多价值主体性的因素也来源于物。这说明“物”中融入了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不仅仅有生产与交换关系,还有文化与交往关系等等,使用或者拥有物就是进驻这些关系。一句话,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大多经由艺术设计整流其材料、造型、包装、命名,转化成了文化性商品,就为激活这些关系。在鲍德里亚那里,它们就是 “符号-物”。“符号-物”是一个整体性的物质性文化符号,不是“符号”与“物”的相加。因此物中蕴含的文化与功能具有结构相似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感知与行为,造就人身体实践的文化性。而且它们也同样受制于市场经济逻辑,作为商品的重要内质之一被生产出来。故而,“符号-物”是一种可交换的物态文化,并且在消费过程中同样被物质化地使用,潜移默化地构建人的日常意识。主要因为它既是视觉文化也是大众文化。

视觉总被看成一种高级理性器官。“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说,看的能力就是一种知识的功能,或是一种概念的功能,亦即一种词语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命名可见之物,也可以说是感知的范式。”6[美]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作为一种重要视觉文化的设计艺术就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视觉认知与体验的结果。无论古今设计艺术都被纳入视觉性彀中,既被社会建构同时建构社会。古典造物中的视觉文化符号总被指定有明确的社会性象征意涵,扮演着像教角色。而现代设计艺术则从这种确定性中游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话语体系,不断否定身上的绘画性而成就视觉艺术性,但它们也不是完全游离于特定族类文化语境的剩余物。任何图形都铭刻着特定族类于“时间连续统”中叠加的历史性觉解,于“空间连续统”中展开的自我体认方式,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深层次的心理结构来建构知识。作为人日常生活之最切近、最频仍、最关注的设计艺术符号在反复作用于个体心理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出话语强力。隐含在符号中的主体认知、观念、情感等会悄无声息地规训人,也都会成为接受者日常意识的自动应答。

现代设计艺术源自都市并意在提升市民的日常生活品质。消费时代,设计艺术将日常生活化为审美文化形态使这一目的成为可能。这种审美文化形态要想获得认同必然从特定民族、地区的生活祈望、文化传统与风俗中汲取养分,即它必须通俗化与大众化。设计艺术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文化通俗化的基础。现代设计艺术符号的独立自足性为之赢取的自由交换权力和能力为设计文化的通俗化寻获了载体。“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1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49.htm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符号-物”,一头连着人的物质生活,一头连着人的文化需求,其审美效果也是娱乐化的,真正成为了勾连市民文化趣味与价值取向的公共空间。因此,现代设计艺术不仅本身是市民日常遭遇的大众文化形态,而且也是助成高雅文化通俗化与日常化的大众文化媒介。

总之,现代设计艺术在建构大众日常生活行为图式的同时,也形塑了大众的认知、思维、审美、是非等诸多日常意识图式。

二、低碳视域中的设计艺术转向

设计艺术造就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给个体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丰裕,人“为物所役”的程度也随之加深。“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2[法]让·博得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丰富的物质在满足了人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触发了人更多的激进性需要,也带来了需要的畸变。需要的畸变一方面表现为商品拜物教,对物质的无穷欲望;一方面表现为恋物癖,自我沦为物质的隐喻。而造就需要异化的机制则是消费对社会总体性权利的掌控。消费时代,人的自我确证更多依赖于物,消费行为既可以促生消费者对社会权利秩序合理性的想象性认同,也可以消除集权时代借助政治权力分配物质,分配文化权利造成的人的社会身份固化。但是,消费的欲望化却刺激了物质的大量产生。因此,受制于消费法则的设计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不良的日常生活图式——以高消耗、高排放、无止境的需求与浪费为特征的高碳生活方式。

高碳生活方式的基础当然是高碳经济。高碳经济模式以寻求最大化的效率与利润为旨归,它假定了建立在资源无穷论上的合理性:人类是世界资源的执掌者;自然世界是一个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人类利用的资源很少;人类会依靠科技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很多资源能够再生;竞争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占有资源意味着抢占经济发展的基础与速度等。在此背景中,设计艺术必然偏于生产消费者的欲望而不关切人自身的和谐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多有“在物不在人”的偏颇。如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在服饰等行业的流行;规划设计特大城市破坏资源,大量消耗能源,并造就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促使个体支付诸多不必要的开支;通过设计传递瞬息万变的信息,借助多媒体技术虚构种种现代生活与个体成功的神话。这些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体安全感的缺乏与精神向度的迷失;同时也因物的关系的畸变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如大广场的设计包藏了封建权谋文化;奉西方趣味为圭臬的服装等设计无意之间撒播了后殖民文化;假借个性解放的设计却充斥暴力、色情与低俗;炫耀性设计艺术人为制造社会区隔;借全球化之名推行设计艺术趣味语言同一性而造成局部文化冲突等。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处于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预设的大背景。低碳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走向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由于减少了对能源与资源的过度依赖,低碳经济必然更加注重智力投入。因此,今后领跑世界经济的必然是设计比重更大的经济,领跑世界的设计艺术也是适切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设计艺术。它在一定程度上依凭大众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而低碳生活方式的流行又取决于低碳化的设计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可接受性,两者互相建构。“正是结构与行动者之间的递推性互动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一方面,社会系统的结构作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框架,它总是具体地规定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而另一方面,正是人们的社会实践生产或再生产出了新的结构性规则。”3See Edward Relph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Routledge Kegan and Paul,1976.低碳生活(lowcarbon--living),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保持一种尽可能少地消耗能源,减低碳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针对的是高碳生活方式。据有关研究表明,人类生活性能耗与碳排放不仅远远大于生产性的,而且是生产性碳排放的根源,中国成年人年人均碳排放量高达3吨左右。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碳排放量的根据,因此,低碳生活是对建基在大规模、非循环地消耗人类能够获取的一切能源上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修正。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低碳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如何处理人与自我与他者乃至整个世界矛盾的生活态度。它不擢升人类中心主义,不标榜自我主义。它视人为自然总体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成分而非宰制他者的独裁者;视任何历史阶段都是人类历史的链环而非断裂。也就是说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引领人类走向更加健康、本源、安全、人性的美感性存在。

可见,真正实现长远低碳效果的设计艺术应该是塑造低碳生活图式的设计艺术。当然,适切低碳生活方式的设计不一定就是低碳设计,因为当下很多低碳设计只注重采取技术手段来降耗减排,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这样就造成了低碳设计的悖论:其在短暂的使用期限内是低碳的,但在设计过程、设计成本、后续维护等方面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与之相关的碳排放就大大增加,低碳的技术却催生了高碳的过程。因此,适切低碳生活的设计艺术应该是低碳化的设计艺术。低碳化设计致力追求的是采取对等姿态看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设计路向,将造物作为人类持存的必要中介而非目的,使设计艺术走向尽物性、扬人性、降能耗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既要避免设计艺术成为炫耀性消费推手,又要规避设计艺术与人性、人情的疏离,其核心价值追求就是既要成就人的主体性也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翟墨指出,“设计的要义是创物-创生-创符-创和,即创造真的日用产品物品、善的生态智能环境、美的视觉传达符号,以利于人类的和谐同存悠久共存(真、善、美各有侧重的概念互用,和则为三者的有机结合)”1翟墨.人类设计思潮[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可见,引领低碳生活方式的设计艺术植根于生活,引领着生活,有着鲜明的人文性,是一种创“和”的艺术。“和”既是 “搓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的阴阳调和、差分共在的万物混溶之境,又是以人道参赞化育天地的自强不息不断创造的人化自然。“和实生物”,和同时是合的前提与归属。所以,设计艺术就应该走简约化的道路。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系通过设计的巧妙实现资源使用最小化,以及设计、制作过程与日常应用过程中碳排放的最低化。简约设计艺术是充分研究环境、材料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后实现的既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天然能源,又让人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自然化的设计。简约设计同时也是充分拿捏材料本身的美感与人的身体习惯,以使用的方便、舒适、省力与美感为上限的设计。这样的设计艺术并没有逆写日常生活的现代化诉求,它自然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动吁求,助成人低碳生活图式的养成。如此,设计艺术必将成为一股凝合人与自我与他者与自然生生关系的持久力量。

三、结束语

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设计艺术的价值越重。就因为设计艺术不仅铸就了人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物质性基础,而且以其物质化、大众化、日常化、商品化的优势助成了一定程度的审美及文化权力平民化,即它在形塑大众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图式。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设计艺术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活力与魅力的艺术形式,而且应被视为人文科学。设计艺术就是实用性的身体美学。“身体美学既意味着对于我们感觉或感官知觉的敏锐化,又意味着对我们身体形态与功能的艺术重塑。”2[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 [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艺术馆,2011.但在高碳经济话语背景中,设计艺术的这些价值往往被单一的经济价值所遮蔽,并驯顺为高碳经济的奴仆。但只要以低碳视域来审视设计艺术,不仅能全面彰显设计艺术在构作天、地、神、人和合共生环化游戏中的生态与人文价值,而且必然促成设计艺术自身的低碳化与审美化。

[1](A.S.R. Manstead & M. Hewstone,(Eds.),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1995.

[2](匈)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德)马丁·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trans,John Moore,Verso,1991.

[5]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转引自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韩)金泽勋.21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A].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美)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49.htm

[9](法)让·博得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See Edward Relph ,Place and Placelessness,Routledge Kegan and Paul,1976.

[11]翟墨.人类设计思潮[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12](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艺术馆,2011.

猜你喜欢
图式艺术生活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纸的艺术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