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荣花 白宗新
(长江大学 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质量,首先要有据以参照执行的质量标准。所以,菲利普·阿特巴赫指出:“质量将继续是高等教育考虑的对象。过去十年来,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计划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普遍实施。下一阶段的趋势是发展具有国际参考作用的标准。博洛尼亚进程正在带领欧洲走向个体的基准和标准,并使所有参与国颁发的文凭和证书具有可比性。”[1]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本文将对我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构建,从制定标准的意义、依据,以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其一,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近十五年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76%,到2011年的26.5%,增长了近17个百分点;高等学校本专科生在校生规模由340万人,增长到3105万人,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这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高等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仍然很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不是为了解决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的问题,而是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因此,现阶段,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转到提高质量上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规范高等学校教学和管理的重要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在于高校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导向,只有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才能引导教学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承载和体现着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承载和体现着检验人才质量规格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现在教学过程质量、人才质量和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几个方面,将使得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从虚幻、游离、多变转向制度化、体系化,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预见性、科学性、有效性。
其三,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实施缜密的评估监控,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标准是在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它的产生是社会活动的必然结果。教育质量标准是对教育活动的水平和效果所作的统一规定,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准则和依据。[2]严格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科学管理、质量检测的重要依据。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标准化时代人们对质量的关注集中在政策性文件或评估指标等质量的刚性规定上,追求制定出统一的质量标准或指标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文件的形式加以确立,为有效评价和诊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参照系,便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依照执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评估机构提供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依据,也为学生的自我评估提供了标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向社会发布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更能增强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更能增强学生、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接受明明白白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就是说,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以人为本,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要以社会需要为实,把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要,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去;要以学科为用,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与生长规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化,人是教育的着力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人的全面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指的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充分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内容是“素质”。那么,教育质量标准要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规定人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几个方面在一定学习阶段内所应达到的标准。检验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看在这段教育过程中,人的素质得到了哪些提高,提高的程度如何。
高等教育应该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的需求特点是随着物质需要或生存需要的紧迫性和相对性逐渐下降,而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如果教育不以人为中心,不尊重个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培养出会真正尊重他人、努力发展和完善自我,服务于社会的现代公民。教学方法越好,倘使没有尊重人的个性,没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越是容易培养出奴隶,唯权是听,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己脑袋长在别人的肩膀上,听凭他人摆布,成为被唆使的“顺民”。[3]高校在培养“人”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成“才”,使学生成为某个方面的“专才”。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事务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应加强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既体现人的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也反映学生在独立人格、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形成上。
房剑森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应该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是适应性,高等教育质量最终要在社会检验中体现出来。”[4]制定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就是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标准。这是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时的基本的价值追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为少数精英提供非职业性的教育,应该树立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观念。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社会的价值导向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定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所谓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需要高等教育把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来抓,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一般学术机构相比建立了一套专门的人才培养机制,此机制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联系起来。高校的学科制度是知识的生产制度,也是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是寓于教育层次、人才规格、学科类型三个维度之中。[5]学科及学科知识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元素,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是因为其掌握了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并能用于实践。因此,按照学科逻辑培养人才,使之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方法,是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但是,所有知识是否有价值,最终是由其使用价值所决定的,学科知识也应该要达到学以致用,为生活做准备。
高等教育要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促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构成要以素质为元素,以学生素质发展为基本内容,反映受教育者素质发展变化的程度。同时,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宗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会“做事”和会“做人”的人。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目的的最高价值追求,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现代文明的趋势,也是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永恒追求。[6]因此,我们需要改革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把学生素质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构建培养“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知识与能力既不同步增加也不相互割裂,而是有联系有区别。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大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忽视实践有关,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我们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一是对知识的看法,真正的知识是经过科学验证的经验的升华,这种知识能够指导实践。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是经常的现象,但其中有些被称为知识核的基础知识,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现代高深的知识必须建立在这些知识核的基础上。大学教学是打基础的教学,因此还必须加强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二是对培养能力的看法,传统教育是忽视能力的培养的,我们认为现代大学教学应以培养能力为主,同时抓好知识传授和非智力因素发展。[7]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应当辩证的统一起来。因为,人的能力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知识掌握程度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丰富的、系统的知识,就难以科学地思维,成功地创新;而较强的能力又是进一步吸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而且我们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引导学生注重创造能力的开发。创造能力是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个性最核心特质表现为创造性的极大发展,充分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既是个性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个性化的最终目标之一。
质量标准,是赋予质量以某种特定内涵和价值观的基本尺度。[8]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订实施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由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组成。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和根本规范,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指导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给出一个具体完整的国家标准,行业可以根据这一标准,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保证同类专业人才专业素养的同一性。所以我们在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时要处理好国家标准、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构成统一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1](美)菲利普·阿特巴赫,等.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追求学术革命轨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0[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张晋衡.大学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4]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周泉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结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03).
[6]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田建国,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