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华,李占永,刘洋洋,赵晓阳(.承德医学院中医系,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医学院中医系008级)
大黄蛰虫丸是汉代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具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1]之功,在临床各科治疗中多有应用,本文就其治疗络病临床应用研究的概况进行综述。
1.1 慢性肝病 慢性肝病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鼓胀范畴,其病机为湿阻、气滞、血瘀、久病入络,表现为血瘀证或兼湿、热、虚,因此,活血通络化瘀才是治疗肝病的根本大法。病毒性肝炎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徐立昌等[2]运用大黄蛰虫丸治疗病毒性肝炎胆红素血症70例取得可靠疗效,认为该方能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加肝脏对胆红质的摄取、结合及分泌功能,阻止肝脏纤维化,是治疗病毒性肝炎胆红素血症的良药。
1.2 慢性浅表性胃炎 近代研究证实,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属于络脉瘀阻或络息成积。曹俭等[3]用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认为主要机理可能在于直接作用于胃粘膜抗炎、抗感染,促进局部病灶血液循环,改善徽循环状态,降解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保护和促进胃粘膜的屏障机能,改善全身血液动力学状态和局部微循环,调节全身免疫功能,达到通络的治疗作用。
1.3 冠心病 冠心病属气虚血瘀、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病是由心气虚损、瘀血痹阻、胸阳被遏所致,与西医认为该病发病中心环节为血栓形成有极其相似之处,益气活血通络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大黄蛰虫丸具有和营卫、通血脉、治虚劳之功,邓建华[4]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蛰虫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用药后其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明显改善,心肌梗塞发生率明显降低。
1.4 室性早搏 闫虹[5]通过对室性早搏患者(中医辨证为血瘀型)76例进行对照分组,证明大黄蛰虫丸治疗中医辨证为血瘀型的室性早搏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5 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是脑动脉血管狭窄、弹性降低,导致脑血流量减少,毛细血管内瘀血、血栓形成等,导致脑细胞软化、点状出血,弥漫性脑萎缩,出现脑动脉硬化的各种精神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中医认为本虚为肾脏亏虚精气不足、气血虚弱,标实为瘀血痰浊阻滞脑脉,引起各种络脉病变。赵英宗等[6]运用加味大黄蛰虫丸结合临床经验加味组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使全方寓补于通、寓通于补,逐瘀不伤正气,扶正而不壅滞,使正气复、瘀血祛、痰浊消、脑络通、髓海充,诸症自除,取得较好疗效。
1.6 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衰进行性恶化的机理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微血栓形成,系膜细胞负荷受损并增殖,进而系膜基质过度增生,导致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等。吴兆东等[7]用大黄蛰虫丸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3 例,取得较好疗效。大黄蛰虫丸因其具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通经消痞的作用,还将“补不足,损有余”融于一方,有虚瘀兼顾的优点。通过动物实验组与对照组所得结果显示,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应用,大黄蛰虫丸均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为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脾肾阳衰,尤其肾阳衰不能及时疏导、转输、运化水液与毒物,因而形成湿浊、溺毒、瘀血等病理产物,进而引起络虚不容或络脉瘀塞,甚至络息成积。杨韶华等[8]应用大黄蛰虫丸治疗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将方中大黄改用生大黄、大黄炭,去方中蛴螬、干漆、黄芩而加用益母草、竹茹、山茱萸、冬虫夏草,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恰中病机,且采用保留灌肠,多渠道给药,肠道透析排浊,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峻剂丸服,徐徐图功,安全效佳。
1.7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彭利晖等[9]用大黄蛰虫丸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取得良好效果。中医学认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血证”、“汗血”等范畴。彭利晖等据临床经验认为,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以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为主, 治疗上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法则。结果表明, 活血化瘀之大黄蛰虫丸具有减少血小板相关抗体形成, 升高血小板之作用。杨金玲等[10]以大黄蛰虫丸与西药降脂药相对照,发现中药不仅对高脂血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降脂更安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应用大黄蛰虫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DVT)后遗症,取得较好效果。郭伟光等[11]研究了其对模型大鼠ET,6-keto-PGFlα的影响,证明大黄蛰虫丸具有很好的抗血栓作用,亦间接证明了对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作用。药理实验证明大黄蛰虫丸具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的形成,降低全血粘度,提高血浆纤溶酶原活性的作用,这可能就是大黄蛰虫丸“活血通络、攻逐瘀血”抗血栓的机理。
1.8 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糖尿病肾病一般认为与代谢和内分泌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微血管结构损害、遗传等因素有关。李帆等[12]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蛰虫丸治疗临床期(Ⅳ期) 糖尿病肾病50例,结果疗效明显高于单用西药对照组。
王晓兵等[13]引用大黄蛰虫丸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16例,治疗2周,血肿大部分吸收,明显缩短了血肿吸收时间,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大黄蛰虫丸以祛瘀为主,辅以扶正之品,祛瘀血、清淤热、滋阴血,使淤去新生,则血肿消矣。
李晓[14]运用大黄蛰虫丸治疗继发性闭经68例取得良好效果。患者除闭经症状外,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心烦、倦怠、便秘等症,舌质多见紫黯,有瘀点,少数舌淡红有瘀点,脉象沉紧或沉弦有力等,经临床观察大都表现虚实夹杂的征象,即虚劳挟瘀症。大黄蛰虫丸是治疗虚中挟瘀症的特定方剂,虫类药具有逐瘀散结消瘕之功,应用该方祛瘀生新,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郑筱玲等[15]运用大黄蛰虫丸联合多种维生素治疗子宫肌瘤患者28例,对月经先后不定、时间长、有块、经色黯,经期腹痛、腰痛、面色晦暗、气血瘀结者,疗效显著。程梅英等[16]通过大黄蛰虫丸辅助药物流产观察200例患者效果,结果治疗组阴道出血量、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缩短,差异有显著性。认为采用大黄蛰虫丸联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能缩短阴道流血时间,减少阴道流血量,降低不全流产率,且安全、经济,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乳癖”,认为是由于肝郁气滞、痰瘀凝结、经络疏泄不畅等而发生乳房癖块、疼痛。肝、脾、肾不调为本,气郁、血郁、痰郁、热郁等为标,各郁均可阻于乳络形成乳癖。杨国清[17]用大黄蛰虫丸加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取得良好效果。大黄蛰虫丸活血通络,祛瘀生新,小金丸化痰祛湿、散结消肿、化瘀止痛,共奏调肝养血、化瘀祛痰、散结消肿、理气止痛作用,使内环境平衡,达气血充盛、调畅目的从而维护乳腺组织周期性的正常增生与复旧。梁珊等[18]用米非司酮配伍大黄蛰虫丸治疗异位妊娠取得良好疗效。大黄蛰虫丸主要用于血瘀证引起的癥瘕积聚。输卵管妊娠未破损型属癥证,用大黄蛰虫丸治疗异位妊娠药症相符,故能收到满意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活血祛瘀药能促进纤维组织软化和吸收,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诸药合用共同达到破血逐瘀、散结消癥之效。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其主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荣,脉络不畅,瘀而成斑。骆秀梅等[19]运用大黄蛰虫丸结合面部走罐治疗中重度黄褐斑,效果显著。大黄蛰虫丸具有祛瘀生新、缓中补虚、攻血养血之效,既能调整脏腑之功,又能疏通面部脉络之瘀滞,加之走罐增强了局部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效,从而达到气血调和,肌肤得以濡养,瘀散斑消。李民等[20]运用大黄蛰虫丸联合消炎痛对急性单纯型结节性红斑60例进行对照治疗,结果证明大黄蛰虫丸联合消炎痛治疗急性单纯型结节性红斑有效,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消炎痛者,并能有效缩短临床痊愈时间。李红梅等[21]用大黄蛰虫丸联合维胺脂治疗重度痤疮179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别。大黄蛰虫丸有活血化瘀、宣肺消痰、软坚散结、祛瘀通络的作用,可以抗菌、消炎、止痛,抑制角质化,减少瘢痕形成,并能促进瘢痕、结节及囊肿的吸收,治疗重度痤疮疗效满意。
罗旭昇等[22]用加减大黄蛰虫丸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移行,结果显示大黄蛰虫丸可抑制CRL-2302细胞参与血管生成,认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所致眼底出血即干血虚劳“内有干血”和“两目黯黑”在眼底镜下的表现,提出CNV 形成病机为“眼内干血为标,全身虚劳为本”的中医理论假说,并结合眼科特点组成方剂加减大黄蛰虫丸,用于治疗以 AMD为主的CNV 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大黄蛰虫丸作为络病治疗的代表方剂,只要符合其络病发病机理,辩证施治,则能够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科等各科、各系统病症的治疗当中。大黄蛰虫丸疗效可靠,副作用较小,在治疗各科疾病中都获得良好的疗效,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发掘。
[1]吴以岭.络病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69.
[2]徐立昌,夏栋,范华君.大黄蛰虫丸治疗病毒性肝炎胆红素血症7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6, 13(06):369-370.
[3]曹俭,左家明.大黄蛰虫丸治疗冠心病的探讨[J].北京中医.1995,(5):19-20.
[4]邓建华.大黄蛰虫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1):61.
[5]闫虹.大黄蛰虫丸治疗室性早搏38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1408-1409.
[6]赵英宗,王大忠,孙士玲,等.加味大黄蛰虫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分析(二)[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6):34-36.
[7]吴兆东,朱海龙,王国斌,等.大黄蛰虫丸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3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5,12(2):68-69.
[8]杨韶华,王祥生,曹务礼.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9):843-844.
[9]彭利晖,王三斌.大黄蛰虫丸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08-309.
[10]杨金玲,黄山,荣蓉.活血化瘀药对血脂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481.
[11]郭伟光,姜德友.大黄蛰虫丸对大鼠静脉血栓形成模型ET,6-keto-PGFlα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09,26(4):47-48.
[12]李帆.大黄蛰虫丸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7,18(6):85.
[13]王晓兵.大黄蛰虫丸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16例[J].新中医,2007;39(7):64-65.
[14]李晓.大黄蛰虫丸治疗继发性闭经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3):46.
[15]郑筱玲,王玉萍.大黄蛰虫丸和多种维生素联合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校医,2010,24(12):943.
[16]程梅英,李红,魏毅利.大黄蛰虫丸辅助药物流产的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06,34(3):255-256.
[17]杨国清.大黄蛰虫丸加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J].中国药业,2009,18(24):57-58.
[18]梁珊,毕秀霞,崔月梅.米非司酮配伍大黄蛰虫丸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6,28(6):449-450.
[19]骆秀梅,姜维忠.大黄蛰虫丸结合面部走罐治疗中重度黄褐斑42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7,10:4.
[20]李民,宋勋,高云路,等.大黄蛰虫丸联合消炎痛治疗急性单纯型结节性红斑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9(2):106-107.
[21]李红梅,李荣.维胺脂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重度痤疮[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4):487-488.
[22]罗旭异,吴星伟,顾青.加减大黄蛰虫丸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移行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9(5):24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