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田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抵抗与认同:当代青年亚文化风格形成机制探究
陈 田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青年亚文化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彰显着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特点。从表面上来看,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但其实质正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顽固坚守,是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迫切心理反映。
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抵抗;认同
“亚文化”(subculture)这一术语正式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芝加哥学派最早使用。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的、另类的符号对主流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形成的附属性文化。
亚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亚文化具有抵抗性。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发生矛盾时,通常采取被主流文化视为异质的、越轨的抵抗行为,并且,这种抵抗会随着主流文化抵制程度的逐步加深而加强。第二,亚文化具有风格化特征。亚文化的抵抗是在社会安定、消费盛行的大背景下,在审美、休闲、娱乐等领域凸显它的“不拘一格”。第三,亚文化具有边缘性。与主流文化相比,亚文化处于相对边缘的地带,如草根阶层、同性恋等亚文化群体,他们暂时只能生活在小范围内,以隐藏的支流形式过着属于自己的群体生活。
青年群体具有一定的独立能力,急于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处于趋于成熟却还没有成熟的阶段。基数的庞大与急于展现独立价值的心理,使他们站在了传统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并且随着主流文化的批判声音的强烈而更加极端。凭借着充沛的创造力,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群,“主要是都市化条件下以生理年龄原因而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心理、角色及其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青年群体”[1](P13)。在人生压力将至却又未至的中间地带,爱冲动与爱表现的强烈欲望使他们致力于追求无限美好的“绝对自由”境界,他们与一切反对者对抗,捍卫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立的社会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2](P12)西方上世纪中叶出现的朋克、嬉皮士、光头仔、垮掉的一代,再到中国的摇滚乐、追星族、恶搞文化、网络火星文、山寨文化等,形形色色的青年亚文化,在给主流文化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主流文化带来了难以抵挡的冲击力。在我国,随着后现代主义的逐渐盛行,社会中充满着对传统经典的解构与恶搞等抵抗方式,消解传统的禁锢与规范的力量,彰显着自身的异质特点。笔者认为,青年亚文化风格形成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先天条件的不可更改性
青年亚文化群体承受着主流文化价值观带来的不被认可或被排斥的压力,这其实已经暗含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认可与向往。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实质上并不是表面上我们经常看到的完全对立的状态,而是深层次的对被认同的渴望和争取。生活环境、生理结构等先天条件的不可更改性,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产生增添了某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可奈何的色彩。一些不愿意承受主流文化压力的青年,他们开始追问自身价值存在的合理性,在这些“先知者”的带领下,青年亚文化群体逐渐拥有了与主流文化对抗的力量。在追求被认同的过程中,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反抗不断推陈出新,但是这种激情与他们易冲动的生理特征结合后往往容易走上盲目的、虚无的“为反抗而反抗”的道路,产生了一些“过度社会化”的现象。如近来一直为青年人所热捧的苹果手机,成了价值的象征,没有苹果手机的人,就被认为是庸俗的大众与落伍的象征。由于对自身价值的迷惘,他们只能致力于与苹果的代代更新保持同步,在这种追逐的游戏中体会短暂的、虚假的充实感。
(二)传统价值观的被灌输
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会在各方面对他们做出种种要求。青年群体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痴迷于追寻事物表面上的不断翻新。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时代环境下的耳濡目染所致,更是青年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对自身价值的焦虑与困惑。他们秉承“社会的发展是固有规律”的传统价值观,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中,力图在这种与时俱进中体现自身的不落伍。但是,他们缺少传统经典的积淀,缺乏历史的比较观,横行于世的是相对主义的价值观。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任何人都无权否决别人的生活方式。为了抵抗传统价值的强大规范力量,恶搞经典成为一种流行的方式。如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网络恶搞是青年群体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在网络世界中寻求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他们力图通过对传统价值的颠覆,缩小经典与自身无力企及的差距,缓解传统价值观带给他们的压力。
通过对青年亚文化风格形成机制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具有悖论的事实:青年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往往会创造出主流文化的新形式,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处于一种既对抗又合作的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主流文化考虑到传统价值观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的生存价值究竟何在”成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不管我们口头上对容忍多样性和尊重差异多么的强调,我们仍不得不从他人与我们的一致性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他人。”[3](P7)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中的成员,也期望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但是,先天条件的不可更改,与传统价值观的背离,使青年趋向于以标新立异的方式快速、显著地使自己受到关注,这就容易使他们走上暴力、极端的道路。这实质上并不是简单的道德泯灭,而是要求青年群体共同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体系。著名亚文化研究者弗烈兹·雷德将这种极端背离称为“防御性挑衅”,即被引发或加剧的亚文化群体的敌意消除了他们对其生活方式的复杂感觉,他们无意识地受到激励,毫无矛盾心理地采取了一些防御性的行动,却忘记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在纷繁多变的社会中,青年群体急于寻找被认同的出路,当与主流文化针锋相对时,他们选择对抗传统,彰显自身,借此缓解他们“无根”的焦虑。但是,他们忘记了最根本的所在,那就是自身价值并不体现为与事物的亦步亦趋,而在于自身独特的却不失内涵的坚守。应该变先天条件的被动为主动,凭借青年群体特有的优势培养自身的独特气质,观察、反思社会现象,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这种坚守应对多变的社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同时,社会主流文化也应对青年亚文化给予相应的尊重与引导,让青年群体自觉形成对传统经典的崇敬,并渴望用传统经典来充实自身,发展自我。
[1]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叶利荣E-mail:yelirong@126.com
Abstract:With its strong creativity,youth subculture reveal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hile competing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The subcultur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n the surface,however,the essence of subculture is the stubborn stick to the mainstream values,is the youth’s psychological reflect in finding their own value in this changeable society.
Key words:subculture;youth subculture;resistance;identity
Resistance and Identity: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ntemporary Youth Subculture Style
CHEN Tian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G112
A
1673-1395(2012)05-0169-02
2012-03-12
陈田(1988—),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