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阈下网络新词的阐释*

2012-03-31 13:46刘玉君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谐音隐喻网民

刘玉君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为了在日益发展的网络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描写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现象,网民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新的语言形式,如:“偶”、“斑竹”、“给力”、“I服了U”等。它们以简洁、节约时间、快速交流和语言表达更形象的优点而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这种新的语言现象正是人们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形成新的概念和概念结构的一种认知过程。

一 网络词汇的主要构成类型

本文探讨的网络词语主要是指网民们在各种聊天室、新闻组、BBS留言板、在线论坛、博客、日记及其他相关网络媒体领域中进行信息交流时创造、使用的以文字为主,包括各种字母、数字、图片和表情符号等在内的一套独特的言语交际符号。根据构词规律,我们可以粗略地将网络词语分为以下六类。

1.符号类:包括标点符号,标点数字和标点字母组形。如:

:—)—— 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处,表示开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

:—7——表示非常生气。

:一S—— 舌头开始打转,表示语无伦次。

现在网民们用更直接形象的表情库中的卡通图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2.谐音类:可分为汉语拼音谐音、方言中的语音谐音以及数字谐音。汉语拼音谐音如:

美眉——网络中也常作“MM”、“美妹”,美女的意思。

斑竹——“版主”,又称为“斑猪”,一版之主的意思,主要负责管理论坛的某些版块。

大虾——“大侠”,指在网络语言环境中,网龄长而且资格较老,或者在某个方面水平很高的人。

方言谐音如:

乃们——“你们”,台湾口语中“乃”是指“你”。

额滴神——“我的神”,意为“我的天啦”,正宗的陕西关中方言。

酱紫——“这样子”,网络用语中引用南平方言。

数字谐音有很多,0-9的10个阿拉伯数字中,每一个数字在汉语拼音中都有其相对应的谐音,从而构成不同的谐音组合。如:

886——“拜拜了”,表示再见。

555——“呜呜呜”,表示哭泣。

520——“我爱你”的谐音。

54——“无视”的谐音,即漠视一个人,对其表达最大的不屑。

3.词义变化类:词义变化主要是旧词新意和旧词别解。词语的意义总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原有的意义或转移,或引申,或词义范围的扩大,使原本单调的词义变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如:

灌水——在网络上发帖。

养眼——原本是保护眼睛提高视力的方法,现演变为看起来舒服,视觉效果协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觉。

菜鸟——刚学飞行的小鸟会飞得跌跌撞撞,甚至会掉到地上,以前的人就称这种鸟就叫菜鸟。网络语中指对于某些事务操作不熟悉或是刚刚进入某些圈子的人都会称做“菜鸟”。

旧词别解指网民利用原有语词的能指,偷梁换柱,给予新的所指,新旧所指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存在极大偏离,能产生一定的幽默效果。旧词别解也是网络语言中诙谐幽默的一种方式。如:

可爱——“可怜没人爱”。

白骨精——已失去它原来“妖精”的隐喻意义,而指“白领、骨干、精英”。

偶像——不是指崇拜的人物,而是指“呕像”,意为“呕吐的对象”。

4.外来词:外来词是指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又称为借词或外来语。网络语言中借用了大量的外来词语并加以汉化改造来弥补缺词现象。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是汉语中的外来词的主要形式。

音译词是指与直接将英文单词的发音用汉语同音词 (或近音词)来表达。如:伊妹儿,email的音译,是指电子邮件。网络中这样的音译词还有很多,如:

极客——“Geek”的音译,是指有较高超电脑能力的人。

败——“BUY”的音译,买的意思。

血拼——“Shopping”的音译,后形象地喻指逛街买很多东西,花很多钱后的心情。

意译词是指根据英文单词表达的意思直接翻译而来的新词,特点是直白而又形象。如:

线上——“Online”的意译,意为正在上网。

草根——“grass roots”的翻译,意为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

音译与意义相结合是指部分采取音译,部分采取意义的方式,使其不改变原意且容易理解和接受。如:

博客——“blog”,一种网络日志。

因特网——“Internet”,“因特”是音译,“网”是意译。

5.缩略语:网络交流中上网时间的宝贵性以及需要一定的网费,以及打字的快速,因此网民在网上交流时,选择语言的原则是简洁方便和经济的原则。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英语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网民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因而大量英文和汉语拼音的缩略语在网络上流行和传播。

英语缩略语包括英语首字母缩略语。如: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指电子公告板系统,国内统称论坛。

BTW——“By the way”,顺便说一句。

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

数字与英文字母的组合一般是利用数字的汉语发音与英文字母的发音组合来表达英文词组或短语的意思。如:

3Q——“Thank you”,谢谢。

f2f—— “face to face”,面对面。

仿造英语的缩略形式是指以汉语拼音的首个声母大写的缩写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网络语,这种形式因为有意义表达较为隐含受到了以汉语聊天的网民的追崇。如:

BT——“变态”的缩写。

NB——“牛×”的缩写,北京方言里用来表示叹为观止之意。

RPWT——“人品问题”的缩写,一般用在某人遇到了难以解释的事情之后,称其有RPWT。

6.新的词缀或类词缀:将有些词语附着在其他语素或词语上,由此派生出大批新词。如:

裸——裸捐、裸官、裸婚、裸考;

奴——车奴、房奴、婚奴、孩奴;

客—— 黑客、博客、闪客、极客、刷客、泡客;

二 网络新词生成的认知理据——隐喻思维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存在我们的思想、语言中,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其实质就是通过一类熟悉、易理解的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陌生的、难理解的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它是我们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1]。束定芳也认为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一是创造新的意义;二是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隐喻能填补词汇空缺,增强表达的精确和形象性[2]。网络世界是人类的一种新的体验,其概念的形成和词汇的生成离不开作为人类基本认知工具的隐喻思维。

李晓峰在对1500条网络语言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后发现网络语言与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邻或者相似关系。其中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着相邻关系的网络词汇占总数的28.93%,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的网络词汇占总数的48.14%,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着相邻和相似关系的网络词汇占总数的22.93%[3]。邻接联想和相似联想以及两者的交织是人类认知的主要方式。相似性是隐喻的基本要素。大部分的网络新词正是通过概念隐喻的语言生成机制而生成的。

(一)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及结构隐喻

概念隐喻涉及到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互动。隐喻构建的过程就是把具体的始源域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目标域的概念中。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概念隐喻可分为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方位/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向其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思维过程。将上下、里外、前后等具体的空间或方位概念投射到情绪、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如:网络词“很High”,“你out了”等。在网络语言中“high”为兴奋,情绪高涨的意思,符合方位隐喻中“HAPPY IS UP”的概念隐喻。“out”意为“out of fashion”,赶不上时代的意思。将时尚视作是一容器,“FASHION IS A CONTAINER”,“in fashion”为时尚,时髦,而“out of fashion”则表示脱离时尚,不时尚之意。

本体隐喻或实体隐喻是指将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抽象和模糊的概念看作是具体、有形的实体,使我们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体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在网络语中这种隐喻也比比皆是。如“水”的“无色、无味”的特性使人联想到“空洞的、没有意义的话”,因而,在网上发表长篇的、没有意义的空洞的言语称之为“灌水”,构成概念隐喻“论坛是容器”(BBS IS A CONTAINER),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网络新词。只看帖不说话的人称之为“潜水”,喜欢发帖的网民被称之为“水手”,疯狂发帖的人被称之为“水鬼”,疯狂发帖的女性网民被称之为“水母”,发帖表示支持称之为“顶”。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建构另一种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用来谈论另一种概念(不太熟悉,或比较抽象的概念)。两个概念的认知域虽然不同,但结构保持不变,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对应关系。常用源域(source domain)中具体、已知、熟悉的概念来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未知的概念。爱情是旅行(LOVE IS A JOURNEY)就是这种类型的概念隐喻。在网络交流中,网民们将回帖隐喻为建楼。“帖子与回复是楼”(POSTING IS BUILDING)这一概念隐喻被大家认可后,许多关于回帖的隐喻词汇应运而生。如:

(1)属龙的兄弟们,让我们一起来盖楼吧。

(2)3楼的好象曲解了楼主的意思。

(3)我抢先坐上沙发了,嘿嘿。

(4)那我只能坐地板啦……

(5)这只是个人见解,大家慢砸砖头哦!

“盖楼”本意为建造多层房屋时,把楼搭建起来的意思,网络中把发布引诱回帖形式的帖子称为“盖楼”。因为每个网民的回复代表一个楼层,所以发表主题帖子便被形象的比喻为“盖楼”。第一次发帖的人称之为“楼主”,按序跟帖的人随之成为“……楼”。要盖一栋大楼必须考虑所用材料的质量,要在网上得到更多的回帖,也必须考虑话题的质量。“占座,坐沙发,坐地板”隐喻回复论坛帖子的行为。“砸砖头”隐喻为具有不同意见者的批评。将“发帖回帖”这一较为陌生的行为投射到“建楼”这一具体熟悉的经验上,使其更为生动形象。

束定芳指出: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4]。在创造新词和术语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刻意寻找强调新旧语境间相似的词语,即隐喻。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通过隐喻,人们可以来谈论新事物,形象化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为网络新词的产生提供给了可能。

(二)图像符号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5]。Forceville认为语言只是人类众多交际符号中的一种,其他交际媒介或手段如声音、色彩、线条、空间布局等也可以用来构建和表达概念[6]。谢竞贤也认为在超语言文本中,语境可以由文字和非语言文字的符号、各种媒介和多种模态共同组成[7]。多模态的隐喻主要有五种物理形式:书面文字、有声话语、静态或动态图像、音乐、非语言文字和手势。在网络交流中,网民常常用静态或动态的表情符号图像和象形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交际的目的。

龚维国指出:汉字的造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汉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根据隐喻具有“相似性”的评判标准,这“六书”中大部分都带有隐喻性质[8]。网民们充分利用汉字特征,创造一些网络词来喻指心情与状态。如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流行的“囧”字,原为“光明”之意,但由于在网络文化中囧的内小“八”字被视为眉眼,“口”被视为嘴,根据视觉形象,“囧”被赋予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等意思。另一网络热词“槑”,读音méi,与“梅”意义相同。但由于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网民根据视觉感官,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喻指很傻很天真的人。“烎”在网络游戏中常用,读音“yín”,原义为“光明”。根据视觉感官,“烎”由“开火”二字构成,喻指在游戏中“遇强则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你越厉害我越要找你挑战,希望在竞争或对抗中一比高下”。网络语言交流是一种可视的口语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方式为图像符号隐喻提供了语言环境。

(三)语音隐喻

Vuletic认为语音隐喻是不同的意义(contents)通过各自能指的相似性(similarity)或相近性(closeness)所进行的联想(association)[9]。Vuletic 所说的能指就是语音(sound),语音能在不同的意义间进行联想,是因为词与词内在的理据性(inner motivation)所创造的,即词语之间必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成分。国内最早对语音隐喻进行介绍且较为全面探索的学者李弘教授主张将语音隐喻看作是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10]。

语音隐喻广泛存在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在歇后语、广告语、幽默、新闻标题、民俗文化、诗文对联等语言形式中常常利用语音隐喻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在网络交流中,网民们也充分利用这种语音隐喻来达到使意义的表达更简洁、委婉、幽默。语音隐喻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音同异义类隐喻、音同形同异义类隐喻、语音仿拟。音同异义类隐喻和音同形同异义隐喻在网络语言中非常普遍。音同异义类隐喻如:

9494——隐喻为“就是就是”;

稀饭 ——隐喻为“喜欢”;

驴友 ——隐喻为“旅友”等等。

音同形同异义隐喻常见于网络语言的语义曲解。如:

可爱——可怜没人爱;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这种音同形同异义隐喻的词语还有很多,网民通过这种方式给旧词赋予了新的意义,通过网络中语言的调侃,制造轻松幽默的网络语言环境。

三 结语

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网络词汇正日益显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但我们也要意识到由于有些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进行规范的语言学习造成了干扰,所以网络词语需要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有序地创新,这是传媒工作者和语言研究者及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全社会每个阶层应该关注的问题。

[1][5]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晓锋.网络语言生成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Forceville Charles.Multimodal metaphor——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

[7]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5).

[8]龚维国.论隐喻的文化特征[J].长沙大学学报,2011,(5).

[9]Vuletic.Phonetic metaphor[J].Russian Literature LIV,2003,(6).

[10]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猜你喜欢
谐音隐喻网民
勇闯长龙阵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谐音词里的民俗》
《活的隐喻》
谐音词的规则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绝妙的数字灯谜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