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臣,欧阳效福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郊区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探讨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魏良臣,欧阳效福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为探讨郊区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分析赣州市郊区化现状,指出了郊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郊区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郊区化;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章贡区是江西省赣州市市政府所在地,总面积425.5km2,总人口56万,辖1区7镇1个街道,即章贡区(中心城区)、水南镇、水西镇、水东镇、湖边镇、潘龙镇、沙石镇、沙河镇和黄金岭街道。2000年以来,为加快新城区建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设立了黄金经济开发区。中心城区三面临水,一面临山,处于章江和贡江包围之中。设立开发区后,旧城区开始跨过章江向水南镇发展,形成了目前的城市地域分布格局,即旧城区和新城区(黄金经济开发区)。下面,笔者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对郊区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
1.1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中心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点,初期具有极强的向心力,进而产生规模效应。达到一定限度后,则产生交通拥挤、地价上涨、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城市中心内部凝聚力减弱,一些企业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集聚在郊区空间结构紧密、产业集聚的区域内,形成制造业产业链,从而提高企业间的信息溢出效应,降低生产成本[1-2]。近十年来,赣州市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对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以及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如户糖厂、赣州稀土冶炼厂和赣江造纸厂等相继退出市场;其他一些工业企业则逐步向郊区城镇转移,如赣南制药厂迁往沙河镇、第一自来水厂迁往沙石镇等,而商业和服务业则在新城区快速发展。
1.2人口和居住空间郊区化
从2000年至2007年,赣州旧城区居民逐渐向郊区转移,人口减少了33633人,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了835人/km2。旧城区人口主要向章江南岸迁移,凭借临江地理优势建造了大量低密度标准化住宅,光照通风良好,外部环境优越。由于新的市政府所在地位于水南镇,因而政治中心向新城区转移。围绕新城区黄金广场周围建有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全市公共活动中心也逐步向新城区转移。旧城区居民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章江北岸,混合式花园小区整体规模不大、设施不够完善。旧城区北临贡江一侧多单元式老住宅楼,甚至保留了部分客家瓦屋,由于居住环境落后,大量旧城区居民向近郊的水南镇迁移,形成新的居住区。
2.1城市空间扩张导致旧城区衰落
由于城市空间盲目向郊区扩展,人口、商业、服务业也逐渐向郊区转移,旧城区原有的吸引力衰减。
从2003至2005年,赣州市黄金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资金投入以年均62.3%的比例增长,到2004年底,黄金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及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共计162.29亿元,同比增长18.3%,相对而言,对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赣州市的经济状况处于欠发达水平,城市化水平不高。由于城市郊区化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往往容易忽视城市化水平低的客观实际,盲目向郊区征地建设新城区,严重影响旧城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城市中心地位逐渐被剥夺,最终导致旧城区的衰落和空间结构的失调[3]。
2.2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
赣州市居住空间郊区化与就业空间的错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①住宅郊区化的发展,吸引大量高收入者在郊区定居,这些高收入阶层所在的金融、商业、医院、学校等仍集中在旧城区,形成居住与就业的分离;②城市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旧城区的大量工厂迁往新城区,吸引很多劳动力就业,而大量劳动者居住在老城区。因此,上述状况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3城市公交系统运输效率下降
由于城市郊区化,旧城区人口的迁移使公交系统运输效率大大下降,主要表现如下:①城区公交集中于旧城区,大都由火车站经市中心通往各街道。旧城区人口向新城区转移后,导致公交上座率下降。②由于通往新城区的几个路段经常交通拥堵,大大降低了居民日常出行效率。
3.1提高旧城区土地容积率
由于赣州市旧城区改造不够,因而其发展空间很大。因此,因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在有限的用地面积上增加更多的城市活动空间,提高旧城区土地的产出。具体而言,可在南门口、文清路等繁华地段建造高层建筑物来实现城市公用设施、工业用地和绿化的立体化。此外,由于赣州市旧城区的地下空间没有很好开发,可以通过建设地下停车场、地下步行街及综合服务设施等措施来提高土地容积率。
3.2实现郊区建筑紧凑型布局
城市郊区化初期,由于郊区土地资源充足,导致出现道路过于宽阔、建筑物密度过低的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实施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郊区住宅模式,严格控制高档花园别墅的建设总量和规模,从而实现郊区建筑紧凑型布局。
3.2完善各项生活配套设施
为解决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错位、城市公交系统运输效率下降等问题,要完善各项生活配套设施,包括交通路网建设、商业和服务业网点布置等应与郊区化过程同步,尽可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我国城市化水平仍很低,城市郊区化模式仍处于探索中。为了解决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制定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包括提高旧城区土地容积率、实现郊区建筑紧凑型布局和完善各项生活配套设施,在产业结构、人口和交通等方面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转变,最终使城市空间的拓展走上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1]郑立波.中国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仇保兴.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规划,2006,12(11):18-24.
[3]常疆,刘新华.中国特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25(1): 121-124.
[编辑] 李启栋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6.051
TU984
A
1673-1409(2012)06-N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