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①

2012-03-31 13:33刘艳萍
关键词:政治信仰价值体系信仰

刘艳萍

(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①

刘艳萍

(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的激荡、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的冲突使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呈现二重性特征。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多元价值中正确分辨和理性选择,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是我们应对挑战的积极回应。

大学生;政治信仰;二重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政治信仰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正确的政治信仰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任何一个人都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从客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从主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主观素质有密切关系。当大学生自觉选择了正确的政治信仰,就会在自我人生的设计中把自觉地服从社会利益,把为社会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确立为人生的目的;就会形成为国家、民族、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献身的人生抱负;拥有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形成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公而忘私的正直为人品格,从而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相互创造,相互转化。

(二)正确的政治信仰有助于大学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任何一种信仰都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也不例外。党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信仰,不仅因为它是真理的建构,而且它极大地满足了主体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大学生只有对科学理想坚信不疑,有执著的信念,才会把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目标相统一,才会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坚定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并将理想落实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三)正确的政治信仰有助于大学生实现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政治信仰虽属于非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确的政治信仰不同于建立在纯粹情感基础上的盲信,它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理性思考,是建立在个体理性思考基础上的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具有开放特质的理论、学说。由此可见政治信仰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人的意识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由于政治信仰是以理性作为基石的,因此坚定的政治信仰,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政治认知方面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主流,明辨是非,而且能在具体行动上做到不偏不倚、成熟稳健,减少非理性政治行为的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表现的二重性特征

(一)政治信仰多元化凸显和主流政治信仰的边缘化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理想是我国政治信仰的核心内容。过去,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认为是唯一正当合理的信仰,共产主义被视为唯一有价值的理想追求。现今,随着全球化时代和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再像过去那样纯粹和单一,政治信仰多元化的趋势日趋加剧,主流政治信仰边缘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一些学生认为,传统社会共同的价值信仰正在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可能,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无信仰的后信仰时代,有没有政治信仰无所谓或不需要政治信仰。还有一些学生信仰宗教、金钱、权力等虚幻的或者物性的东西。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宗教信仰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大学生宗教信徒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P84)在部分大学生的信仰世界里,其他的社会发展理论和各种主义也成为部分大学生追捧的对象。

(二)政治信仰自主性增强和主流政治信仰的倾斜化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推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当前多数大学生自我意识、独立自主的心理比较强,对价值信仰的关注度比较高。他们不再被信仰,而是从满足自我需要的角度出发,自由地选择信仰对象,但由于身处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自身人生经历简单、认识水平有限、道德理性尚未成熟,在社会多元价值选择和主流政治信仰面前,面临着信仰确立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障碍。当主流政治信仰仅仅成为大学生众多信仰选择中的一种,其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而大学生对主流政治信仰认知的差异以及信仰情感投入性、专注性、排他性的不足,最终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世俗化、庸俗化,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信仰的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三)政治信仰功利化明显和主流政治信仰的淡漠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和物化特征,为功利主义的张扬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当追名逐利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最直接、最现实的人生目标时,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也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在他们看来,“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信仰不如金钱来得实在。当大学生过分地看重物质利益,无暇顾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巨大而长久的作用时,他们对主流政治信仰的坚定性、忠诚度就显得不够,在认知和实践中呈现出淡漠化的趋势。如一些学生在入党动机和利益选择上,实用化功利化的表现很明显,加入党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以后就业、升迁、发展提供方便。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越是多元化的社会,越是需要确立和弘扬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的意义世界,共同的价值信仰,共同的文化信念,无疑是社会整合最为重要的心理基础和文化保证。[2]当前我国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信仰心态复杂,信仰追求多元化无可厚非,但大学生政治信仰变迁中所反映的主流信仰认同危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坚持在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以帮助大学生明确方向,走出信仰的迷茫,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政治思潮。对中国而言,主流的政治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3]。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4](P63)。当今社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目标”诉求确立大学生的个体政治信仰,对他们的政治行为选择、政治人格的塑造进行规约;与此同时,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化解大学生精神信仰中存在的问题。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自己的理论及其实践的影响,使主流思想观念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不断壮大实力和声势,不断抵制和削弱错误思潮的影响;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影响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政治思潮进行分析,区分各种思潮内容的优劣、真假、是非、美丑,说明先进理论之所以先进的根据,分析落后思潮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揭露错误思潮之所以错误的本质。通过旗帜鲜明地澄清是非,帮助大学生走出后信仰时代误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在真理追求、价值实现、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在多元价值中正确分辨和理性选择,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运用多种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正确处理知识、规范、价值观念三者的关系,努力在价值观念的传授上下工夫,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教师应以丰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学识水平准确生动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以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有效介入、干预大学生政治信仰塑造过程。在信仰教育内容上,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通过讲授正确的有吸引力的道理,使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在真理追求、价值实现、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帮助他们在多元价值中正确分辨和理性选择,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革命电影、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参加义工组织和志愿者活动开展渗透式的隐形教育,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自主形成对主流价值、政治情感的认同和明确的是非评判标准。在巩固主渠道同时,还要积极创新传播途径,广泛利用QQ群、手机、博客等新媒体,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和引导机制,充分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

第三,努力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受到鼓舞和启迪。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活动能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为此,我们要创新并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一是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积极切实加强对各种阵地和活动的管理,以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学生的心灵。二是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些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用健康的文化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提供支撑。[5](P184)比如可以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当代世界形势研究会,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熏陶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定期举行大规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读书会,使大学生在原著中深刻领会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可以定期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座谈讨论,举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征文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抓住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日等契机,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进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进校园,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多部门联合举办大学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全国道德模范进校园等活动。总之,我们要通过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讴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进而形成多途径、交叉性、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网络,让大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受到鼓舞和启迪。

[1]熊英,汪德平,刘平.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信仰心态调研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2]林晓,梅萍.建国以来大学生信仰变迁与历史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0(23).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1(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徐秦法.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1(3).

责任编辑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G641

A

1673-1395(2012)07-0105-03

2012-05-20

刘艳萍(1972-),女,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① 本文系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科研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KJ201012302)。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价值体系信仰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论信仰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铁的信仰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