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亚男,沈明勤
(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8)
慢性胃炎一般按其组织学变化和炎症病变位置及病变程度将其分为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1]。大部分浅表性胃炎可逆转至正常,小部分可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加重,积极治疗亦可逆转,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2]。据报道我国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约为2.5%。在中医上慢性胃炎属脾胃病“胃痞”“嘈杂”“胃痛”等范畴,表现为胃脘疼痛、脘闷、纳呆、嗳气叹息等症状[3]。现将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进展简要介绍如下。
1.1 中医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新认识 中医传统的观点普遍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饥饱失常、嗜烟嗜酒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邪毒内侵、劳倦内伤等因素息息相关。
近年来,一些学者专家在总结临床经验和对病因病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新观点,在临床上的实践也显示是有道理的:刘华一教授[4]根据“因滞致虚,因虚夹邪”为胃炎的病机演变规律将慢性胃炎分型,再进行分型论治,通过不同的组方用药,临床效果满意。陈林云[5]在临床治疗中除了根据病人的特点组方用药外,注重温补脾气,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青[6]根据自身对本病的认识在临床上用健胃合剂治疗,同时辅以针灸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病因及病机的一些新认识 一般认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大;再加上平时饮食习惯不好的人群易引发各种胃病[7],长期下去很容易演变成慢性胃炎;Hp感染和脾胃湿热之间密切相关[8];胆汁返流也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慢性胃炎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现与认识:有研究[9]表明,慢性胃炎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研究发现在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和萎缩黏膜中存在壁细胞抗体,胃萎缩伴恶性贫血患者血液中发现内因子抗体。
近来有研究[10]表明,芳烃受体(AhR)的表达增加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乃至胃癌的又一重要原因,但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2.1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诊断 主要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判别;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慢性胃炎的诊断也开始借助一些现代诊疗手段,如通过胃镜诊断及病理检查等方法以进一步确认疾病。但目前没有拟出一个各种胃病胃镜下的辨证分型方法[11]。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诊断 主要是通过胃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来实现。随着纤维胃镜和电子胃镜的广泛使用,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更加精确,活检标本也需作病理组织学及Hp检测等。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不仅仅依靠胃镜和活组织检测,通常会对胃液和血清进行相关的检测以更好地对疾病作出判断,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胃泌素、胃蛋白酶原等的分泌程度来辅助判断疾病[12]。
3.1 中医治疗 主要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及对疾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辨证论治,复方汤药是治疗慢性胃炎遣方用药的主要手段。一般采用分型诊治。目前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尚缺乏统一、客观的临床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因此,制定科学、客观、统一和易于操作的中医药诊治标准势在必行。针灸和推拿等传统疗法正逐渐成为人们治疗浅表性胃炎的选择之一,这些物理疗法相比药物治疗更具有安全性,逐渐被患者所接受[13]。
3.2 现代医学的治疗
3.2.1 Hp根除的治疗 传统的根除Hp的治疗为三联疗法[14]:铋剂加2种抗生素或质子泵抑制剂(PPI)加2种抗生素。为了解决传统三联疗法根除率低、毒副作用大等缺陷,序贯疗法正逐渐被使用。双盲对照实验显示序贯疗法比传统三联疗法有较高的根除率、好的耐受性和病人依从性。
3.2.2 胃酸的抑制 H2受体阻滞剂:甲氰咪胍为第一代,雷尼替丁为第二代,法莫替丁为第三代。这些制剂都可以明显抑制胃酸的分泌[14]。质子泵抑制剂(PPI):目前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多种药物用于临床,PPI类药物的抑酸强度高于H2受体阻滞剂,持续时间长[15]。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李俊[16]用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同时采用西医治疗慢性胃炎60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
3.4 饮食保健 胃的功能是暂时的容纳贮存食物,同时对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的消化,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也包括饮食治疗,而且重视饮食治疗是使病情缓解的关键。饮食治疗的目的是利用饮食来减少或增加胃酸的分泌,调整胃的各项功能,有利于慢性胃炎的康复甚至是痊愈。注意饮食调理,就要求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17]。胃病患者应有规律地定时定量进食,以维持胃正常消化活动的规律。同时应保持有节制的饮食,少食多餐,切忌过饥过饱,暴饮暴食,进食过多过快等;食物应冷热适宜,以保证胃得到良性刺激,同时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及食物、餐具的卫生。
3.5 情绪调节 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对心身医学的研究越来越多,更加重视心身疾病。近些年来的研究[18]表明,心理因素对慢性胃炎的形成及治疗均有影响,尤其是情绪抑郁和焦虑对慢性胃炎的影响最为显著。目前研究[19]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常与郁怒情志失调有一定的关系,但目前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反复实践。
未来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上,除了人们常用的西药治疗方法外,在炎症发生的初期,在病变还可逆转的情况下,可以先尝试采用对患者饮食、生活习惯的调节来缓解疾病,在这一阶段,可能有时候对饮食与心理因素的调节比用药物治疗更有效果:通过对饮食的调节来确保胃受到的是良性的刺激,从而促进胃部的运动,有利于轻微病变部位的改善或好转;另外,患者保持舒畅的心情,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对待疾病,这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有着积极的效果的。俗话说疾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更是如此,我们不仅仅是用药物对患者来进行治疗,更需要重视饮食、心理因素等的调节,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再辅以药物的治疗,这样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注重寻找慢性胃炎患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中的共通点,将辨病和辨证结合,探索慢性胃炎诊断模式的规律。并将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胃炎的实验与中医临床相结合,真正做到既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模式,也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1]王爱华.慢性胃炎的治疗[J].医学信息,2009,1(7):261-262.
[2]谢东宇.自拟益气调营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229.
[3]郝丽艳,杨成.慢性胃炎诊治心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351.
[4]陈伟.刘华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340-341.
[5]陈林云.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体会[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5(4):236-237.
[6]古青.中药与针刺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292-2293.
[7]卜辉.慢性胃炎的治疗诊断研究[J].中外医疗,2010,16:188.
[8]燕东,刘绍能,李理,等.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及病理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J].吉林中医药,2010,30(5):403-405.
[9]唐晓群.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与药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9):3453.
[10]Tie-Li Peng,Jie Chen, Wei Mao,et al.Potential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 of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in human gastric can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14):1719-1729.
[11]徐进康,徐宏伟,陈文奇,等.胃病胃镜像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178-180.
[12]耿增岩,黄悦,陈金铭.太白米正丁醇萃取物对大鼠慢性胃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9,29(6):527-528.
[13]王瑞东.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6):45-49.
[14]黄宗良,邱圣红,梁志娴.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2):116-118.
[15]Dino Vaira,Chiara Ricci,Alberto Lanzini,et al.How to Proceed in Helicobacter pylori Positive Chronic Gastritis Refractory to First-and Second-Line Eradication Therapy[J].Digestive Diseases 2007,25:203-205.
[16]李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8):1543-1544.
[17]殷艳.慢性胃炎病人的饮食保健[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6):495-497.
[18]郭菊清,黄海丽.情绪因素与慢性胃炎[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4):14-15.
[19]石玉娥.慢性胃炎的情志调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597.